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教育改革研究现状、趋势与对策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242244 上传时间:2017-10-12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49.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德育教育改革研究现状、趋势与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小学德育教育改革研究现状、趋势与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小学德育教育改革研究现状、趋势与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中小学德育教育改革研究现状、趋势与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中小学德育教育改革研究现状、趋势与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小学德育教育改革研究现状、趋势与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德育教育改革研究现状、趋势与对策(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小学德育教育改革研究现状、趋势与对策华东师大 黄向阳博士(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非常高兴有机会同大家一起分享和批评我们在中小学德育改革方面所作的一些研究以及它的成果。今天的题目其实是个命题作文,是厅领导指定的题目,要求我对中小学德育改革的实践和理论作一个全面的讨论,也许我会让大家失望,这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是由于时间短,主观原因是我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在很短的时间内跟大家说清楚,是很难做到的。但我很高兴有机会跟大家讨论这个问题。今天,我准备的题目比较多,讨论的题目也比较多,在短时间内不一定能做完,因此我希望我们有一个互动的过程,假如大家觉得这个问题有必要作深入的讨论,我们就

2、会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来讨论,假如大家觉得这不是一个问题,或大家觉得是已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跳过去,对一些有开拓性的问题希望各位领导、各位校长大家一起讨论、分享。我们可以有插嘴、有讨论,我想今天从这几个方面来开展讨论:一是与学校德育观念相关的德育机制问题,也就是所谓全员参与2的德育机制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学校德育目标的调整与内容体系的建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手段方法方面的问题,这三个方面把与德育有关的问题都涉及到了。我的切入点只是其中的一块。在座的是一线的领导,谈起德育问题都有一种非常奇怪的感觉或感到非常困惑,我们把学校德育工作看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来抓,我们花这么多时间抓德育,可是效果不一定满意,社

3、会不满意,我们自己也不满意。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从整体上来说,跟我们的投入不相配、不相称。我们还感觉到有一个问题就是德育是人人都能做的工作,可实际上并不是人人都能做这项工作,我们找原因时能找到很多的原因,但是,我们没有注意到这么一个原因,当我们在自己的工作计划中把德育当作一项工作来设计时,当我们把德育当作一项工作来进行总结时,就会发现一个实质性问题,那就是我们说德育是一个主要工作,但又会遇到另外一个与机制联系在一起的问题,它是一项工作吗?我们经常讲德育工作已经习惯了,德育是学校的一项工作吗?如果是一项工作,那么是谁的工作呢?如果是所有老师的工作的话,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那么有又一个问题,不

4、知湖南有没有,很多地方包括上海、浙江、江苏、江西等我所知道的不少地方都有这样的问题,你说大家都是德3育工作者,为什么在评定优秀德育工作者的时候有的人连资格都没有,像我们在评定优秀德育工作者时应该有份,我的意思不是我非得要评上优秀德育工作者,我是说我一定要有资格,但实际上我在大学里除了我做辅导员才有资格评,我不做辅导员我就没有资格了,学校也不会考虑到我。既然说德育是一项人人都能抓的工作,那么政教处的德育工作应管所有的工作,事实上只管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工作,这个问题我们倒过来看,如果德育不是一项工作那它又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德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处于何种地位?我们只有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下,才能

5、找到一些具体的实施全员参与的德育机制,那么这种全员德育机制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恰当的德育观来支撑呢?这就是我今天所要讨论的问题。德育在教育中正确的定位与我们对教育的认识态度有关,如果我们每个人对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的话,我们会发现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仔细思考并不简单,什么是教育?我们不会把教人去偷东西、把考试时互相帮助看作是教育吧,如果是教育,那是一种坏的教育,不良的教育,教人偷东西,教人考试作弊,教人做假的行为,那不是教育。教育不仅是有目的的活动,而且必须合乎道德,教育不4仅是有意施加影响,这种影响还必须出自善意,如果没有这些限定的话,我们就很难把教育与教唆区分开来,很难把教育工作者和教

6、唆犯区分开来,正因为教育有这么一种限定,教育必须使人为善,所以我们才能把教育和教唆区分开来,“教育”在说文解字中说得很清楚,“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这包含着教育使人为善的目的,这是我们理解德育的关键,如果我们把“教育”等同于“教”,那么我们会对德育迷失方向,总而言之,教育是一种包含使人为善的意图和目的的一种活动,德育是代表教育使人为善的意图和努力。教育不仅是有目的的活动,而且必须合乎道德,教育不仅是有意施加影响,这种影响还必须出自善意,教育有许多意图,但有一个根本的意图就是使人为善,有时我们把教育当作德育,假如有一个教师的言行让学生深受启发的话,那就是德育,我们做一个实验,假如

7、说我很懂保险箱的知识,我跟学生谈保险箱的知识,我告诉学生保险箱有那些类型?保险箱的结构是什么?特点是什么?薄弱环节是什么?用什么办法来把它打开,我还告诉他们在不知道密码的情况下如何打开保险箱?等等,我所教的知识,你们看我这是在教育还是在教唆?很难回答,主要是没有一个前提,如果说我的意图是培养出一批能够5设计安全牢靠的保险箱的人,如果我的意图是当别人忘了保险箱密码或掉了保险箱钥匙时,要他们去提供特殊服务的话,那么我是在教育;如果我的意图是培养一批趁人不在时偷东西打开人家的保险箱的人,那么我就是在教唆。因此,教育是使人为善,教育包含着使人为善的目的和意图。同样,促进体力的发展,也只有服务于一定的道

8、德目的,包含使人为善的意图,才是一种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是体育教育,纯粹的健身运动或竟技运动并不是名副其实的体育。德育之于体育的关系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层面上关系,德育并不代表教育的一方面,而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特别是近代以来,教育目的多元化以后,德育、体育相对独立后,在处理相互关系时,特别是西方国家,把德育看作相对高的一个层次,用赫尔巴特的话说:“教育的全部工作归结到道德上来,道德被普遍认为是人的最高目的,应该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杜威强调:“道德的目的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并在一切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如果做不到这点,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形成品德,这句尽人皆知的话就成了伪善的托词”,也是强

9、调这个问题。中国国民政府 1912 年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6。这句话开头说注重道德,结尾说完成其道德,不要以为这是道德的教育目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当我们问什么是人时,当我们说某个人是人,某个人不是人时,说某某是一个真正的人时,我们是从道德上进行评价的,道德是对人的一种质的规定性。当我们说培养一个人时就包含着道德的一种限定,因此德育不仅代表着教育的一方面,而且代表着最高的层面。解放以来对这点的把握比较准确,1957 年毛泽东提出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到 1

10、99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把德育在讨论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时加以讨论,德育被看成是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说德育不是一项工作,那它是什么呢?它不是一项工作,而是各项教育工作中的目的,它是教育目的。我们通常在处理学校教育工作框架时怎么对待它的定位呢?德育是教育的目的,它跟学校教育的各项工作的关系,跟教育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不止一个,学校的每一项工作都要促进德育教育,通过学校各项工作来落实德育7目标,即通过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来落实德

11、育教育,同时也要落实智育、体育、美育的任务。总而言之,德育是学校工作的一部分,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目的或归宿,它不是学校的一项工作。另外,我们把德育作一项工作来抓,从解放前就开始了,国民党统治时期有“训导”工作,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解放区也没有将德育工作概念化,真正概念化的标志是 1988 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当时但有人提出质疑,问能不能改名叫德育工作会议,所以后来正式名称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大学里提思想政治工作比较多,中小学比较少。你们不要认为它是一个名称问题,在我们中国名和实的关系问题,并不是说有其实才有其名,有时有其名才有其实,有名才会有实的

12、工作。比如中小学有中小学工作规程,才有教学工作规程,德育工作有其名,因此我们颁布了德育工作规程,有了这项工作学校就设立了德育管理部门。教育厅有、各市、县教育局,各学校有德育管理部门。有的学校叫“政教处”,有的学校叫“学生处”,这一项工作有专门的机构,有专门的人,还有一大批肩职工作人员。既然是一项工作我们当然就要给一些8经费,所以我们有专门的德育经费;既然是一项工作我们就有专门的工作基地,教育基地,这样一些做法是为了加强和落实学校德育工作,这是出于好意的,而且已取得了成效。但中国的事情就是这样,德育本是人人都应该做的事情,人人都该管的事情,变成了没人管的局面,这是工作的失误。当我们把德育看做学校

13、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归宿,当我们把德育视为“教育工作”时,德育就是学校众多工作中的一项工作。就算说是学校的首要工作,那还有别的工作,这不仅改变了德育的性质,也贬低了德育的地位。到底是把德育当成教育目的还是当作学校的一项工作,从理论上,从道理上来说当然是德育是教育的目的,当目的看才能重视它,当工作看,就是最重要的工作,你也不可能不抓别的工作,这贬低了德育。从这样一种思路下来,就会形成德育工作误区,把德育、智育、体育的划分当作学校分工的依据,当作学校内部职能划分的依据,对德育工作定位会混乱,错把德育当作工作来看待,这样做造成对学校德育的忽视和削弱,甚至引入了误区和死胡同。好心办了件不好的事,使德育工作

14、更难开展。我举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发班主任津贴,1979 年前是没有班主任津贴的,1979 年开始发班主任津贴,当时教育部、财政部、劳9动局商量,同意给班主任发了津贴,每月 57 元,这本是一件好事,为吸引更多的人当班主任,为稳定这支队伍,但从发班主任津贴后,许多任课老师就将许多事交给班主任,上课时班上突发事件,任课教师本应在班上当场解决,但却交给班主任处理。班主任津贴反而成了防碍学校工作的措施。上次我在上海某中学座谈时谈到德育工作的困难时谈到这一点,开学时他们感到烦恼和困惑的事是让谁来当班主任,谁都不愿意当,现在你们不怕没人当班主任,在当时他们没有办法,一是求,二是哄,三是骗,现在新来的教师

15、都要求先做班主任,要评职称先要当四年班主任,所以不存在没人担班主任的问题。当时这个局面引起了教育部重视,于是要求地方政府增加班主任津贴,从 88年开始,有的省份和城市提高了班主任津贴,如广东的佛山中学班主任津贴加到每月 16 元。90 年代开始,一些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再给班主任发津贴,出现现在的班主任津贴由三部分组成,国家津贴,地方津贴和学校班主任津贴,从我列举的数字表看出,西藏拉萨中学是100 元,江苏昆山新镇中学是 150 元。到 96 年上海一些学校就是 200多元、300 多元,上海某私立学校达 800 元,而当时情况是班主任津贴越高教师心理负担越重,班主任每天都要值班,其它老师就不值

16、班。10学校校长问我有什么办法,我说只有取消班主任津贴,那位校长跳起来说:“那怎么行?”我以前来过长沙,就我所知,长沙也有学校班主任津贴达 800 元的,班主任津贴越高反而没有人愿意当,当然我这个高是有限度的,是在一定幅度之内,假如每个月班主任津贴一万元,我看人人都会争当班主任。班主任津贴越来越高,对班主任考核越来越严,越来越苛刻,其它教师越来越不愿意参与班级事务,教师越来越不愿担班主任,我把这个现象叫班主任津贴现象。但近几年情况不同,为了评职称争当班主任。我们没有解决其它老师支持配合班主任工作的问题。第二个例子是:设立“政教处”、“德育处”。这不是一个新措施,20 世纪 20 年代我国就设立“训育处”“教务处”,解放后废除了“训育处”。我做学生时就没有“德育处”、“政教处”,但我们老师依然对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985 年华中师大附中设“政教处”,后来陆陆续续一些学校设“政教处”等类似机构,到 90 年代有一些地方如邯郸市教委、上海市教委等都提倡学校设立德育机构,上海市教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