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3765399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案 新人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课题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概况和影响; 2、通过学习宋元时期的科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3、了解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使学生对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对外友好交往的辉煌成就怀有自豪感。重点四大发明;宋元时期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难点四大发明的影响。教学用具课件 课本 课时练教学环节说 明二次备课复习新课导入一、导入新课你同学们,每逢盛大的节日或庆典,人们都要燃放烟花炮竹来表达喜悦的心情和美好的祝愿。大家知道烟花是由什么制成的吗?(火药)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另外三项发明是什么?(造

2、纸术、印刷术、指南针)我们今天要学习探究的主题是-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课 程 讲 授2、 新课讲授指南针、火药的应用(一)指南针1. 背景: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磁石指南的特性。概念:汉代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称为“司南”。2. 原理:司南形状像一把汤匙,放置在铜制的方形地盘中,地盘四周刻有24个方位。司南在光滑的盘中转动,当它停下来时,匙柄就指向南方。3. 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称为“罗盘”。北宋末年,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技术;南宋时,广泛运用于航海技术。4.(1)传播: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2)影响:大大促进了世界航海技术的发展。(二)

3、火药1. (1)发明时间:唐时(2)应用:宋代,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竹管突火枪)元朝还用金属作筒,取代竹筒,发明了火铳。2.火药武器:人们主要利用火药的特性,制成爆炸性武器,或者用来制成管形火器。宋金战争中宋军使用了火器,而金人从宋人那里学会了制造、使用火药武器。蒙古人在灭金、灭宋的战争中,也大量使用了火器。元朝用金属作筒,取代竹筒,发明了火铳,这比以前的突火枪威力更大。火药的传播: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人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火药的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改变了作战方式,推动了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转变;加速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发达的中外交通1.宋元时期中外交通发达

4、的原因(或背景)宋代航海技术的进步,南方的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发达。元朝建立后,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2.陆路交通发展 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驿站:宋代驿站比较发达,元朝为了加强同各地的联系(目的),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驿站是中国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 驿站制度是元朝政府的神经与血液网络,对维持统治具有重大的作用。3.宋元时代交通发达的原因(宋元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南方的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发达。)4.宋元时代海外交通的路线提示:(1)陆路:元代的陆路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使东西方的使臣、商人往来非常方便。(2)海陆: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到鼎盛时期。小结作业布置板书设计课后反思史书记载,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的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人,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武帝想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是依据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