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17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一(含解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4211503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2017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一(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福建省2017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一(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福建省2017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一(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福建省2017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一(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福建省2017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一(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2017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一(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2017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一(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一(含解析)1. 有人指出“宗法分封,诚然有其制度设计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先天弊病”是指A. 贵族执政B. 代远情疏C. 尊卑有秩D. 层级严密【答案】B2. 历史学家朱绍侯指出:东汉末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大规模的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并没有响应。这反映了东汉豪强庄园经济A. 有利于推广新的生产技术B. 吸纳流民,维护社会稳定C. 威胁中央集权,影响税收D. 加强了人身依附的控制【答案】B【解析】东汉豪强庄园经济为本题主要考查点。题干信息“当大规模的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并没有响应”说明了庄园经济

2、有利于防止农民叛乱,安抚流民,维护社会稳定,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生产技术的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加强中央集权,没有威胁统治,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人身依附的信息,故D项错误。3. 历史学家陈旭麓说“在二十四史众多的列传里,凡忠臣必然又是孝子。”这主要说明了中国传统社会A. 宗法分封始终主导B. 君权至上意识浓厚C. 家国一体观念突出D. 家庭伦理道德至上【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在二十四史众多的列传里,凡忠臣必然又是孝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忠臣体现了忠君爱国,孝子体现了孝敬父母,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家国一体观念突出,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宗法分封始终主导,故A排

3、除。君权至上,过于片面,故B排除。家庭伦理道德至上,也只符合材料的一个方面,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家国一体4. 魏晋时期,人口不过汉代几分之一,州郡县的数量却不断增殖,远过东汉。此举主要是为了A. 加强控制地方B. 开发江南地区C. 强化君主权威D. 顺应民族融合【答案】A【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人口减少,而土地面积没有减少,故地广人稀必须要多设置地方管理机构,加强对有效人数的管控,故选A;材料中并没有讲到州郡县主要在江南地区设置,排除B;郡县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不是为了强化君主专制,排除C;魏晋南北朝时期郡县的设置主要是在汉族统治地区,没有加强民

4、族融合的特点,排除D。5. 康熙统治后期,米价持续上涨,特别是康熙五十二年风调雨顺,不仅“田禾大收,即芝麻、棉花皆得收获”,是丰收的大好年成,然米价仍居高不下。这一时期米价的非正常上涨原因最有可能是A.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B. 人口出现急速增长C. 经济作物的扩大D. 耕地的荒芜【答案】A【解析】康熙统治后期米价持续上涨的原因是这一时期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故A正确;材料没有提到经济作物的扩大,排除C;D显然不符,排除;人口急速增长是在雍正时期推行摊丁入亩之后,故B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需要掌握清代对外贸易的状况和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结合清

5、代对外贸易的状况和影响即可得出答案。6. 明代重要的戏曲作者,大都拥有进士科名,而话本小说的作者或编著者中,却少有举人、进士。出现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 高雅与通俗文艺的不同价值取向B. 士人与市民的不同文化观念C. 江南与北方的不同区域特征D. 戏曲与话本小说的不同消费方式【答案】D【解析】戏曲与话本小说的制作成本不一样,前者高于后者,举人、进士有官职和俸禄可以承担戏曲的高额投资,而平常文人则不能,故D正确;戏曲与话本小说同属于满足社会精神生活的公共产品(市民为主),不存在因为作者不同则体现高雅与通俗、文化观念差异之分,AB均排除;C表述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点睛: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

6、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7.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明朝统治者曾一度以心学为诋毁先儒、传习邪说的向导,而士子们则从王学中感悟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的思想启蒙。”其主要原因是王阳明A. 否定孔孟权威B. 否定“明天理,去人欲”C. 高扬人的主体地位D. 强调致良知【答案】C【解析】王阳明强调内心反省达到良知,突显了人的主体地位,带有人性觉醒的意味,为后来追求平等的早期启蒙思想家所利用和发展,故C正确。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以儒学为基础,

7、并未否定孔孟权威,排除A;仍然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儒家伦理纲常规范行为,并未否定“明天理,去人欲”,排除B;致良强调恢复善良本性,并不具有思想启蒙的内核,排除D。8. 公元前451年之前,雅典男子与他们外国妻子所生的孩子可以获得完全公民权,而伯利克里改革后的法规只承认父母双方都是雅典公民的孩子拥有公民权。这一变化A. 赋予女性公民参政权利B. 提高雅典女性社会地位C. 扩大了雅典公民的范围和权利D. 实现从公民法向万民法的转变【答案】B9. 在一个古希腊雅典的储藏所人们发现了200多块刻有“提米斯托克利”名字的陶片。提米斯托克利是一位著名人物,公元前480年,他领导雅典人战胜波斯。显然这些陶片

8、是为分发给那些写不好字的人的。这说明了雅典民主制A. 体现了雅典全民监督的民主状况B. 是比较完善的民主制度C. 保证了社会各阶层平等的参政权D. 大力维护普通公民的权利【答案】D【解析】雅典民主范围狭小,排除AC;材料没有体现雅典民主政治的其他制度和机理,排除B;由材料“这些陶片是为分发给那些写不好字的人的”,可见陶片放逐法大力维护普通公民的权利,排除D。10. 早期阶段的罗马法规定:凡为法律行为,必须说固定的套话,做法定的动作等;若不依法定方式而为,或稍有差错,纵有意识表示,也没有法律效力。这表明早期罗马法A. 不尊重当事人意愿B. 注重保护公民利益C. 形式重于实质内容D. 审判程序非常

9、严密【答案】C【解析】“固定的套话”等字眼反映了早期罗马法太过于强调形式,即形式重于内容,B正确;早期罗马法也尊重当事人意愿,A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形式重于内容而非注重保护公民利益,C 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过于形式化而非审判程序严密,D排除。11. “烧毁房屋或堆放在房屋附近的谷物堆的,如属故意,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将其烧死;如为过失,则责令赔偿损失,如无力赔偿,则从轻处罚。”十二铜表法的上述规定集中体现了罗马法A. 考虑周全,甄别案件性质B. 宽容忍让,代表弱势群体C. 叙述详细,内容庞杂繁琐D. 司法不公,保护强者、富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体现了同一犯罪事实的不同判罚,反映了罗马法

10、能够甄别不同的案件进行判罚,考虑周全。故答案为A项。B项关注弱势群体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C项所说内容庞杂繁琐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特点【名师点睛】罗马法是历次考试的重点内容。主要内容是以民法为主,调节的是人与人、人与财产之间的关系,保护私有财产的不受侵犯。罗马法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作为完备阶段,罗马法在维护罗马的统治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罗马法的影响如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对现在也有很大影响。12. 古希腊某一思想家认为,“一切别的东西都系于灵魂,而灵魂本身的东西

11、,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该思想家A. 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B. 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C. 鼓励人们独立的理性思考D. 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答案】B【解析】材料中“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强调了善恶与智慧(知识)之间的具有直接紧密联系,这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内涵一致,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故B正确;A是普罗泰戈拉的思想,故排除;C是柏拉图的主张,故排除;亚里斯多德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故排除D。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随着罗马帝国的逐步解体及基督教的胜利,到公

12、元500年,古希腊时期的科学知识在西欧变得极为稀少。11世纪后,基督徒的东征使阿拉伯文献随手可得。11251200年,西欧形成翻译的浪潮。意大利的热拉尔先后译出天文学大成及70部其它文献,特别是译出亚里士多德讨论科学方法的重要文献分析后篇。13世纪,与拜占庭关系密切的西西里成为希腊语译成拉丁语的中心,其中莫比克完成了亚里士多德及阿基米德几乎全部希腊文原稿的拉丁译本。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翻译家的辛勤劳动,没有亚里士多德包含关于整个宇宙详尽完备科学观点的物理、哲学著作,17世纪的科学革命就几乎不可能发生。摘编自【美】爱德华格兰特中世纪的物理科学思想材料二明朝以八股取士,一般士子,除了永乐皇帝钦定的

13、性理大全外,几乎一书不读。明末,罗马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先后来华,与中国学者如徐光启、李之藻相往来,研究各种学问。先是明代循元“授时历”,错谬渐多。中外学者合译西方历书一百三十七卷,完成历法改革之业。这个时期的各类译书不下百数十种,如几何原本、坤舆万国全图、天主实义等,为欧籍入华之始。要而言之,中、外智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在这种新环境下,学界空气亦有变换,时人评之:“如历法、算法、火攻、水法之类,皆探两仪之奥,资兵农之用,为世永利。”据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欧与中国翻译运动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

14、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欧与中国翻译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答案】(1)特点:西欧:历经时间长;翻译重科学理论;翻译活动以翻译家个人为主;翻译作品基本上以天文数学等科技著作为主;翻译运动更有系统性;多是民间自发的翻译活动(民间为主);对西欧影响巨大;翻译先前历史辉煌的科技成果。(答对3点即可)中国:起步较晚;翻译重实用技术;中外学者合译;除科技著作之外,中国还有宗教类、地理类书籍;翻译运动比较散乱;国家主导性更强;中西交流,翻译西方著作。(2)背景:西欧:罗马帝国解体与基督教的胜利;基督教东征使西欧得到大量的阿拉伯语文献及古代文献;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成就;意大利等地工商业城市兴起,出现

15、资本主义萌芽;古代阿拉伯人保留了大量古希腊文献;意大利西西里与拜占庭、阿拉伯地区密切的文化商贸联系;翻译家的涌现;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等。中国:专制统治;闭关锁国;八股取士(或理学的束缚),士人缺少对于科技研究的兴趣;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中国在历法、农业、军事方面的实际需要;罗马传教士来华(或西学东渐);有识之士的努力;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价值:都有利于科技的发展;都促进了文化交流与发展;都促进了学术风气的转变;都有利于突破旧思想体系的束缚;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1125-1200年,西欧形成翻译的浪潮”“译出天文学大成及70部其它文献”“莫比克完成了亚里士多德及阿基米德几乎全部希腊文原稿的拉丁译本”“如果没有这些翻译家的辛勤劳动17世纪的科学革命就几乎不可能发生”,可概括出西欧翻译运动的特点。依据材料二中“明末,罗马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先后来华,与中国学者如徐光启、李之藻相往来,研究各种学问”“中外学者合译西方历书一百三十七卷”“这个时期的各类译书不下百数十种”“如历法、算法、火攻、水法之类,皆探两仪之奥,资兵农之用,为世永利”,可概括出中国翻译运动的特点。(2)西欧的背景可从罗马帝国的解体、基督教的发展、希腊罗马的文明成就、资本主义萌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