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础 知识归纳 手打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4002032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基础 知识归纳 手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育基础 知识归纳 手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育基础 知识归纳 手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育基础 知识归纳 手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育基础 知识归纳 手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基础 知识归纳 手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基础 知识归纳 手打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导言学习这门课的意义:第一,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教育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定的教育理论,开阔我们的教育视野。第三,可以帮助我们掌握从事教育工作的实际技能,提高教育水平。第四,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教育对象,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和信心。 教育是有目的地促进人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我们的工作对象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第五,可以帮助我们学习与教育学相关的其他课程。 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科中的基础课,它反映了教育活动中最一般、最基本的规律。教育学这门课程是这个学科的入门课程,它对后续深入地学习教育学科的其他课程,起着奠基性的作用。第一章 教育的历史基础虎妈教育

2、一方面认为严重束缚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压抑了儿童天性。一方面认为只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体现,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子女未来具有更好的就业机会。虎妈式教育重点是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还有独立自主的性格和能力。虎妈式教育并非适用于所有的孩子,对于服从性强的孩子,这种方法的潜力非常巨大,换句话说,这种教育方式能够让遵从并良好执行这一方法的孩子得到非常大的发展。反之,如果孩子的叛逆性非常强,这种教育方法可能会引起比较严重的后果,即孩子强烈的叛逆和不遵从,如果孩子从小一直在叛逆的状态下,长大后会引发一定的心理障碍以及扭曲,所以这一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孩子。第一,西方父母非常担心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他们非常担心孩子

3、在没有做成某事后的感受,所以他们不断的告诉孩子:你曾经在某个测试或某个独唱会上表现的是多么的棒啊!换句话说,西方父母关注的是孩子的心灵,中国父母不是。第二,中国妈妈认为孩子应该感激他们为其做的所有事情。有这种想法的原因不是很清楚,不过很可能是由于子女要孝顺父母的儒家观念,再加上父母也为了孩子做了许多牺牲,中国孩子要花很多时间来服从父母,让父母感到自豪。第三,中国父母相信他们知道什么对孩子最好,所以就无视孩子们的要求与爱好。这就是中国女孩不能在中学交男朋友,孩子不能外出宿营的原一、西周时期的教育1奴隶制社会 不同等级的人教育权利也不同。上层贵族可进入国学(大学,小学) 六艺一般奴隶主和庶族子弟进

4、入乡学 地方学校 塾庠序校 奴隶无受教育权利2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重要特点。官府掌握学校教育资源。 礼不下庶人。二、孔子的教育思想1首创私学,创立儒家学派,思想对中国影响深远,伟大教育家,我国第一个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的人。2教育作用:a庶富教 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是治国立国三大要素之一。b教育对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3有教无类 不论种族贵贱贫富都可以入学,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满足一般民众愿望4教育目的: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君子。做官和学习结合。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5教育内容:继承西周传统,强调六艺教育6教育原则:a因材

5、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特点采取因人而异的教育方法b启发诱导 举一反三7重视德育,仁德中心内容。追求利益要合乎道义 安贫乐道。教师应该热爱学生,并不断进步充实自己,以身作则,树立良好品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三、宋代书院教育1教育制度的重要特点:出现了书院教育。三次兴学运动,建立了完备的学校系统2尊孔尚儒,儒释道三者互鉴。理学出现 朱熹3书院教育:(私学一种)书院是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在宋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书院教育体系。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实施开放式教学,盛行讲会制度,倡导百家争鸣。弥补了官学的不足。四、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1传统教育向近代化教育转化。废除科举,依照西方近代

6、三级教育模式,颁行新的学制系统“癸卯学制”2提出了普及全民教育的设想。创新式学堂,留学教育,引入西方近代教育观念。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开始解体,近代教育在形态上得以确立。五、民国初期的教育(一)新学制的确立教育改革把原先的忠君、尊孔、读经彻底废止,要求教育应该致力于德智体美和谐发展。1912-1913 壬子癸丑学制:单轨性质学制 进步性:规定了义务教育的年限,缩短了学制期限,取消了毕业生奖励出身制度,规定可以男女同学,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活技能的内容,提倡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1922“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按青少年身心发展阶段为划分标准,中学兼顾升学和就业。设多种门类的学校

7、,具有了弹性和多样化,适应了国情需要,有利于教育普及。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学制体系的基本完成。(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1生活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受杜威影响推行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提倡和推行平民教育、乡村教育,使劳苦大众子弟能够接受教育,普及教育。具体包括:生活即教育。教育应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社会即学校。应扩大学校的范围,对象,教学内容,使学校紧密联系社会生活。教学做合一。指从做的要求出发,到做中去实践五、西方古代教育:古希腊的教育一斯巴达教育:完全由国家控制,教育目的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不重视科教与文教二雅典教育:有更多智育成分,注重身心和谐发展,倡导自由教育理念及多样化

8、的教育制度。希腊三哲的教育思想:一,苏格拉底:1有教无类。2问答法(产婆术)的启发式教学(最早)二,柏拉图:理想国重要的教育思想:1教育与政治结合。2教育塑造人的作用3四艺列入教学科目4寓教于乐(最早)5以考试选拔人才(最早)6注重早期教育7男女教育平等三,亚里士多德:1知识从外部进入,教育在人的形成中起着巨大作用。2教育适应自然思想(最早),划分了儿童教育年龄阶段。3以美育为重点的德智体和谐发展原则。六、西方近代教育:近代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确立首先,各国教育领导体制开始建立其次,国民教育体系在西方各国开始建立。出现公立小学和有等级特征的双轨学制产生资产阶级教育家:1.夸美纽斯:泛智论,以教育适

9、应自然为指导原则,第一次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学制系统,论证班级授课制。大教学论教育学有了独立形态2.洛克:更彻底破除宗教神学束缚,经验主义认识论,绅士教育理论3.卢梭: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教育观,现代意义的儿童研究由此发端七、中西教育传统的比较(一)中国教育传统的特征:儒家思想构成了我国教育传统的主导性思想。1.重人与社会的协调,强调社会本位:在群体价值观念支配下,注重使教育者服从社会的需要,从而达到社会全体的和谐。2.重人伦观念,强调师道尊严。 教育首要目的是掌握由家族衍生而来的道德价值网络。学生绝对服从老师,教师权威高3.重入世(仕),强调学以致用教育一方面强调修己,一方面强调治人4.重人文

10、精神,强调教育的世俗性中国文化宗教色彩淡薄。中国教育传统与社会政治的联系更为紧密。使教育更为注重人内心的修养,以心为本。5.重教师的教,形式刻板,压制学生对情感的意识和表达。(二)西方教育传统的特征1.重个性独立,强调个人本位: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在教育中,将受教育者而非教师放在主要位置,强调个性的培养。师生平等2.重主智主义,强调博雅教育。旨在解放思想,教育目的非谋生而是生存。重知识的内在价值。3.重宗教精神,强调宗教精神的养成4.重学生的学,教学形式灵活,体现对情感的意识和表达。第二章 教育的哲学基础一、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杜威教育思想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主张,强调教育与人及社会生活的紧

11、密结合,在活动中了解文化,使个人成为掌握自身经验建构的主体。1.教育即生活。教育不是为遥远的未来生活做准备,而是生活的过程本身。个体总是处在社会之中,并通过参与群体生活,通过与他人沟通,在理智和道德方面获得发展的。这个过程就是个体生长的过程,就是经验不断改造或改组的过程。2.学校即社会。社会是通过有意识地控制儿童的环境对其进行教育的,而学校是社会的典型环境,学校不应脱离社会生活,而应是社会的缩影。是一个简化的社会环境,应成为平衡各种社会分歧或利益矛盾的共同体,应成为社会改革和进步的基本方法,为培养社会良好公民作贡献。3.做中学。主张在行动中求知,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行动,为了解决生活问题,更好

12、地适应环境。学校课程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中心。课程的组织应根据儿童自然倾向的发展,逐渐从心理顺序过渡到逻辑的顺序。二、后现代主义的教育思想后现代主义定义:是由反对传统形而上学,基础主义,罗格斯,人类中心主义等,关注多样,差异,冲突,权利,解构的学说构成的。教育目的观:反对统一的、抽象的、终极的教育目的。自由 多样性 差异性课程观:反对线性的课程开发模式,主张学科整合,课程开放,意义生成。教学观:反对预设和灌输,主张动态生成,对话研究。 自由自主探究,师生平等对话缺点:容易导向相对主义,主观主义,虚无主义,而教育在根本上是以一定的价值为导向的。第三章 教育的心理基础一、基于个

13、体发展结构的教育基于对个体心理发展结构的认识(认知,情感,意志过程),提出了不同教育理论:1.全面发展教育:(夸美纽斯提出“周全的教育”,应广泛学习知识 斯宾塞教育论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基本框架:直接保存自己,间接保存自己,抚育子女,社会政治,休闲活动)我国一直强调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2.素质教育:指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心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内在素质: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外在素质: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14、,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3.全人教育:小原国芳认为,人的心理有知情意三方面,于此相对应,作为价值论则有真善美三种价值。知情意包含人的心意活动的全部教育最终目的是全人的教育,指全人格教育,和谐人格的教育。即全面的教育,培养完全的文化人格而不是残缺分裂的文化人格。教育内容包含人类全部文化:宗教,艺术,道德,学问,健康,生活教育,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全人的整体。二、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1.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教育内容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学习准备条件。滞后于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造成教育资源浪费,超前会拔苗助长,不能掌握和厌烦心理。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也即量力性原则或可接受

15、性原则,是指教育内容,方法,进度等要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合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使受教育者能够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技能等。2.教育要依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过程循序渐进个体的心理发展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发展有不同阶段,后一阶段以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基础,在不同阶段展开不同教育活动,按发展的序列循序渐进。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正在发展的过程,教育要走在发展的前面。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3.教育要抓住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适时施教: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些重要的本质特征,教育要依循这些本质特征,适时施教。学生若在一个时期未能在某方面获得相应发展,会对以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教育要给学生的心理发展以积极的支持儿童需要成人给以心理逻辑上的支持,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能满怀信心,愿意在智力,社会,情绪上进行自检。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信任关系,帮助学生发展起积极而健康的人格和人生观。积极的心理体验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动机,进而使其在学习中发挥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取得良好成绩。反之不然。第四章 教育的社会基础一、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教育作为一种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