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4001257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安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河南省安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河南省安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河南省安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河南省安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安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安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年级2016-2017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第卷 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共55题, 55分)运用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回答14题。1形成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异规律的基础条件是( )A热量 B水分C地形 D海陆差异2我国北方自东向西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这体现了( )A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3位于亚欧大陆3550N之间大陆东部的自然带是( )A温带草原带B亚寒带针叶林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4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显著的地区在( )A中、高纬度地区 B中纬度地区C中、低纬度地区 D高、低纬度地区5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2、(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渗透地理环境各要素都是单独地存在和发展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各要素对环境的影响作用是相同的ABCD6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植树绿化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B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遭破坏有关C我国西北地区干早的气候导致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D围湖造田不会对局部陆地环境各要素产生影响读下图,完成78题。沿北纬某纬线某大陆主要自然带分布示意图7造成该大陆图示自然带地域分异的主要原因是()A热量不同 B水分不同C海拔不同 D纬度不同8该大陆东、西两侧的自然带均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的气候类

3、型A均为地中海气候B均为温带海洋性气候C分别为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D分别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下图为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所在城市人口资料绘制的人口金字塔图。读图回答910题。92010年,该市04岁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A3%B6%C6.2%D3.2%10该城市近三十年来人口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A青壮年养育子女的负担逐渐加重B生育率逐渐增加C该城市逐渐迈向老龄化社会D青壮年男子逐渐外移读右图,回答1113题:11表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可能是( )A B C D12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 A B C D13若图中数字序号表示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则在人类社会历史

4、发展中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B C D读右图,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三个年龄段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分析回答1415题:14图中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 )A B C D15图中国014岁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正确的是( )A70 鼓励生育 B60 计划生育4.03.02.01.04.03.02.01.0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死亡率% C15 采取移民政策 D30 鼓励人员出国右图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图,读图完成1618题:16国目前人口增长属于下列哪一阶段( )A原始低增长阶段B加速增长阶段C增长减缓阶段D低

5、速增长阶段 17反映印度人口状况的可能是( )A B C D18图中国可能出现的人口问题是( )A人口老龄化问题 B人口基数过大问题C人口增长过快问题 D失业人口增加问题19近年来,上海市调整了部分计划生育政策,有计划地安排部分夫妻生育第二胎,且取消了两胎的生育间隔,同时对终生不愿生育的夫妻不再奖励。上海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根本原因是A人口出现负增长 B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失衡C老龄人口增长快,社会福利压力大 D经济社会发达,劳动力相对不足人口迁移与流动是受区域经济差异、教育程度、空间距离和历史渊源等因素影响下的一种社会影响。根据下表,回答2022题。全国前5位人口流入大省的前5位人口流

6、出地排序全国前5位人口流入省第1位人口流出地第2位人口流出地第3位人口流出地第4位人口流出地第5位人口流出地广东湖南四川广西江西湖北江苏安徽四川浙江河南贵州浙江江西安徽四川贵州湖北M省黑龙江吉林河南安徽江苏四川重庆广东云南浙江新疆2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广东省的流入人口全部来自邻省B四川既是流入大省也是流出大省C人口流出较多的省均位于中西部地区D全国流入人口前5均在东部地区21M省流入人口受历史渊源影响明显,M省最有可能是()A福建 B海南 C山东 D广西22当前影响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灾害 B就业机会 C人口政策 D宗教信仰23关于人口的迁移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口迁移是一

7、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方式B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范围内发生改变C人口迁移扫指的是国内人口迁移到外地旅游也是人口迁移 2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中不正确的是( )A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B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C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 D拉丁美洲仍然是人口迁入地区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图,完成2526题。25如果用a表示本世纪初中国的人口数量,用b表示中国的人口合理容量,用c表示中国的环境承载力,那么a、b、c三者的大小关系是()Aabc Bc

8、ba Cbac Dacb26下列影响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中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A四川水力资源 B山东气候资源C黑龙江矿产资源 D内蒙古水资源27.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的原因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为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市区交通拥挤 为了加强城市的经济实力,拓宽城市地域范围A. B. C. D. 读城市功能分区模式简图,完成2829题。28.该城市的工业区,其区位特点是A在城市中心区,沿河流分布 B位于城市边缘,沿铁路分布C靠近商业区,沿公路分布 D远离中心区,临近飞机场29.在图中规划疗养院,宜选址在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30. 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下列城市规划模式图中,较

9、为合理的有A. B. C. D.31有关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A老城区环境污染严重 B新城区的地价不断上涨,吸引更多的居民到此居住C交通运输条件的不断改善 D新城区环境优美,城市设施齐全读“我国某海滨小城功能区分布示意图”,完成3233题。32阴影区代表的功能区最有可能是()A商业区 B住宅区C工业区 D仓储区33该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城区中心,接近市场B临河濒海,环境优美C交通沿线,物流便捷D沿河分布,运费低廉34关于城市功能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商业区的面积较大B住宅区内也会有商店或工厂C低级住宅区总是远离市中心D同类经济活动因彼此竞争而分离读漫画,完成353

10、6题。35漫画所反映的城市问题是()A城市建筑物高大密集,用地紧张B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C热岛效应显著,城区温度较高D土地面积小,居住条件差36解决漫画所示城市问题的合理措施是()A建设新城区,扩大城市规模B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削弱城市热岛效应C研制新型制冷设备,减少氟氯烃化合物排放D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区的人口与工业读甲、乙两图,完成3738题。37甲图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的某种重要现象,其成因不包括()A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B农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C城乡间交通条件的改善D郊区生产协作条件更好38甲图反映的现象可能出现在乙图中的_阶段()A B和 C后期和 D

11、只有39下列关于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一成不变的B自然因素变化较快 C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慢D各区位因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40在农业的区位选择中,作用越来越大的是 ( )A气候B交通运输C 市场D政策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读图回答4142题。41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B水源 C地形 D土壤42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将发生变化。下列土地利用类型在该地农业用地中的比重最可能降低的是()A稻田 B鱼塘 C果园 D菜地花圃43下列关于季风水田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季风水田普遍分布在亚洲 B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

12、为主C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D亚洲季风水田农业所产小麦占世界水稻总产量的绝大部分44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特点有( )机械化水平高 水利工程量大 单产低,商品率低 农场经营 科技水平低ABCD45有关商品谷物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B种植的作物是水稻和玉米C俄罗斯的该类农业一般为国营的D我国西北地区没有此类农业类型46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一般有( )机械化水平高 地广人稀 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 自然条件优越 农业科技发达ABCD南斯拉夫萨瓦河畔有一个农场,一进农场门,映入眼帘的是面积不大的耕地,荡漾着碧波的鱼池,令人悦目的森林,牛羊成群的牧场以及各种各样的加工厂,他们相辅相成,互为利用。农田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牲畜为农田提供粪肥,森林能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