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语

上传人:ali****an 文档编号:113625186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入语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导入语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导入语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导入语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导入语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导入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入语(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匆匆导语一、导入: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出个谜语,看看哪个同学先猜出来,好吗?(课件出示)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时间)对,是时间。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对了。之所以令人后悔,是因为时间如流水匆匆,一去不复返! 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也曾感叹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悄无声息地滴在时间的流里,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匆匆,去感受时间的易逝!(板书课题)二(一)、温情导入,引出“匆匆”老师用充满温情的语言导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我们的小学生活过去了还能再回来吗?那么。是谁带走了我们的往

2、日?是谁让我们就要和小学生活说再见?(时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6课匆匆,齐读课题,然后揭示课题。这样很自然地引出课题。三导入设计1今天是语文课。可是老师想请教大家两个数学问题。2出示钟表模型。(全班沉默1分钟,体验时间的流逝。)3一问:刚才我们大概沉默了多长时间?4(学生回答,老师拨动钟表模型1分钟)此时,1分钟又从我们身边溜走了,它轻轻的来(板书:来),又悄悄的去(板书:去),在我们不经意间,他无影无踪地消逝了。5这让我们想起一句俗话;时间如流水。(生接:只能流去不流回)。6二问:请大家算算自己已经走过了多少日子?(生答:4000多个日子。)7在这4000多个日子里你们都做了些什么呢?

3、8出示明日歌,齐读。9由此我又想起了一句古诗:少壮不努力。(生接:老大徒伤悲。)10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匆匆(板书课题:匆匆),本文就是朱自清在走过8000多个日子的时候写的,他在这8000多个日子里又做了些什么呢?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11全班齐读课题。导入分析课堂导入要能让学生迅速理解教师的意图。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扰得新颖别致,增强新课的趣味性。边一导入中,教师注意学科的整合。一进教室就说“请教大家两个数学问题”。语文课上提数学问题,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激发出来了,注意力也集中到教师提出的两个数学问题上,情绪饱满,思維活跃。接下来,教师抛出两个问题;一问“我们大概沉默了多长时间”,让学

4、生深切感受时间的流逝。二问“算算自己走过了多少日子”,引出朱自清是在走过了8000多今日子后写匆匆一文的,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学习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明日歌、俗语、古诗句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做好铺垫。让学生准确地领会了时间一去不复返,要珍惜时间的课文主题。这样后南的教学就可以多在感悟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上花功夫了。四。上好语文课,导入新课至关重要。它在一节语文课中虽然只有几分钟、几句话,作用却很大。成功的导入设计,就如同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能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因

5、此,精心设计课堂导入非常必要的。 1、情境导入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巧妙地运用电视机、幻灯机、录音机、电脑等电教用具,通过欣赏音乐,观看电视、录像、电影等方式,激活学生的艺术细胞,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之前放一段有关人民解放军千帆竞发,横渡长江的电影片断,艺术地导入课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2、悬念导入 俗语云:“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其奥妙就在于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非听完不能满足心愿这个要害处。说穿了,就是善于设置悬念,紧紧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之中,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

6、好奇心的触发点,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而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扒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意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沙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从而造成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心态。教师应设置恰当适度的悬念,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启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之,太悬、不悬,都将降低学生学习主动性。只有百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自始至终扣人心弦,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代巧婵老师在教学皇帝的新装前,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童话大师安徒生有一次被邀参加宫

7、廷舞会。一位小姐久闻他的大名,于是大献殷勤,不住地问:“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颜色好吗?样式好吗?质料好吗?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都一样,谈不上喜欢。”小姐说:“你觉得我穿什么颜色,什么样式,什么质料的好?”安徒生回答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引得周围的人大笑不止。这位教师接着说:“皇帝的新装是什么样儿的呢?为什么安徒生的回答使人大笑不止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他的童话皇帝的新装。这个导入利用课文联系现有的故事精心设置了一个悬念,使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情境,从而为课文的成功教学创造了条件。 3、质疑导入 心理学表明,少年儿童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在遇到矛盾,对问题产生悬念时,大脑便会出现

8、特有的兴奋,于是他们会积极思考,千方百计地去探索其中的奥秘,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例如教读鲁迅孔乙己,则可设疑:文中哪句话形象而概括地揭示了作品主人公的特殊身份?这是怎么样的一种特殊身份?作品主人翁的“经典语录”是什么?这样就问得有点出乎意料且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学生认真思考,能回答出来,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得到启动并活跃起来。4、审题导入 上课伊始,教师先板书课题,然后从探讨题意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课题导入新课。一般来说,语文课题都有一定语法结构,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出修饰语和中心语(题眼),中心语一般已指明文章的写作内容或中心思想。关键是教师善于针对教材,围绕课题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然后谆谆善

9、诱,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中心问题的探讨。如教读茅以升中国石拱桥,我先板书“桥”,让学生说出自己所见过哪些桥;再写“拱”,看哪些是拱桥;再板书“石”,看哪些是石拱桥;最后板书“中国”:明确标题从地域、材料、形状三个方面对说明对象作了限制。有时可以引而不发,让学生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5、介绍作者导入 教师在讲解那些比较著名的作者的作品之前,可以先从介绍作者入手导入本课,这样的导言,由作者到作品,顺理成章,引入自然。如社戏一课可以这样导入本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这块星空里,有一颗光彩夺目的巨星,他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社戏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

10、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看社戏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6. 故事导入法 课堂教学中,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能使课堂气氛立刻活起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具体的课堂导入时,笔者通常会精心选取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小故事作为开场,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例如,在教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先将杜甫的生平故事娓娓道来,特别强调其安史之乱后国破家亡的凄苦,个人际遇在国家沦亡的事实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学生听得为之动容,感同身受,接下来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文言文

11、的学习相对于学生来说是异常枯燥的。在讲解唐雎不辱使命时,我先讲述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国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歼灭各诸侯国,公元前230 年灭韩,公元前225 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紧张的局势引来学生的阵阵惊叹,把故事延续到课文的讲解中,学生便不会觉得文言文“面目可憎”、味同嚼蜡了。同时,学生在这样的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对文学史、历史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也有利于为学生扩大自己的课外阅读视野提供方向。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定法,课文的导入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就是同一篇文章,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对象面前也会采用不同的导入

12、方法。语文教师应注意其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导入新课,做到因人而异,因情况而异,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入语一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入反思作者:胡里胡涂 日期:2008-12-7 20:20:000推荐课堂导入的反思今天教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备课时设计导入语时初拟了“介绍作者导入”法。导入语:同学们,鲁迅先生大家都熟悉吧。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他写的哪些文章?你对他有哪些印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的做人准则,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也

13、是他的作品。(板书课题、作者)上完一个班的课,总觉得学生没有积极性,我便开始反思:鲁迅先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作家了,这样导入一方面可以复习巩固关于“鲁迅”的文学常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极易引起同学的共鸣,课堂气氛提前预热,师生进入状态都比较快。但是,纵观整个导入过程似乎都是老调重谈,学生对鲁迅先生的简历早已熟背于心,此时提问让学生“大吼一通”就像对一位初中生问起“十以内加减法”一样简单直白。这种没有任何新鲜感的介绍和回忆,对于求知欲空前旺盛的初三学生来说,显得干瘪无味,如同嚼蜡!我突然觉得必须重新设计一种导入形式,改变这种机械沉闷的课堂氛围。再三考虑后决定运用“情境激论法”。导入过程:

14、(板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同学们,我们都是华夏儿女,同是中国人。倘若我们看到某报刊杂志或新闻媒体向世界人民宣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你们有什么感受?(生:很生气!很愤怒!)你们不同意我可以理解,但只跺脚,只怪叫也于事无补呀。那么,我们该怎样反驳呢?有哪些理由呢?(此时,同学们便议论开了,老师就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学生说到中国制造越来越多,中国经济的腾飞,还谈到了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也有人说到了“神七”的顺利升空返回等等)发现时机成熟,便带领学生回到民国时期,动情地介绍当时历史背景。最后提问: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期,有人居然在大公报公开发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言论,鲁迅先生会如何反驳这群害国

15、害民的败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后反思:如此导入教学,学生议论发言的激情空前高涨,学习气氛非常好!这种导入法优点大概有以下几点:一是情境的假设激发了学生爱国的热情,引起了情感共振,创造了勇于发言的内因;二是学生的发言时代气息特浓,生活中的见闻成为语文课上的材料,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愿说;三是导入过程中涉及反驳对方观点,列举事实论据来支撑自己的看法,为后面学习“驳论技巧与方法”方面的理论知识作好了铺垫。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一、 导入新课:莎士比亚说:“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特定时期鲁迅先生如何批驳那些不自信的言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二、 复习提问:1、 通常写驳论文批驳对方有哪几种方式?2、 解释:怀古伤今: 渺茫:三、展示目标:1、了解驳论文及其写法(驳论证),品味文章语言特色;2、学生会写简单的驳论文;3、培养学生自信品质,使其正视困难与挫折四、自学设计:1、 学生读课文自学;2、 讨论回答问题:(出示自学问题)(1)、作者要批驳的一方的论点、论据分别是什么?(2)、作者分几步去批驳对方的言论的?有论据吗?(3)、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看看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