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上蔡一高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3977458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上蔡一高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河南省上蔡一高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河南省上蔡一高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河南省上蔡一高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河南省上蔡一高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上蔡一高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上蔡一高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上蔡一高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隋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科,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唐高宗、武则天以后,进士科最为社会所重,参加进士科考试被认为是致身通显的重要途径。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此外还考时务策等。唐代取士由地方举送中央考试,称为乡贡。被举送应试的人通称为举人。唐人常说“举进士”,例如韩愈讳辩说“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意思是应举参加进士科的考试,这种人在唐代就称为进士。韩愈送孟秀才序说“京师之进士以千数,其人靡所不有”,就是指当时应举参加

2、进士科考试的人说的。唐初设有秀才科,不久即废,但是唐人后来仍通称应进士科考试的人为秀才。 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礼部,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称为知贡举。唐人进士及 第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为题名会。宴会于曲江边的亭子内,称为曲江会。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人为“探花使”,探采名花。唐人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称为前进士,还要参加吏部“博学宏词”或“拔萃”的考选,取中后才授予官职。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柳宗元“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其后以博学宏辞,授集贤殿正字”。白居易进士及第后,因为取中“拔萃”,所以授秘书省校书郎。韩愈虽然进士及第,但是由于应吏部考

3、选未中,未能得官。为此,韩愈以“前乡贡进士”的名义三次上书宰相求仕。 以上所说的进士、明经等科通常每年都举行考试。此外唐代还有所谓制举,这是由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据说是要选拔特殊的人才。无论取中进士、明经等科与否,都可以应制举。考期不固定,科目由皇帝临时决定,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文辞秀逸科,风雅古调科等等,前后达百十种。这些称为制科。唐代博学宏词科本来也是制科,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以后改为吏部选人的科目,每年举行考试。宋代制举恢复博学宏词科。 宋代最初也以进士、明经等科取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经等科,只保留进士科。进士科不考诗赋而改试经义,此外仍考论策(后来也

4、间或兼考诗赋)。礼部考试合格后,再由皇帝殿试复审,然后分五甲(五等)放榜,授予官职。 (选自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隋代以前,统治者曾创设九品中正制品评人才,选人授官,至隋代设进士、明经二科,以科举取士代替。B. 在唐代,科举进一步发展,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秀才诸科都先后成为取士科目。C. 从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科目屡有变化,但进士一科始终得到保留,而且在各代都一直最受重视。D. 隋唐进士科考查诗赋和时务策,宋代常考的只有经义,诗赋只是间或入选的兼考科目。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代经地

5、方举送到中央参加考试的人称为“举人”,其中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也通称为“秀才”。B. 唐代称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者为“前进士”,送孟秀才序中的陈述表明,当时进士及第者甚众。C. 进士及第第一名在唐代称为“状头”或“状元”,后世科举中的“秀才”“探花”等称谓也可能与唐代有关。D. 柳宗元、白居易因分别取中“博学宏词”和“拔萃”而授官,而韩愈虽同样进士及第,却在这种吏部的考选中失利。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制举是唐代科举考试的组成部分,但从考期和考试科目不固定等特点看,只能算是进士、明经等常科考试的补充。B. 博学宏词科在唐代本是制举科目,后来改作吏部考选科目,宋代又在制举

6、中恢复,可见唐宋制举也在发生演变。C. 地方举送,礼部考试,至宋代又增加皇帝主持的殿试,科举制度得以完善,跟后来的明清科举已无区别。D. 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的资格、科目、内容和及第后的授官制度等在继承中变化,这应与各朝代的时代需要和人才观念有关。【答案】1. A 2. B 3. C【解析】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阅读原文,找到各个选项的相应的答题区间,仔细比对原文,找出备选答案的内容与原文吻合的一项就是该题的答案。A项,“先后成为取士科目”中“先后”二字在文中没有根据。C项,“进士一科在各代都一直最受重视”错误。

7、隋代没有介绍,唐代唐高宗、武则天以后,才“最为社会所重”,宋至王安石才独留进士科。D项,隋代无介绍,宋代除经义外常考的还有论策。所以选B项。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中涉及的古代考试制度的分析。阅读原文,找到各个选项的相应的答题内容,再仔细分

8、析上下文语句的阐述,推理备选答案中各种论证方法的作用是否正确,不正确的一项就是该题的答案。分析推理后可知:C项错误。送孟秀才序中所称进士,是指当时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而非及第的“前进士”。所以选C项。3.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阅读原文,找到各个选项的相应的答题区间,仔细比对原文,找出备选答案的内容与原文不吻合的一项就是该题的答案。A项,“跟后来的明清科举已无区别”错。三级考试形式虽然基本具备,但考试内容、时间、内容及取中后授官的制度等还有明显区别。明清科举文中未论及,但作为文化常识,学生应有基本了解。所以A选项。(二

9、)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今年冬天不寒冷蒋育亮今年冬天,雪,飘飘扬扬地洒。旮旯屯的山峦、田野、河流、村庄,一片银装素裹。村上人说,已经十几年没见过下这样的雪了。宁静中,有“咯吱咯吱”的踏雪声响起。沉闷,滯拖,却有力,还能让人听出些许欢悦。“五爷,溜达啊!”传来招呼声。“这雪,罕见呢!瑞雪兆丰年哦!”五爷应答的声音,在雪地上蹦跶蹦跶地跳跃。“五爷,不觉冷啊?”招呼声中溢出关切。五爷搓搓冻红的双手,笑笑,一脸的暖和神态。村人纳闷:五爷这是咋啦?说起五爷,村上人都佩服得很。十年前,张二婶家意外失火,一座木头房屋被烧了个精光。张二婶哭得死去活来,拉上儿子就要离村外出流浪。孤儿寡母的

10、,想再建房子,那简直是登天摘月。五爷站了出来。先是腾出自家半边房子,将孤儿寡母安顿好。之后,钻进自家林地,砍来木头,为张二婶重建房屋。一村人,硬是让五爷活活感动。出资的出资,献力的献力,不足两月,一座新屋就拔地而起。感动得张二婶拽着儿子,趴在地上硬生生地给五爷磕了三个响头。还有五年前村长家跟张坨子争地界的事。明明是张坨子的地挨村长占进了好几米,镇上来调解时,村上却无人出来作证。镇上来的人说,村长占理,那几米地,归村长。病魔缠身躺倒在床的五爷,一骨碌爬了起来,找到镇上来的人辩理,还拿出了当年分地时的证据,弄得镇上来的人无话可说,那几米地,最终还是回到了张坨子手里。村长后来与五爷一见面,两只牛眼就

11、鼓鼓地喷火,足足烧了五爷好几个月。这样的事例,五爷还有很多村上人依稀记得,五爷被查出患绝症的那一年,是在村长家跟张坨子争地界的前一年。那年的冬天,出奇地冷。雪,飘飘扬扬地洒。旮旯屯的山峦、田野、河流、村庄,一片银装素裹。五爷从医院回到家,牙齿冷得碰出“咔嚓咔嚓”的声音。家人在五爷的屋子,烧上两盆旺旺的炭火,五爷仍觉寒冷,躺在床上盖着两床厚被子。从此,村上人都知道,五爷怕冷。怕冷的五爷,一到冬天,几乎足不出户。足不出户的五爷,却不孤独。村上的人,自觉不自觉地轮番着去陪他聊天。村里村外,天南海北,无所不聊。唯一不聊的是村长。五爷几次问起,村民都顾左右而言他,避而不谈。但五爷还是断断续续听到,村长如

12、何霸道,上面有人如何罩着他几天前,旮旯屯突然来了几个陌生人。他们直接去了村长家。不久,村长便被他们簇拥着离开了旮旯屯。接着,便有消息传出,村长被县上的纪委“双规”了。同时被“双规”的,还有镇上的一名副镇长。五爷和村上人不知道什么叫“双规”,只知道他们挨抓了。听说,他们串通一气,还搞了村里很多钱。其实这些,五爷和村上人先前也听说过。就是只动雷不下雨,大家也习以为常了。雪,飘飘扬扬地洒。旮旯屯的山峦、田野、河流、村庄,一片银装素裹。五爷连续几天,在村中溜达。“咯吱咯吱”的踏雪声,不时在村中每个角落响起。“五爷,不冷啊?”常有问候声飘来。五爷笑笑,不语。望望满天飘洒的雪花,喃喃自语:“瑞雪兆丰年!”

13、村人纳闷,这五爷,啥时又不怕冷了啊?几天后,伴随着满天飘洒的雪花,五爷气若游丝地说:“今年冬天不冷呢!”说毕,头一偏,去了!五爷最后的话,村上的人都觉得很奇怪。(选自红豆2016年1期)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非常注重环境氛围的营造,“雪,飘飘扬扬地洒一片银装素裹”营造了背景,有力烘托了人物形象。B. 文章构思精巧,采用补叙的叙述手法,为读者讲了五爷的故事,五爷的形象也在时空穿梭中显得更加立体。C. 文章语言简练朴实,句式长短结合,错落有致,人物对话的合理运用,使文章富有生活气息,更加真实。D. 文章善于运用夸张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14、“两只牛眼就鼓鼓地喷火”生动有力地突出村长的性格。5. 为什么“说起五爷,村上人都佩服得很”?请简要分析。6. 五爷明明因生病而“怕冷”,为什么他反而说“今年冬天不冷呢!”请谈谈你的看法。【答案】4. B 5. 因为五爷是村里人的主心骨(领头人正义的代表)。他为人热心善良:他带领大家为孤儿寡母重建房屋。他为人正直公道:不顾病魔缠身为张坨子作证(与“作恶”的村主任作对)等。 6. 这里的不冷不是身体的,而是内心的。虽然五爷身体上“怕冷”,但他一直受到村民的爱戴,村民轮番去陪他聊天,五爷内心并不感到冷;长期称霸作恶的村主任终丁被纪委带走让五爷看到了村子的希望,心情格外畅快所以不觉得冷。【解析】4.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环境,B项考核结构,C项考核语言,D项考核手法,其中B项,“补叙”错,应是“插叙”。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中的人物形象的题目,要求回答为什么“说起五爷,村上人都佩服得很”,实际就是分析“五爷”的性格特征,注意梳理情节,根据情节概括,此题可根据文章的情节“他带领大家为孤儿寡母重建房屋”“不顾病魔缠身为张坨子作证人”概括其“热心善良”“正直公道”的品格。点睛:这是一道考核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考核的重点是性格特征,答题时根据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他人的评价等概括,答题时先答出性格特征,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巨爱含义的题目,要求回答五爷说“今年冬天不冷呢!”的原因,注意从“不冷;的含义分析,这里的不冷不是身体的,而是内心的;因为村民轮番去陪他聊天,五爷内心并不感到冷;长期称霸作恶的村主任终丁被纪委带走,让五爷看到了村子的希望,心情格外畅快,所以不觉得冷。(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汽车保有量1.6亿辆。如果按照每辆车匹配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