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庆阳县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4194027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庆阳县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甘肃省庆阳县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甘肃省庆阳县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甘肃省庆阳县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甘肃省庆阳县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庆阳县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庆阳县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部分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下面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这段材料能够说明西周分封制中分封的主要对象是A. 周王的亲族 B. 在战争中立功的将士C. 周王的姻亲 D. 商朝的王族和贵族【答案】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 著名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周人封建,亦由当时形势之实际需要逐步逼随

2、而成,同时亦是周民族对于政治组织富于一种伟大气魄之表见。”钱穆是在A. 批评周人的保守落后 B. 肯定周人实行的分封制C. 指出周人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D. 赞扬周人开创了分封制【答案】B【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能够理解“封建”即分封制,这样可以排除AC;材料的主要意思是:周朝根据当时的形势需要实行分封制,显示了周人在政治上的气魄,这是对周人实行分封制的肯定,B正确;材料中获取不出周人开创分封制的信息,D错误。故答案B。3. 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妻妾 一般称谓妻 (正室) A三哥(20岁) B四哥(14岁)妾一 (侧室) C大哥(25岁)妾二 (侧室) D二哥(2

3、2岁)A. A B. B C. C D. D【答案】A【解析】西周的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核心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根据题干只有三哥是嫡长子,故答案选A。B项是嫡子但不是嫡长子;C项D项不是嫡出,排除。点睛:西周为了确保分封制的统治秩序正常运行,实行了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包括两点内容:嫡出、长子。4. 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的陈家祠,是广东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装饰最精美的古代艺术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光绪十二年(1894年)建成,是当时广东省72县陈姓人氏合资兴建的合族祠堂,因接受本族各地读书人来广

4、州应科举考试时居住,又称陈氏书院。广东72县陈姓人合资兴建祠堂,主要是因为A. 当时广州知府的命令 B. 受宗法制的影响C. 西方思想的冲击 D. 清朝重视培养实用人才【答案】B【解析】宗法制是在同姓同宗的人群中实行的,虽有大宗小宗之分,但“血浓于水”的亲情是永恒的,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形成了“同姓一家亲”的传统;宗法制具有凝聚族群人心、促进族群团结的作用,故答案选B。“广东72县陈姓人合资兴建祠堂”正是在“同姓一家亲”思想指导下,陈姓人的自觉行为。由题干中“广东省72县陈姓人氏合资兴建”排除AD;陈氏祠堂为传统的中式建筑,排除C。5. 秦朝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山东地域上主要有齐、琅琊等郡,当

5、时烟台属齐郡管辖。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当时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 郡守是齐郡的最高行政长官C. 齐郡无权任免烟台的县令 D. 烟台是齐郡的封地【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郡县长官没有封地,故本题选择D项。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6.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分封制的加强 B. 宗法制的衰落C.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 井田制的推

6、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战国时期宗法制及其概况。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姓名体现的是血缘关系的现象,D项符合材料的描述,正确;A项是政治上的体现不是血缘关系的体现,排除;B项提及的是土地制度,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是思想上的,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及其概况7. 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 中央集权 B. 中正有序 C. 敬天法祖 D. 君权神授【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从材料中提取有效

7、解题信息,建造的王城大小,形状,门,路和设置都清晰明确,体现中正有序,故选B。中央集权到秦朝才形成,排除A;材料中虽然有宗庙和社稷,但没有体现“法祖”,排除C;材料仅仅是对王城的建造进行描述没有体现君权神授,明确地提出君权神授的是董仲舒,排除D。故选B。8. 南宋时地方官选任实行地区回避,其规定:官员在非乡贯“州县寄居己及七年,虽未及七年,而有田产物力及三等户以上,并不许注授本处差遣”。实行回避制度,主要目的是A. 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 加强对地方管理控制 D. 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涉及到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其目的在于加强

8、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回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所以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南宋回避制度9. 明朝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一直是一级行政区最高长官。尽管自宣德年间开始出现总督或者巡抚等职,但明朝总督与巡抚一般仅为军事长官且为临时性,一般不能干涉布政使与按察使的工作。可见,三司制度的设立A. 使君主专制得以实现 B. 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C. 使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D. 缓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答案】C【解析】从材料明朝总督与巡抚仅为军事长官,不能干涉布政使与按察使的工作可知明代地方官员是相互牵制的,这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材料反映

9、的是中央集权,不是君主专制,排除A项,BD项均与题干主题无关。故答案选C。10. 历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 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 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历史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在古代君臣关系和地位的变化中,大臣的地位越来越低,君主

10、的地位越来越高,说明皇权不断加强和提高,相权不断削弱并下降,故C项符合题意。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内阁制度。A项错误,题干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D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六部。11. 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它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A. 汉代内外朝 B. 唐代三省制 C. 明代内阁制 D. 清代设军机处【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万历与嘉靖皇帝都是明朝的皇帝,所以材料所指的制度应该是在明朝建立的政

11、治制度。A、B两项的制度内容不符合材料中制度的特点,D项内容虽然符合材料制度的特点,但朝代不相符。所以答案选C选项。12. 皇权与相权矛盾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基本解决是在:A. 唐朝 B. 北宋 C. 明朝 D. 清朝【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他还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秦以来的丞相制被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B选项宰相制度还存在;D选项矛盾已经基本结束。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宰相的废除13. 从明

12、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A. 皇权专制日益得到强化 B.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C. 相权重新得以恢复 D.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和【答案】A【解析】由于明太祖时期已经废除丞相制度,因此不再存在相权与皇权之间的矛盾问题,故排除BCD两个选项。军机处的设置,是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即皇权空前强大的体现。故答案为A14.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徐州府爆发洪

13、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A. 秦、唐、元 B. 汉、宋、明 C. 秦、元、清 D. 秦、唐、明【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中“蜀郡”、“丞相与诸卿”,可判断是秦朝;从中“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户部”可判断这是隋唐时期的的三省六部制;从中“阁臣”、“工部、户部”可知这是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据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朝的政治制度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唐朝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

14、内阁制15. 先秦盛行“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反映了古代中国A. 政权借助族权 B. 封建等级森严 C. 中央集权确立 D. 社会分工明确【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购。庶人工商各有分亲可知政治与家族血缘相结合,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先秦盛行可知此时并非是封建等级森严,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先秦盛行可知此时还未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了等级森严,但并没有说明具体分工,故D项错误。16. 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但在秦代的历史中却未出现官员出任太尉的记载。对此较为合理的

15、解释是A. “焚书坑儒”致使秦代史书遭到严重损毁B. 秦始皇为巩固个人军权并未实授这一职务C. 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一事为后世臆想猜测D. 秦朝统治的短促使得秦始皇未能任命太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御史大夫,执掌全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秦代为保证皇帝对军权的绝对控制,太尉一职其实并未实授。分析选项,B项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代的中央官制17.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