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情境与原理)复习资料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111935549 上传时间:2019-11-04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350.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情境与原理)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教育学(情境与原理)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教育学(情境与原理)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教育学(情境与原理)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教育学(情境与原理)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情境与原理)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情境与原理)复习资料(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1页 【书名】教育学情景与原理 【作 者】 傅道春 【出 版 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一章 教师认识教育 第一节 教育是什么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2、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3、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定义教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它包

2、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以及运用这种影响 的活动方式和方法。教育影响又可分解为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和教育环境五种成份。 二、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教师的中介作用就在于充当联结教材与学生的中间环节来调节他们之间的关系 缩小他们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在矛盾中达到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材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 2、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 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总之教师、教育影响和学生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教育影响、学生三者的互相对立、 互为中介中运动和发展的。 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

3、的产生 教育是在劳动基础上在人、社会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教育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和人的形成。 二、教育的发展 远古教育原始社会教育古代教育农业时代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包括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教育 1、远古教育具有原始性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非独立性 贫乏性 无阶级性 2、古代教育特征为以下四个方面 教育具有了自身的独立活动领域 教育内容丰富充实起来 教育具有了阶级性、系统性、狭隘性 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与对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教育的第一次分化古代学校的出现是古代文明的重要标 志。 3、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现代教育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使用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阶段1

4、8 世纪末19 世纪后期 第二阶段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阶段19 世纪末20 世纪中期 第三阶段以使用信息机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阶段20 世纪中叶目前 第二节 教育应该干什么教育的目的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的追求 一社会广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 2、鲜明地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 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第2页 二教育目的的结构 1、什么是教育目的 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 2、教育目的有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是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角色的规定这是教育目的的核心部分。中

5、学教育是普通教育它要培养的是一般的 社会主义公民。 、是对教育对象形成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中学教育是普通教育主要是为提高人的一般素质打基础。 教育目的又有着明显的价值取向具有比较重大影响的主要是两大派个人本位论(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 本能的高度发展)和社会本位论(教育的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的目的)。 马克思观点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3、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普通中小学的教育目的包括体育、智 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五个组成部分。五个组成部分相对独立缺一不可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6、 相互渗透共同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 (三)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化。 1、教育目标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大致有以下层次 第一层次教育目的。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目标、或称终极的教育目标。由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或以政策 形式规定。其具有高度概括性、方向性、指导性是制定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标的依据。 第二层次教育目标。即某一级某一类学校培养目标依据教育目的结合各级各类学校性质、专业特点制定。它可 分解为各种教育目标。 第三层次课程目标。是依据教育目标而制定的各种教学、教育活动的课程标准体现在课程计划、教学大纲以及德、 智、体等各种教育大纲中。课程目标可以是一个学年的也可以是一

7、个学期的。 第四层次单元目标。即一个教学单元或一项教育活动的教育目标。 上述第一、二层次教育目标是按学制规定整个修业期满方能实现的目标称为无期目标或理想目标是制定具体目 标的重要依据。第三层次目标是更加具体化的可在短时期内实现的我们称为中期目标为中程目标。第层次目标称其为近 期目标。我们把具体到可观察、可测量、可直接操作的目标称作教育的行动目标。 2、教育目标的分类一般分为三大类 认知领域包括有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定理、定律 能力领域包括一般的智能各学科的特殊能力、思想品行能力(包括政治领悟和道德践行等主观条件)、审美能力、 体育运动技能等 情意领域包括观点、信念、情趣、态度、价值观、适应性等

8、等。 3、教育目标的实施问题 各层级教育目标的制定从确立教育目的开始按照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育行动目标的顺序 而教育目标的实现所经历的顺序是教育行动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 第三节 教育能够干什么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个体发展即个体的身心发展教育对个体的发展的影响更多地在个体“心”的方面个体“心”的发展反映出来的对 教育的需求主要为个性化和社会化两方面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可分为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与个体个性化功能两方面。 (一、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有四种 1、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的生物特点是人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2、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

9、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的一种活动对人的发展特别对年轻一代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包括自身的态度和所付出的精力。学生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二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 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呈现如下特点 1、顺序性即由低级到市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阶段性即在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3、不平衡性指在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方面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 4、个别差异性指的是学生个体间在发展速度、水平和个性心理倾向上的不同。 教育者必须研究和把握人的身心发展

10、的特点和规律教育必须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按照人的发展规律来进行才 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三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个体社会化反映着个体与社会的一种关系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 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修改的过程。 1、政治社会化就是个人逐渐学会被现有政治制度接受和采用的规范、态度和行为的过程。 2、道德社会化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将道德规范逐渐内化的过 程就是道德社会化。

11、第3页 人的道德性一般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关心别人愿意帮助和保护别人为别人着想。第二、对道德问题作出判断。 第三、行动。 3、性别角色社会化社会对不同性别的人有着不同的角色期待。人的行为方式和个性的似乎与性别角色标准有着密切 的联系。将性别角色的标准内化的过程就是性别角色社会化。 四个体个性化的形成 自我是社会化过程或者社会性相互作用的一个副产品这个副产品又将反过来影响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和个性化都是在社会性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的。社会性相互作用有两大功能。 一是使个体社会化的功能社会化功能保持每个个体作为受尊重的个体进入社会。通过社会化功能个体与他人乃至 社会建立和睦共利的关系。如果社会化

12、历程频繁受挫会导致个体与他人、与社会的冲突导致行为偏离社会规范起到犯 罪。 二是个性化功能。个性化功能帮助人们理解自我的个性特质。通过个性化功能个体建立起与客观相统一的自我意识 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控制意识。个性化受失传常导致内心混乱、绝望意识的产生。 因此社会化与个性化是贯穿人的一生的相辅相成的过程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 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基本上可以用“制约”和“促进”四个字来概括。“制约”与“促进”表明了社会与教育两者 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社会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并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保证条件教育通过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 才又反过来不断推动、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13、。 (一)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一定地区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结构的人的总体。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是指教育事业与社会中人的总体的关系。 1、教育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2、教育与人口质量的关系 人口质量是指人口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 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表现为间接和直接两个方面。教育除具有控制人口数量的社会功能外同时也具有提高人口 质量的功能首先表现为对青年一代的培养。还表现在对成年人的教育上。 教育还具有调整社会人才构成与流动的功能。 社会人才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具有不同科学文化程度的人才之间的比例。第二、具有不同专业知识和技术的 人才

14、之间的比例。 人才流动所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四点人才在不同技术特点的劳动部门之间的流动人才在不同性质的劳动部门或 工作种类间流动人才在不同区域之间的流动人才在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 二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 1、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作用 1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2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物质生产的发展越来越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2、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作用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和生产中所必须的各种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 劳动能力的增强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提高对生产要求过程的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技巧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工

15、作 效率。能合理操作、使用工具和机器注意对工具机器的保养和维修减少工具的损坏率。能提高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 力能缩短学习新技术或掌握新工程所需的时间。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加强生产管理的愿望与能力。 (2)教育是加速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利因素。 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1、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总是与一定阶级的利益相关。政治是阶级利益的反映所以政治对教育不但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 而且这种制约作用波及到教育的一切方面。 1政治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对教育实现控制。 2政治对教育作用的第二种手段是通过政府、政党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 3政治对教育作用的第三个手段是法律。 4 政治对教育作用的另一个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直接对受教育运行时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政治立场、 观点与态度形成受教育者的公民意识和行为。教师对学生能产生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2、教育对政治的作用 1通过教育宣传一定的政治政治观点、理论、方针、路线、千万舆论。 2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动。 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 的社会政治关系。 4通过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四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