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复试题作物栽培学部分汇编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3631407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生复试题作物栽培学部分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研究生复试题作物栽培学部分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研究生复试题作物栽培学部分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研究生复试题作物栽培学部分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研究生复试题作物栽培学部分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研究生复试题作物栽培学部分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生复试题作物栽培学部分汇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6年作物栽培学部分试题1. 水稻、小麦穗分化水稻穗分化发育过程可划分为8个时期(见书16页):第1苞分化期又称穗颈节分化期,是生殖生长的起点。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期 苞的出现,标志一次枝梗原基分化开始;在苞着生处开始长出白色的苞毛,至此第一次枝梗原基分化结束。二次枝梗及颖花原基分化期 幼穗长约1.01.5mm,苞毛非常浓密。雌雄蕊形成期 全穗长约510mm。此后,幼穗发育由分化形成期转入生殖细胞形成期,即孕穗期。花粉母细胞形成期 此时剑叶正处在抽出过程中,颖花长度接近2mm,约达到最终长度的14,幼穗长约1.54.0cm。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 从外观形态上看,当剑叶叶枕在伸出过程中与其下一叶

2、叶枕平齐时,为减数分裂盛期,此时对环境条件反应十分敏感,是决定颖花能否健全发育或退化及谷粒容积大小的关键时期。花粉内容物充实期 颖壳叶绿素开始增加,柱头出现羽状突起。花粉完成期 抽穗前12d,花粉内容容物充满。小麦穗分化 见书74-75页2. 水稻叶龄模式(画图)见书18页早稻组以12叶、4个伸长节间的作代表出叶次序123456789101112孕抽节间伸长次序1234中稻组以15叶、5个伸长节间的作代表1234567891011抽12131415孕12345晚稻组以18叶、6个伸长节间的作代表12345678910111213孕抽1415161718123456特晚熟组以20叶、7个伸长节间

3、的作代表123456789101112131420孕抽15161718191234567特殊型以17叶、5个伸长节间的作代表12345678910111213抽14151617孕12345表注4开始分蘖的最低叶龄期为4/0叶期(分蘖始龄)苞分化期顶四叶后半期枝梗分化期颖花分化期花粉母细胞形成及减数分裂期花粉充实完成期 群体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 茎秆基部第1节间伸长期(拔节始期)12、13、14、15孕穗:表示主茎15叶、5个节间品种最上3个发根节的发根期(其余各类品种的符号均同上述表示)几个关键的叶龄期 以下几个叶龄期与栽培的关系最为密切。分蘖始期叶龄期 开始发生分蘖的最小叶龄,各品种类型均为第

4、4叶期,不受栽培条件影响,是计算有效发蘖数的起点。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 为主茎总叶数减去伸长节间数的叶龄期。此期是大田群体控制的关键时期之一,其主要诊断指标是群体总茎蘖数。这时高产的适宜茎蘖数为预期穗数。若茎蘖数不足应追肥促蘖,若茎蘖数超过预期穗数应及早晒田抑制。拔节始期的叶龄期 为伸长节间数减2的倒数叶龄期。若某品种伸长节间数5个,则523,即倒3叶为拔节始期。拔节始期若总茎蘖数不足,叶色淡,可酌情施用保蘖促花肥,若总茎蘖数偏多,叶色深,应偏重晒田,以抑制茎叶生长,促进根系下扎,防止后期倒伏。倒2叶抽出期 该期为穗分化处于颖花分化期,是大穗形成的重要时期,如颖花量不足,应适时追施保花肥,若颖花

5、量过剩则可不施,并可适当延长晒田期3. 壮秧标准及秧田管理 壮秧的标准及意义 见书39页2.壮秧的标准壮秧的标准有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两方面。形态特征包括叶宽苗健、扁蒲白根、生长整齐、适当秧龄等,生理特性包括光合能力强、碳氮比(C/N)适中、束缚水含量相对较高、移栽后发根力和抗逆性强等方面。不同育秧方式及其管理 见书41页1. 露地湿润育秧 又称半旱秧田育秧,是应用最广的育秧方式。其技术环节如下: (4)秧田管理 芽期 从播种到第1完全叶展开之前为芽期。播后秧板不宜上水,只保持土壤充分湿润,保证充足氧气 幼苗期 指1叶展开至3叶期。应采取露田与浅灌相结合的管水方法。关键在于早施断奶肥。断奶肥应提

6、早到1叶1心期施用为宜。 成苗期 指3叶期以后至移栽。应保持秧田有水层。45叶时,应施一次接力肥。一般在移栽前35d施起身肥(送嫁肥),叶色褪淡的基础上施尿素3045kg/hm2。4. 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 见书19页 产量(kg/hm2)=单位面积穗数(hm2)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g)100010005. 源库类型 见书23页源是生产和输出同化产物的器官或组织,库是接受和贮藏同化物质的器官或组织。源库是相对的、动态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生产上常用单位面积的颖花数与叶面积分别作为衡量库与源的主要指标。根据水稻产量的源库特征,可以将品种分为源限制型、库限制型和源库互作型三类(曹显祖

7、等,1987)。1.源限制型 (1)颖花形成能力强,库容量大且相对过剩(2)结实率偏低且不稳定(3)茎、鞘物质的输出率(茎、鞘输出干重占出穗期干重的%)与转换率(茎、鞘输出干重占籽粒增重的%)高,成熟期茎、鞘残留的可用性碳水化合物少(4)产量随源的增加而增加(5)强、弱势粒灌浆为异步灌浆型(6)在栽培策略上,以增加抽穗前的茎、鞘贮存物和出穗后的光合生产为主攻目标。6. 品质 见书30页我国稻米品质的评价与方法加工品质,它反映稻米对加工的适应性,又称碾磨品质,其评价指标主要有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外观品质,或称市场(商品)品质,它体现吸引消费者的能力,评价指标主要有垩白米率、垩白面积、垩白度

8、、透明度、粒形,裂纹等。蒸煮与食味品质,指米饭的色、香、味及其适口性(如粘弹性、柔软性等),反映稻米的食用特性。主要有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胶稠度、米饭粘性、硬度、气味、色泽以及冷饭质地等)。营养品质,指精米中蛋白质及其氨基酸等养分的含量与组成,以及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含量等。卫生品质,主要是稻米中农药及重金属元素(如砷、镉、汞、铅) 等有害成分的残留状况等。主要包括有毒化学农药、重金属离子、黄曲霉素、硝酸盐等有毒物质的残留量。7. 肥料运筹、田间管理水稻施肥量和施肥时期的确定 见书47页 1.水稻的施肥量 决定施肥量时,应根据单产水平对养分的需要量,土壤养分的供给量,所施肥料的养分含量及其

9、利用率等因素进行全面考虑,在理论上施肥量可根据产量指标按下式计算: 2.施肥时期的确定 根据各生育期的吸肥特点,结合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时期,在进行合理施肥时,必须注意选择适宜的施肥时期。 (1)增加穗数的施肥适期 以基肥和有效分蘖期内追施促蘖肥效果最好,对于迟熟品种于幼穗开始分化时再追一次肥,有保蘖增穗和保花的作用。 (2)增加每穗粒数的施肥适期 在第一苞分化至第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时追肥,有促进颖花数增多的效果,称“促花肥”;在雌雄蕊形成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施肥,可防止颖花退化称“保花期”,钾肥效果优于氮肥。对于生育期较长的大穗品种,“促花”、“保花”肥均施增粒效果显著。前期施肥少,穗肥可提前

10、,反之,则移后。 (3)提高粒重和结实率的施肥适期 水稻在粒期(抽穗后)还要吸收一定数量的氮肥,这时施“粒肥”有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光合强度,增加粒重,减少空秕粒的作用。一般除地力较高或抽穗期肥效充足的田块外,齐穗期追施氮肥或叶面喷氮或磷酸二氢钾对提高结实率,增加粒重均有效果。(三)水稻肥料运筹与施用1.底肥“一道清”施肥法 即将全部肥料于整田时一次施下,使土肥充分混合的全层施肥法。适用于粘土、重壤土等保肥力强的稻田。 2.“前促”施肥法 在施足底肥基础上,早施、重施分蘖肥,使稻田在水稻生长前期有丰富的速效养分,以促进分蘖早生快发,确保增蘖增穗。尤其是基本苗较少的情况下更为重要。一般基肥占总施

11、肥量的7080%,其余肥料在返青后全部施用。此施肥法多用于栽培生育期短的品种,施肥水平不高或前期温度较低,肥效发挥慢的稻田。 3.“前促、中控、后补”施肥法 这种施肥法仍注重肥料的早期施用。其最大特点是强调中期限氮和后期补氮。在施足底肥基础上,前期早攻分蘖肥,促进分蘖确保多穗,中期晒田控氮,抑制无效分蘖,争取壮杆大穗,后期酌情施穗肥,以达多穗多粒增加粒重的目的。这种施肥法,在生产上应用广泛,尤其在南方一季中稻区,适用于施肥水平较高,生育期较长,分蘖穗比重大的杂交稻。 4.“前稳、中促、后保”施肥法 在栽足基本苗的前提下,减少前期施肥量,使水稻稳健生长,主要依靠栽培的基本苗成穗,本田期不要求过多

12、分蘖。中期重施穗肥,促进穗大粒多,后期适当补施粒肥,增加结实率和粒重。适用于生长期较长的品种和肥料不足,土壤保肥力较差田块。以上几种方法各有其适应条件,不能一概而论。但从水稻的生育特点与对肥料的吸收规律,前期集中施肥与分段施肥,则以分段施肥更有利于各产量构成因素的发展,获得较理想的产量。不同生育阶段的田间管理 见书51页2.拔节长穗期的田间管理 (1)生育特点 此期一方面以茎秆生长为中心,完成最后几片叶和根系等营养器官的生长,另一方面进行以幼穗分化为中心的生殖生长。这段时期是水稻需水、需肥较多的时期,也是对外界环境条件敏感的时期。 (2)田间管理 巧施穗肥,以促进大穗,提高结实率和粒重;合理灌

13、水,保证不缺水,不受旱;注意防止纹枯病、白叶枯病、稻瘟病及螟虫、稻纵卷叶螟和粘虫等。8. 搁田 见书49页晒田的作用及技术 晒田又名烤田或搁田,是指水稻分蘖盛期后到幼穗分花前的排水晒田,是我国水稻灌溉技术中的一项独特的措施。 (1)晒田的生理生态作用 一是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更新土壤环境,促进生长中心从蘖向穗的顺序转移,对培育大穗是十分有利的;二是调整植株长相,促进根系发育,促进无效分蘖死亡,叶和节间变短,秆壁变厚,植株抗倒力增强。还能促进根系下扎,白根增多,根系活动范围扩大,根系活力增加。高产栽培中,当全田总苗数达到一定程度时,采取排水晒田,以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穗粒数和结实率。(2)晒田技术 晒田常因气候、土壤、施肥和秧苗长势不同而掌握不同的晒田时期与晒田程度。晒田一般多在水稻对水分不甚敏感的时期进行,以分蘖末期至幼穗分化初期较适宜。晒田程度要视苗情和土壤而定。苗数足,叶色浓、长势旺,肥力高的田应早晒、重晒,人立不陷脚,叶片明显落黄;相反则应迟晒、轻晒或露田,田中稍紧皮,叶色略退淡。晒田不宜过头或不足,要灵活掌握。9. 群体质量 见书25页群体质量指标1.产量形成期较高的光合生产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