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信息化的进程和成就_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2492643 上传时间:2019-11-06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中国信息化的进程和成就_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新中国信息化的进程和成就_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新中国信息化的进程和成就_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新中国信息化的进程和成就_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新中国信息化的进程和成就_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中国信息化的进程和成就_》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中国信息化的进程和成就_(9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新中国信息化的进程和成就,2,一、中国信息化的进程,3,20世纪40年代,有两件大事影响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一个是发生在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标志,开启了中国和平崛起的进程;1978年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则大大地加快了这个进程。另一个是发生在美国,以1946年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发明为标志的、当代的信息革命;1971年第一个微处理器芯片的发明和1990年代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应用,则大大地加速了这场革命。,20世纪的两件大事,4,60年来,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以这两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为特征的。显然,这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具有紧密的相关性。因为,一

2、方面,中国的和平崛起必须抓住当代信息革命所提供的机遇,才有可能加快经济社会的转型,实现一种跨越式的发展;另一方面,只有占全球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的加入和贡献,当代的信息革命及其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成果才有可能变得更加灿烂辉煌。,两件大事紧密相关,5,紧紧抓住这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的相关性及其所具有的基本特征的所有方面,使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就是中国国家信息化推进的全部精髓。,国家信息化的精髓,6,中国的信息化进程从什么时候算起? 当代信息革命是以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发明为标志。 1956年,周恩来亲自主持制订1956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将电子数字计算机的研制作为战略重点之一,以此揭开了

3、中国应对当代信息革命的挑战的序幕。 因此,中国的信息化进程应该以1956年的十二年科学规划为起点。从这一点看,中国着手抓住当代信息革命的机遇,与其他国家比较,并不算晚。,中国信息化的起点,7,“艰苦中创业”阶段,从1956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 “文革中曲折发展”阶段,从1966年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 “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阶段,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1999年新世纪的前夜; “全方位高效益推进”阶段,由2000年至今。,中国信息化进程的四个阶段,8,艰苦中创业,1,9,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1958年8月1日,103机进行了公开表演运算。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

4、夫曾不无自豪地宣布说:中国有了计算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大庆前夕,104机成功地通过试运算。人明日报为此发表消息,正式宣告中国的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试制成功。,10,从时间上来看,中国计算机事业起步晚于美国、苏联、英国,而与日本、法国、德国相差不多。中国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不多的资金,成功地研制了当时技术指标比较先进的大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从无到有地开创了中国计算机事业。 中国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04机共生产了7台,103机共生产了36台。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已经试制成功5种型号的晶体管计算机,并投入小批量生产,标志着中国的计算机工业进入了第二代。,电子计算机产业的雏形,

5、11,1947年,贝尔(Bell)实验室的肖克莱(William B. Shockley)等人发明了晶体管。 1957年11月,仅比美国落后10年,在王守武、林兰英和武尔桢等人的领导下,研制出了中国第一个锗晶体管。1959年和1962年,中国成功研制岀硅单晶和砷化镓晶体材料。 中国自己研发的第一块集成电路于(DTL型数字逻辑集成电路)1965年问世,仅比美国仙童公司于1959年研制成功的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晚7年。,半导体和微电子技术,12,这一阶段中国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以科学计算为主要内容。例如,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运行轨道的计算;卫星地面控制中心控制卫星的发射与按预定轨道运行;导弹研制、

6、发射和制导的大量复杂的计算和数据实时处理,原子能反应堆设计计算,受控热核反应研究的数值计算,核实验数据处理。 中国很早就认识到了电子计算机在工业控制中应用的重要性和巨大潜力。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开展了数控机床和仪表数字化技术的研究,试制巡回检测装置,促使工业计算机从过程输入、输出技术起步。,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应用,13,文革中曲折发展,2,14,曲折的、困难的发展,否定知识的作用,破坏了正常的科研和生产秩序;闭关锁国、盲目排斥国外先进技术,使中国信息化的发展受到了严重损害。 由于军事上的紧迫需要,计算机及其软件、半导体、微电子技术等的发展仍有一定的机会和条件。中国计算机的研制与生产推进到了

7、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开始了系列机的研制与生产和微型机的研制与应用开发。 这十年正是国际上计算机产业飞跃发展时期,中国的计算机技术和产业虽说有所发展,但与国际水平相比,原来已经缩小的差距,又拉大了。,15,通信与广播技术的发展,1970年代初,中国成功研制了彩色电视机。1973年5月,中国开始彩色电视广播;同时,中国试制成功三讯道彩电中心设备样机。 1970年代初,中国从光纤原材料、元器件、光纤光缆直到系统设备,全面开始光纤通信技术的研究。 1975年11月26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同年12月,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座模拟制10米天线卫星通信地球站。1976年,研

8、制成功中国第一座数字制15米天线卫星通信地球站,为中国卫星通信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6,电子计算机推广应用受到重视,1972年,在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时期,周恩来总理高瞻远瞩地发出了“要积极推广电子计算机应用”的指示。1973年3月,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报送了筹建国家计委电子计算中心的报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国民经济计划和统计服务。由此,在中国政府部门首次揭开了应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序幕,也成为中国政府信息化开始起步的标志。 1970年代的初、中期,中国小型工业控制机系列成套设备有所发展。1973年,开展了全国数控机床攻关,发展了6070个数控机床品种。1974年,开展了数控铣床自动编程语言的

9、研究。,17,电子计算机开始向各行各业渗透,1970年代末,电子计算机已经在中国的原子能技术、人造卫星、导弹、航空、冶金、化工、机械、石油、水利、电力、交通、气象等30多个行业中得到了应用。 这一阶段,中国计算机应用虽然仍以科学计算为主,但是,已经逐渐扩展到了数据处理,过程控制等领域,以自然科学为对象,以大型工程和军事、航天为目标。电子计算机的主要使用对象也由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逐渐向政府机构和企业发展。,18,改革开放开创新局,3,19,由复苏走向振兴,中国的信息技术和产业像中国的国民经济一样,在春回大地之际,开始由复苏走向振兴。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中国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将抓住信息革命的机遇放

10、在了与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密切相关的、极为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信息化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国际上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应用成果,不断地传入和影响中国的决策者和科技界,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日渐为社会所认识。 中国的信息化进程由此开始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新局面。,20,信息基础设施与通信技术,这一期间,中国通信技术和产业取得飞速发展、成绩骄人。回顾过去50多年中国信息化的进程,最为引人自豪的成功之处,莫过于中国通信服务业和中国通信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这些发展,不但使中国的信息基础设施和通信服务水平晋升到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成为世界各国现代通信服务业发展的楷模,为举

11、世所瞩目;而且,带动了中国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通信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在许多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产生了当今中国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中兴、华为、大唐等跨国企业,诞生了中国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TD-SCDMA。,21,高速通用电子计算机的发展,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以后,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加快了大型电子计算机的研制。1983年11月,中科院研制成功了每秒运算速度为1000万次的大型向量机757大型计算机。 同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银河I”亿次巨型计算机,它标志着中国文革动乱时期与国外拉大的距离又缩小到7年左右。1997年,银河III百亿次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系统综

12、合技术达到1990年代中期的国际先进水平。 2000年,国家智能计算机中心与曙光公司推出每秒浮点运算速度为3000亿次的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22,软件产业,在这期间,中国政府在促进软件产品商品化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1990年初,中国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加在一起只有4.2亿元;1997年,改写为260亿元。1998年,中国软件市场规模为138亿元,是1994年的2.8倍。 1990年代末期,中国软件从业人员约15万人;企业5000家,其中,国有软件企业约占30%,集体和民营企业占60%,三资企业占10%。这些软件企业,大部分是50人以下的小公司,但是,其中也开始涌现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软件

13、公司,国内企业约占全国软件市场的40%。,23,汉字信息处理技术,1983年,采用高倍率信息压缩和高速还原技术,以及高精度激光扫描输出技术的“汉字计算机激光照相排版系统”试制成功。激光汉字照排系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采用,是汉字信息处理领域中,中国对于世界的重要贡献。 1980年代初期开始,国内微机应用迅速推广,汉字信息处理技术也随之走向普及,汉字与西文信息兼容的功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1983年“王码五笔字型”输入法发明,突破了汉字数字化的瓶颈。1984年联想公司推出联想汉卡。1988年金山公司开始了中文字处理系统WPS开发,填补了中国计算机文字处理的空白。,24,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提升至战略

14、层面,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开始从小型、分散、局部,走向大型、集中、系统化,是这一时期中国电子计算机应用和中国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转折。 1986年2月,国务院确定在“七五”期间,重点建设国家经济信息管理主系统。1984至1990年间,国务院先后批准经济、金融、铁道、电力、民航、统计、财税、海关、气象、灾害防御等十多个国家级信息系统的建设。 1993年,国务院正式部署以“金桥”、“金卡”、“金关”(简称“三金”工程)等金字头系列的重大信息系统工程,并列入国家中长期规划。,25,互联网在中国的兴起,1994年4月20日,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互联网的国际专线开通,实现

15、了与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中国成为国际上第77个真正拥有全功能互联网的国家,开启了中国互联网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 同年5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完成了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服务器的设置,改变了中国的CN顶级域名服务器一直放在国外的历史。 1999年1月22日,中国电信和国家经贸委等共同倡议发起“政府上网工程” 。同年9月,招商银行率先在国内全面启动“一网通”网上银行服务。,26,全方位高效益推进,4,27,经济高速发展产生信息化的强烈需求,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产生了对于信息化的强烈需求。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在“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举

16、措”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引下,国家信息化的发展开始步入快车道。 中国信息化进入了一个全方位、高效益、深层次发展的新时代。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预期,成绩斐然,对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日益显现。,28,微处理器CPU,2001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中国第一款通用CPU“龙芯”芯片。2002年8月10日,中国成功制造出首枚高性能通用CPU龙芯一号。同年,曙光公司推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腾”服务器,采用了“龙芯1” CPU、曙光公司和中科院计算所联合研发的服务器专用主板、曙光LINUX操作系统,是国内第一台完全实现自有知识产权的产品。 2006年,中国科学院研发的龙芯处理器、北京大学研发的北大众志-863 CPU系统芯片、大唐微电子公司研发的COMIP系统芯片等成果被列为国家“十五”863计划高端通用芯片的标志性成果。,29,超级计算机,2008年11月,“第32届全球超级计算机前500名排行榜”的前10名中,9台超级计算机安装在美国,唯一的一台没有安装在美国的超级计算机,是中国制造的、采用AMD公司的皓龙处理器、运算速度峰值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