2017届《创新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版)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课件(81张)

上传人:fe****16 文档编号:114556558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3.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创新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版)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课件(81张)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2017届《创新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版)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课件(81张)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2017届《创新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版)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课件(81张)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2017届《创新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版)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课件(81张)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2017届《创新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版)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课件(81张)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届《创新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版)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课件(81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届《创新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版)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课件(81张)(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命题角度1 分封制的影响,1.(2014课标全国,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解析 结合题意可知周代的“雅言”应是西周王畿地区的语言,西周的都城在镐京即现在的陕西西安,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答案 C,命题角度2 分封制的瓦解,2.(2013课标全国,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

2、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解析 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选择C项。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表述错误。 答案 C,命题角度3 历史传承体现的宗法制的影响,3.(2016课标全国,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

3、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解析 根据“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可知当时人们重视历史的传承,故选择B项。“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不能证明西周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故A项错误。“希冀子孙保用”说明铭文已经可以传递信息发挥文书的功能,无法体现宗法制度受到挑战,故C项错误。“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故D错误。 答案 B,命题角度4 国家统一与宗法制的影响,4.(20

4、16课标全国,27)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解析 A项是对材料表面信息的误读,材料核心信息是族谱中台胞回乡请祖先牌位的记载,故A项错误;1684年,康熙帝时收复台湾并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对台湾地区的开发管理,到乾隆年间,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说明这些移民已在台湾定居,因受宗法制的影响,而回乡请祖先牌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也未涉及“两岸居民正常往

5、来受阻碍”的信息,故C、D项错误。 答案 B,命题角度5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传承,5.(2016课标全国,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解析 根据“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可知汉朝实现对全国统治的原因是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故选B项。材料中的“文书”为国家档案文献,而非儒家典籍,故A项错误。根据“文书之力也”可知文书发挥了重要作

6、用,故C项错误。D项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故排除。 答案 B,命题角度6 外戚干政体现的君主专制的强化,6.(2015课标全国,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解析 据题干情境,主要反映了两汉时期皇帝重用自己的舅舅、外祖父,封侯或辅佐年幼的皇帝执政,导致了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汉代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的结果,故选C项。外戚有时

7、本身就被任命为宰相,故依靠外戚抑制相权说法错误,排除A项;“家天下”观念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故B项错误;汉武帝后,王国问题基本解决,故D项错误。 答案 C,命题角度7 史官记载对皇帝言行的影响,7.(2016课标全国,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解析 题干材料“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说明史官的史实记载对皇帝个人行为有重要影响,让皇帝不能为所欲为,故选

8、A项。“全部真实可信”的说法过于绝对,史官所撰史书也有个人的主观思想,排除B项;史官记事虽能影响皇帝个人行为,但与皇帝之间并不存在尖锐矛盾,排除C项;“真实言行”包括正确的,也包括失误的。题干材料看出宋太祖不是“不愿史书记录其正确的言行”,而是不愿史书记录其“误失”,排除D。 答案 A,命题角度8 古代选官制度的作用,8.(2016课标全国,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解析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也能选拔优秀官吏,

9、A项说法过于绝对;察举制更注重考察官员的品行,科举制在这方面并不具有优势,B项错误;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并不排除世家子弟,C项错误;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通过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有利于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盛行,因此更有利于提升社会的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 答案 D,命题角度9 地方行政制度演变折射出的中央集权的强化,9.(2016课标全国,27)明初改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

10、地方的对立,解析 题干材料表明原来的三司分属三个机构,各自为政,权力分散;后来的巡抚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权力相对集中,可以防止三司鼎立而造成的互不统属、运转不灵的弊端,提高了办事效率,故选B。不论哪种方式,都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题干材料并未说明巡抚不再归属六部,看不出六部权限的削弱,排除C;明朝时,地方权力分散,难以与中央政府形成对立,排除D。 答案 B,命题角度10 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折射出的君主专制的加强,10.(2014课标全国,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逐渐衰弱 B.

11、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解析 阁权是皇权的延伸,虽有内阁首辅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于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故B项正确;A、C、D三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答案 B,主线一 以血缘为纽带的早期政治文明 知识连线,思维诊断,1.北方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基本布局是分居四面的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依照古代宗法礼仪观念,长辈应居住在哪一房内? 提示:北房。,2.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哪一观念? 提

12、示:家国同构观念。,3.国史十六讲认为:西周时期,庶民只知效忠于“家”(诸侯),而不知效忠于“国”(天子)。这一现象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提示:周天子衰微,诸侯割据。,史论归纳,1.宗法制形成了颇具东方特色的以家族为中心、以明等级为目的的伦理文化观念。 2.中国宗法制度的核心作用就是用宗统来维护君统,用族权来巩固皇权,用家法来补充国法,即将国家公权力全面私有化。它是中国极权思想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3.宗法血缘关系是先秦儒家构建宗法等级秩序的伦理根基,是国家政治秩序和社会等级秩序的内在基础,而“亲亲”、“尊尊”又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人伦准则和伦理要求。,4.分封制改变了商朝那种相对松散的方国联盟式的政

13、治体制,强化了周天子对诸侯的统属关系。 5.诸侯国在封国内拥有地方实权,封国仍是一地方实体,与后代中央集权制下的地方行政组织全然不同。 6.中国传统社会的实质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社会。宗法社会的形成与演变,与中国古代独特的社会结构相适应。,史料研读,史料一 其一为土地属于天子或诸侯,大贵族可以把土地封予小贵族,但不得买卖,百姓黎民更不得私有。其二是居统治阶层的贵族实行世袭制,黎民百姓不能进入统治阶层。 (1)史料一描绘了商周时期怎样的社会状况? 提示:经济上,实行土地国有制;政治上,实行贵族政治,官位世袭。,史料二 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

14、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与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西周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较之以前密切。 中国历史先秦卷 (2)史料二反映了商周政治制度的哪些显著特点? 提示:分封制和宗法制密切结合,辅之以礼乐制度;以血缘为纽带实行贵族政治;天子与诸侯存在多重关系:君臣关系,大宗与小宗关系,等级从属关系。,解图识史,识图1 分封制的演变历程,解图1 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归纳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崩溃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西周后期,王权衰弱;诸侯的独立性,势力壮大;血缘关系的逐渐淡化。,识图2 农业型的自然经济是血缘纽带无法割断的根本原因,解图2 众多学者

15、认为,尽管典型意义的宗法制在春秋战国就逐步瓦解,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属性仍然是宗法社会,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提示:地理环境上的相对封闭与独立,小农经济基础上稳定的阶级结构,血缘宗法伦理的根深蒂固。,识图3 早期政治制度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解图3 根据图示归纳夏商周到秦朝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提示:公天下到家天下;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尚未高度集中的王权到高度集中的皇权;松散邦联方国联盟到中央集权的郡县制。,高考研究,命题规律 (1)题型考查:2011、2013、2014、2016年全国课标卷都以选择题形式呈现。 (2)基础知识类考查: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涵、特点和影响是常考

16、知识点,如2014年新课标卷第24题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的影响。2016年新课标卷第24题考查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评述、影响类考查:2013年新课标卷第24题考查商周政治制度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2011年新课标文综卷第24题考查商周时代对秦汉统一的影响。,命题预测 分封制在中央与地方权力演变中的地位及影响,宗法制对“家国同构”、社会风俗、思想观念以及国家统一、民族凝聚力的影响,尤其是商周政治制度对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仍将是2017年高考复习备考的重点。,高考选择题仿真练,1.(2016云南昆明模拟)孝悌从孔子起一直被名儒大德列为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作为伦理规范广泛流传,主要源于古代中国( ) A.“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文化抱负 B.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关系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观念 D.儒家“性本善”的伦理观念,解析 礼记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就是管理好一个家族、宗族,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