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肝与肾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386808 上传时间:2017-10-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医肝与肾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中医肝与肾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中医肝与肾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中医肝与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医肝与肾(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中医肝与肾的关系摘要:中医肝与肾在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中关系十分密切,主要表现在经络上的联系、肝肾精血同源、肝肾同司相火、肝肾母子相生及与耳目、筋骨运动的关系等方面。关键词:中医藏象学说;中医肝与肾;肝与肾的关系;论述中医肝与肾在藏象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中,二者关系十分密切,笔者就中医肝肾之间多方面的联系问题作如下浅述。 一、经络上的联系肝肾同居下焦,有经络相互贯通。 灵枢经脉篇载:“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 ”1这是肾的经脉直接与肝相贯通。此外,足厥阴肝脉足少阴肾脉都和冲脉、督脉相会,通过冲脉、督脉取得间接联系。 灵枢经脉篇载:“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上出额与督

2、脉会于巅。 ”2素问骨空论云:“督脉者,其络别绕臀,至少阴(肾经) ”。 3这两段经文说明了通过督脉相会的情况。又灵枢经脉篇指出:“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 ”4灵枢逆顺肥瘦篇 “夫冲脉者,其上者,出于颃颡。其下者并于少阴(肾)之经。 ”5冲脉在上与厥阴肝经会于颃颡,在下并于少阴之经。这是通过冲脉的间接联系。 二、肝肾精血同源中医认为,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属一类,皆属阴精范畴。肾水是肝血化生之源,肾精充足则肝血旺盛,临床上肾精不足引起肝血虚少者,通过补肾则可获良效。血属阴类,靠阳气的温煦,特别是命门真火的温煦才能生化不竭。肾精是肝血化生的物质基础之一,肾阳则为肝血生生不息的动力来

3、源。临床一些严重贫血患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常常从肾施治,在养血益精基础上兼以温肾,药用熟地、肉桂、鹿茸、紫河车、枸杞子等,常获良效。肾精可以化生肝血,肝血亦可营养肾精。血藏于肝,运于诸经,输布水谷精微以养五藏。肾精靠后天之精不断补充,后天之精来源于五藏,而血营五藏,五藏精盈乃下流于肾,所以血不足可影响五藏生化,引起肾精不足。同时肝血入肾可直接化为肾精。既然肝血可以化生肾精,那么血虚必然是肾精虚少的原因之一。所以临床治疗肾虚精少者,每于补肾益精药中加以养血药,取效更速。肾精肝血相互资生,荣枯相系,所以有“精血同源”之说。三、肝肾同司相火中医认为人身火分君火相火,君火为心所主,相火则为肝肾所司,

4、同时与心包络、膀胱、三焦、胆有一定关系。相火是生命活动的动力,肝有此火则血不寒,足以司气机之升,尽疏泄之职,任将军之官;肾有此火才能助脾运化,助肺纳气,温精秘气,主生殖机能,又能调节水液为胃之关。所以明代张景岳认为相火属正气范畴。但相火亢而为害的情况也是临床上常见的。从内经火分“壮火” 、 “少火”的观点出发,相火亦具两重性,也有正常和异常两种情况。欲维持相火的正常生理功能,关键在于要有一定的制约和调节。相火乃下焦水中之火,赖肝肾之阴的滋养,涵育,始能水火相济,阴平阳秘,发挥其生理作用。如若肝肾阴血不足,则相火易亢,相火亢旺则燥热内生,内生燥热进而耗损阴液,这就是相火亢而为害。肝肾之阴易耗,相

5、火常常亢张,亢张的相火为病理之火。相火妄动,系内生之火,内伤虚热,与外来实火病症有异,治则不同。外来六淫之火是贼邪,其来也暴,其去也速,可直清直泻。而内伤虚火,由内而生,源于肝肾阴血亏损,使机体阴阳平衡失调,机能活动处于虚性兴奋状态。阴虚火动则见五心烦热、遗精梦泄、头目眩晕、耳鸣耳聋、消渴淋沥、舌燥喉痛、齿牙动摇、足跟作疼等。相火亢旺,有人称其为“逆子”当予调补、安抚诱导。采用滋阴降火,补水配火,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方法。朱丹溪用苦寒之黄柏以坚阴,张景岳倡六味、左归,反对苦寒折伤脾胃,临床当视情况酌情选用。笔者认为苦寒之品,必要时可短暂使用以折伐过旺相火,但相火毕竟属虚火范畴,不能以苦寒清

6、彻收功,主要方面还在滋养肝肾之阴。肝肾精血充盈,亢张之相火自能平潜。从阴阳平衡的观点出发相火有其亢张,就会有其不足。相火不足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相火不足则气用不足、脏气虚寒,肝肾机能低下,甚则全身气化活动衰减;另一方面命门火衰,阴寒内盛,有可能发生相火不能安于宅内,虚火上腾,治疗当水中补火,引火归源,可用“金匮肾气丸”加减。四、肝肾母子相生 肝五行属木,肾五行属水,根据五行生克关系,肾水可以滋生肝木,中医谓之母子相生。肝肾母子相生,一般多指肾阴滋养肝阴。因为肝肾同源,肝脏阴血的源头在乎肾,所以,在肾阴滋养下肝脏阴血才能充盈,从而维持肝的生理功能。肝阴血不足不能发挥荣养作用,会出现一系列病变

7、。如肝络失养见胁肋隐痛,不能上充头目见眩晕目涩,不能充养筋膜则筋骨痿弱,爪甲脆弱。在妇女会出现经少经闭。肝阴血不足常致肝郁不疏、变证丛生。再则肝体宜柔润,肝阳忌亢张,而肾阴即有润滋肝体、潜敛肝阳的作用。若肾不养肝,水不涵木,则可以引起肝阳上亢,证见头晕目胀、面赤耳鸣。肝肾之阴亏耗过甚,则肝阳暴张,风阳上扰,可致肝风内动。肾不滋肝,肝肾阴亏,肝的多种机能均可失常,临床表现也复杂,概括发病特点,总以“阴虚阳亢,上盛下虚”八字为要,治疗当滋肾养肝。阴虚肝郁、或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当滋肾疏肝,滋阴潜阳熄风。当然,治肝之法较多,但对水不涵木引起的病证总应以滋养肝肾为基础,再视病情,佐以凉肝、敛肝、平肝、

8、疏肝、摄肝、潜肝、镇肝等法,才能获效。若仅为肝肾阴亏引起的筋脉失养,虚风内动,则滋养肝肾精血,风可自熄。五、肝肾上系耳目一般认为肝开窍于目,肝血上养于目,若肝血不足或肝阳上亢则目不能视。内经载:“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6同时肾脉直接上系于目,肾之精气对于目的营养更加重要。瞳仁属肾,寓真水上承于目,目始精采神奕,虽肝开窍于目,而肾为肝母,肝血赖肾水滋养,肾水充足则肝血旺盛,目视精明。所以目视精明,不仅关乎肝,尚且关乎肾,内障眼疾多由肝肾虚损或肾虚肝旺引起,主治大法不离肝肾。对于耳, 内经云:“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7耳为肾窍,肾精足耳始能闻。同时耳和肝关系也很密切。足

9、少阳胆经上系于耳,肝胆相表里,肝气横肆,肝阳亢上常可引起耳鸣、耳聋、耳痛、耳痒等。故临床治疗耳部疾患常从肝肾入手。六、肝肾共司筋骨运动中医认为,肝主筋,肾主骨,两骨之端为节,节与节相交处为关,关节结构之滑膜韧带均属于筋。筋骨相系,共司人之坐卧行走,站立运动。肝肾不足,不能营筋养骨,则筋骨痿弱,运动不能。如同内经所描写的:“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俯,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8临床老年性筋骨痿软,及其他许多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均应考虑肝肾虚衰的问题。肝肾虚衰是痿证的一个重要致病原因,应当治以补益肝肾,滋阴清热,代表方如“虎潜丸” 。痹症一般由风寒湿热侵袭,治

10、疗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疏筋活络为主。但是久痹如顽固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用这样的方法一般不能收到预期效果,原因是患者有肝肾内虚的因素,当从补益肝肾人手,如“独活寄生汤”即是补肝肾与祛风湿并施之剂。七、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的关系肝主疏泄与肾司封藏二者对立统一、相反相成,以维持和调节一些重要生理机能。肝疏泄失常可以影响肾的封藏机能,这是肝病及肾的一个重要方面;肾精不藏,肝血不足亦可致令肝郁不疏、变证丛生,此时仅以疏肝难以奏效,须益精养血,兼以疏达才能恢复肝脏的疏泄机能。疏泄即疏通和排泄,一方面指条达气机,舒畅气血,促进全身生化作用。另一方面指某些体液的排泌,代谢废物的排泄。肾主封藏,封藏有储

11、藏固摄之意,首先指的是藏精,推而广之,凡属对于人体正常作用有关的物质储藏问题,都与肾密切相关。肝疏泄机能失常,必然会影响到肾封藏机能,引起生殖、二便、水液代谢的反常及体内精微物质的下泄。综上所述,中医肝与肾生理上的紧密联系决定了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也就决定了治疗上的协同治法,如滋养肝肾、滋肾平肝、补肾疏肝、温养肝肾、滋阴熄风等法。在临床中,肝肾同治法常常被应用,只要辩证准确,往往收到药到病除之功。参考文献:1 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黄帝内经灵枢译释M.第 1 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07.2 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黄帝内经灵枢译释M.第 1 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12.3 南京中医学院.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第 3 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95.4 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黄帝内经灵枢译释M.第 1 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13.5 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黄帝内经灵枢译释M.第 1 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57.6 程士德,孟景春.内经讲义M. 第 1 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5.7 程士德,孟景春.内经讲义M. 第 1 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5.8 程士德,孟景春.内经讲义M. 第 1 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