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第2课匆匆|人教新课标.doc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114246110 上传时间:2020-03-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第2课匆匆|人教新课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第2课匆匆|人教新课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第2课匆匆|人教新课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第2课匆匆|人教新课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第2课匆匆|人教新课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第2课匆匆|人教新课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第2课匆匆|人教新课标.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组第2课匆匆同步练习1、看拼音写汉字。 nu zhng pi hui cn ( )移 ( )发 ( ) ( )寂 答案:挪 蒸 徘 徊 岑解析: 分析:挪:移动:动。移。借。用。蒸:一种常见的烹饪方法,指把经过调味后的食品原料放在器皿中,再置入蒸笼利用蒸汽使其成熟的过程。也可指一种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徘徊: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点评: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提高学生准确认读拼音的能力。2、多音字组词 yn( ) cng( ) 燕 藏 yn( ) zng( ) jn ( ) sn( )尽 散 jn( ) sn( )答案:

2、燕国 燕子 躲藏 宝藏 尽管 尽力 散文 散步 解析:分析:燕yn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南部:赵。山。京。yn鸟类的一科,候鸟,常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用泥做巢居住,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尔(形容新婚夫妇亲睦和美的样子)。好(常用以指男女相爱)。侣。雀处(ch)堂(喻居安而不知远虑,临祸却不能自知)。散sn没有约束,松开:松。漫。sn分开,由聚集而分离:分。解。涣。落。失。逸。点评:主要测试学生的对字的掌握3、我是拼音小能手nu y xun zhun mng rn lng l( ) ( ) ( ) ( ) b w hn j ( ) ( ) 答案:挪移 旋转 茫然 伶俐 薄雾

3、痕迹 解析:主要测试学生的拼写能力分析:“挪移”要与“娜奕”区分开;转绕一个轴转动车轮在旋转。伶俐 是形容词。形容人物机灵乖巧或是做事干脆利落。与“凌厉”区分开。点评: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提高学生准确认读拼音的能力。4、写出近义词匆匆( ) 痕迹( ) 遮挽( ) 确乎( ) 徘徊( ) 答案:匆忙 印痕 挽留 的确 彷徨解析:分析: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来的走匆匆:(形)急急忙忙的样子。 (副)急促;急忙。表示事情做得不够充分。遮挽:拦阻挽留。痕迹:物体留下的印儿。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5、写出反义词空虚( ) 匆匆( ) 察觉( ) 伶俐( ) 答案:充实 缓慢 忽视 愚笨 解

4、析:分析:匆匆:(形)急急忙忙的样子。 (副)急促;急忙。表示事情做得不够充分。匆匆走了。(作状语)空虚:形)里面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不充实。察觉:(动)发觉,看出来。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6、形近字组词挪()移()烟()枯()娜()哆()胭()估()伶()饭()渐()跨()铃()板()浙()垮()答案:挪移 婀娜 移动 哆来咪 烟火 胭脂 枯黄 估计 伶俐 铃铛 饭碗 板子 逐渐 浙江 跨越 搞垮 解析:分析:挪:移动:动。移。借。用。娜:女子人名用字及译音字。烟:烟是个多义词,一是指烟雾的烟,二是指人们所抽的香烟的烟,内部有有毒成分,三是一个姓。不是气体,物理上算是粉尘颗粒物,是

5、固体。胭:脂一种红色颜料,可作化妆用品,亦是国画色。简称“胭”,如“粉”、“红”(“脂”读轻声)。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形近字的掌握7、用“”为带横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头涔涔(cn cn) 泪潸潸(shn shn)徘徊(hui hu) 旋转(zhun zhun)答案:cn shn hui zhun 解析:分析:头涔涔:形容汗水从头上不断往下流的样子。泪潸潸:是指哭泣的样子,流了很多泪水。表示很伤心。徘徊: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字音的掌握程度8、照样子,写句子例:茫茫然 _ _ _ 千门万户 _ _ _答案:昏昏然 欣欣然 贸

6、贸然 悄悄然 千变万化、千变万轸、千变万状、千兵万马、千仓万箱 千差万别解析: 分析:奔到题考查学生对“ABB”句式的理解以及对水果输出颜色的掌握,学生要注意观察句式,才能准确回答本题。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课外知识的积累与应用9、划去括号内用的不正确的字 蒸(熔 融) (尽 仅)管 遮(挽 惋)(反 返)回 花(泄 谢) 觉(察 查)答案:划去:熔 仅 惋 反 泄 查 解析:分析:蒸融:被初升的太阳热得融化,蒸发消融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字音的掌握程度10、选词填空爱护 爱惜 珍惜 。 (1)他从小就养成了一种( )书籍的习惯。 (2)他十分( )时间,一分钟也不让它拜拜浪费掉。 (3)粮食是

7、宝中宝,人人都要( )。维持 保持 保护 (4)解放前,爷爷起早贪黑地干,可是好( )不了一家的生活。 (5)老红军战士终于( )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6)青蛙是益虫,我们要( )它。答案:(1)爱护 (2)珍惜(3)爱惜(4)维持 (5)保持 (6)保护解析:分析:爱护:爱惜并保护,侧重于妥善保护,使不受损害。爱惜:因重视而不糟蹋,侧重于珍惜,不浪费。珍惜:珍重爱惜。维持:使继续存在下去,保持保持:使(事物按原来的样子)继续存在下去,着重于通过保护使不消失不减弱。保护:尽力照顾,使不受损害,多指具体事物。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字义的理解与掌握1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匆匆一文是现代著名作家_写

8、的一篇脍炙人口的_。文组细腻的_ 刻画了_,表达了作者 _。 2、朱自清原名_,字_,中国现代著名_ 、_。代表作有:_答案:(1)朱自清 散文 时间流逝的踪迹 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2) 自华 佩弦 诗人、 散文家 荷塘月色背影等 解析: 分析: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12、照葫芦画瓢(照样子,写句子)。(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_的时候,日子_

9、。(2)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如_,被_答案:(1)呆坐的时候,日子从我空白的脑海里掠过. 散步的时候, 日子从我懒散的步伐间跃过. 小息的时候, 日子从我的枕边流过. 写字的时候, 日子从我的笔尖跨过. 弹琴的时候, 日子从我的指间轻轻地流过. (2)如年华,被时间冲淡了。解析:分析:仿句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新句,仿句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只要被模仿的是句子的形式,不管是单句或复句,都列入仿句。仿句从修辞的角度研究句式是对语言现象的动态分析,偏重于运用,主要解决怎样做到使语言表达形象、生动、鲜明、有力的问题。点评:

10、主要测试学生对仿句的掌握13、在括号中写出句子的修辞手法。(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柳树枯了,有再清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过去了。 ( )(3)过去的日子如青烟,被风吹散了。 ( )(4)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 )答案:(1)排比 (2)拟人 (3)比喻 (4)反问解析:分析: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一)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如:“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

11、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二)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深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如朱自清春一文中,“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再看郭风松坊溪的冬天一文中“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这两句都很好地表现出了景物的细微特征。(三)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比如:“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为人民服务)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朱自清匆匆)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

12、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谚语)(四)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看刘川同学我和书的故事结尾一段:我和书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为书而欢乐,为书而哀愁,为书而被处罚既总结了全文,又抒发了和书之间的不解之缘。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就像童话里的动物、植物能说话,能大笑)。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国古代称为“比”、或者“譬(辟)。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只问不答,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别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