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_超浓缩版笔记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2221571 上传时间:2019-11-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教程_超浓缩版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传播学教程_超浓缩版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传播学教程_超浓缩版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传播学教程_超浓缩版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传播学教程_超浓缩版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播学教程_超浓缩版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教程_超浓缩版笔记(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传播学教程 超浓缩版笔记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的特点:1、信息共享活动;2、 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 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 传授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 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信息社会特点:1、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2、劳动力的主体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3、交易结算依靠信用;4、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高度信息化特点:大众传播媒介进一步发达;微型电脑普及到家庭;媒介融合。符号: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和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2、 信号:自然因果性;一对一关系。符号 象征符:人工符号;具体&抽象;传统、学习、继承;自由创造、关系随意。非符号语言:伴声符、体态符号、物化/活动化/程式化/仪式化的符号。符号的功能:表述理解;传达;思考。符号意义分类:明示&暗示;内涵&外延:指示&区别.。符号意义暧昧性:本身意义模糊;多义性。传播过程中的意义:传播者的意义;受传者的意义;情景意义。象征行为特点:类似性;基于社会生活的联想或想象;智慧性;人类独有。象征性社会互动: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几种传播过程模式:直线模式拉斯韦尔5W (who say

3、s what in which channel with what effect )香农-韦弗 数学模式 (引入噪音)(电子通信过程)【缺点:1、固化传播者和受传者角色;2、缺少反馈环节】循环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循环模式(强调互动性,但传授双方完全平等&只适合人际传播不适合大众传播)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传播双方是传达与反馈的关系,揭示了一定程度上的连接性与交织性)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补充反馈要素环节渠道,拓宽噪音概念,适用范围比较广)传播过程特点: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社会传播系统结构系统模式: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本质特点:多重结构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更大的社会系统中进行)马莱兹克

4、系统模式(各种制约因素的“场”)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田中义久(“交往”,能量交往、符号交往、物质交往)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人内传播: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特点:1、过程非独立;2、社会性、实践性;3、积极能动的反应;4、其他一切传播的基础。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1、米德“主我与客我”理论2、布鲁默“自我互动”理论3、内省式思考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基模: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特点:与生俱来,可以发展改造;知识分类体系,树状层化结构;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功能:遇到新信息时反应、预测、决策的控制功能。人际传播:定义: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两个个体系

5、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动机:寻求关于生产、生活和社会的有用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建立社会协作关系,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以及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特点:1、渠道多方法灵活2、意义更为丰富、复杂3、双向性强、互动频度高4、非制度化传播、相对自由平等。群体传播:群体的特点: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满足个人需求、个人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群体的基础条件:1共同的目标和关心事项、2协作意愿、3群体传播群体意识:1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2群体感情、3群体归属意识群体规范的功能:促进群体目标达成、保证整

6、体合作、维持自我同一性、安全的决策依据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基本条件:1)结构性压力、2)触发性事件、3)正常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传播机制活跃。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1、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2、群体模仿与“匿名性”流言: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特点:1)以传播真相的形式出现2)渠道口头传播3)特殊事件敏感话题4)没有确切证据集合行为中信息流特异点:1、流言信息快速增值 2、信息变形奇异回流 3、伴随大量谣言组织传播:组织的结构特点:1、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2、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3、组织系

7、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组织传播:以组织为单位的信息传播活动组织传播的总体功能:通过信息的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保障目标的实现合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具体功能: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达成共识组织内传播:正式渠道:上行传播、下行传播、横向传播非正式渠道:人际传播、小群体传播(特点:信息广泛、双向平等、本意交流和情感交流成分多)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通信及互联网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信息输入活动、信息输出活动(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宣传)大众传播:定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一般大众为对象进行的大规

8、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特点:1、传播者是专业化媒介组织; 2、传播使用先进传播技术&产业化手段;3、对象是一般大众,即受众;4、信息产品属性&文化属性;5、制度化传播;6、单向性很强。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环境监视、社会联系与协调、社会遗产传承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施拉姆:社会、经济、政治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21世纪电视媒介的革命:1数字压缩技术,多频道化2多媒体技术,表现手段多彩信息质量更高3电脑和网络技术双向性和互动性4卫星传输技术互联网传播特点:1传播速度实时性

9、;2信息内容海量性;3信息形态多媒体性;4信息检索便利性;5传播过程交互性;6传播范围全球性互联网与大众传播的新革命:实时性、海量性、多媒体性、交互性、便利性、全球性信息环境: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操作技艺的总称。三种技术道德观:技术“善”论,技术“恶”论,技术“中性”论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技术决定论、社会决定论、技术与社会互动论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冷媒介”与“热媒介”、“地球村”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开拓了从媒介技术

10、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局限性:极端片面,1、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忽略了社会因素的作用。2、看不见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3、全部移居都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电视人”(林雄二郎)和“容器人”(中野收);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电视机作为一种商品本身就是人们的欲望追求的对象;刺激了对其他商品的占有欲和享乐欲。当代新媒介技术发展趋势及社会意义:主要领域和特点:1、数字技术(传播资源丰富化);2、网络技术(海量信息和多向传播);3、多媒体技术(传播手段融合);4、实时传输技术(传播速度快捷化和全球化)意

11、义:1、增强传授双方互动性;2、有助于提高传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3、改变资源垄断的状况;4、把人类传播范围扩展到了整个世界。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媒介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作为传播着的大众传媒的特点:1、地位稳固;2、作为社会组织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3、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大众传媒是传播特权的拥有者,是现代社会主要的信息提供者,制约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主要变量。大众传媒的优势:1、专业的媒介组织,能力和效率高;2、具有公信力和威信;3、有经验、行业规范、职业道德和有效机制。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的制约因素:1、经营目标(by广告收益、信息产品的销售收益);2、宣传目标

12、(by言论活动、报道活动);3、公共性和公益性(包括:满足社会的普遍信息需求、影响力涉及普遍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是某些公共传播资源的受托使用者)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1、 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卢因)2、 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真实性、及时性、新意、业务标准、市场标准) 新闻筛选的三个基本前提:附加性前提、补偿性前提、排除性前提。3、 把关的过程和实质:1)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是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2)受多种因素的制约;3)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2、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13、;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4、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群体利益和经济实力的控制:资本主义垄断传播事业的方式:超大型媒介联合企业;控制的议会或院外活动集团对媒介活动实行干预;广告、赞助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1、 个人信息反馈;2、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的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3、诉诸法律手段;4、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 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苏联社会主义传播制度的媒介规范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制度规范理论。我国目前传播制度的内容与特色:1、 我国

14、是社会主义公有制;2、坚持党性原则;3、执行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4、经济功能。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恶媒介规范理论:(麦奎尔)1、 必须与国家政策保持同一轨道;2、自由伴随相应的责任;3、内容要有限传播本国文化;4、优先发展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5、涉及厉害问题,国家有权对传播媒介进行检查、干预、限制乃至实行直接管制。大众:特点:1、规模巨大性2、分散性与异质性3、匿名性4、流动性5、无组织性6、同质性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新中产阶级白领)评价大众社会理论:主要问题:精英史观大众社

15、会理论认为大众社会的成立有6个基本条件:1、产业化的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2、社会的平权化或民主化的发展3、大众传媒的发达和大量信息、娱乐产品的提供4、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5、传统的中产阶层的衰退和白领为主的新中产阶层的扩大6、官僚化的发展。“拷贝支配”(清水几太郎):人们接触的不是“实物”,而是第二手的“拷贝”,人们又缺乏与“实物”相对照的手段。(similar to 拟态环境)拷贝制作和提供过程中的两条“抽象的原理”1、利润原理(为特定受众、提供满足最广泛的普遍兴趣的拷贝);2、政治或宣传原理(具有一种麻醉效果)评价:在分析解释大众传播的单向性和社会影响力的方面是有说服力的,但是他把受众看做绝对被动的存在则失之余偏激。几种主要的受众观:1、 作为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