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23 列写微分方程一般方法与线性化

上传人:ji****en 文档编号:111889193 上传时间:2019-11-04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1-123 列写微分方程一般方法与线性化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21-123 列写微分方程一般方法与线性化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21-123 列写微分方程一般方法与线性化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21-123 列写微分方程一般方法与线性化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21-123 列写微分方程一般方法与线性化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1-123 列写微分方程一般方法与线性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123 列写微分方程一般方法与线性化(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自动控制理论 1/40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机电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柯海森 仰仪南楼310 电话:86914549 自动控制理论 2/40 2.1 列写系统微分方程式的一般方法 2.2 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 2.3 传递函数 2.4 系统框图及其等效变换 2.6 信号流图和梅逊公式的应用 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5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自动控制理论 3/40 系统的数学模型:描述系统输入、输出变量以及内部其 它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2.1 列写系统微分方程式的一般方法 实际存在的系统的动态性能都可以通过数学模型来描述 (例如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等) 。 建立合理的控制系统数学

2、模型是控制系统分析中最重要 的内容,与系统性能密切相关。 自动控制理论 4/40 2. 状态变量描述:不仅可以描述系统的输入、输出之间的关 系,而且还可以描述系统的内部特性。或称内部描述,例如状 态变量空间法(矩阵),适用于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也适用 于时变系统、非线性系统和随机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中常见的两种数学模型形式: 1. 输入输出描述:把系统的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的关系用 数学方式表达出来。或称端部描述,例如微分方程、传递函 数、框图和差分方程。适用于单输入、单输出系统。 2.1 列写系统微分方程式的一般方法 自动控制理论 5/40 数学模型分为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两种。 系统的动态特性

3、 建立系统数学模型 2. 根据所应用的系统分析方法,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1. 全面了解系统特性,确定研究目的以及准确性要求,决 定能否忽略一些次要因素而简化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列写系统微分方程式的一般方法 微分方程 代数方程 解析法 实验法 自动控制理论 6/40 1.明确系统每一元件的输入输出量:根据基本的物理、化学 等定律,列写出系统中的输入与输出的微分方程式。 2.明确系统的输入输出量:各元件方程叠加,消中间量,求 得系统输入输出微分方程; 3.标准化处理:与输出量有关项列左侧,输入量有关项列右侧 。 建立系统微分方程的步骤: 2.1 列写系统微分方程式的一般方法 例2-1:图2

4、-1为一R-L-C电路,其 输入电压为ur,输出电压为uc。试 写出ur与uc之间的微分方程式。 图2-1 R-L-C电路 解: 根据电路理论中的基尔霍 夫定律,写出下列方程式 消去中间变量,则得 (2-1) 在列写每一个元件的微分方程式时,必须注意到它与相邻 元件间的相互影响。下面举例说明 例2-2:已知R-C网络如图2-2所 示,试写出该网络输入与输出 间的微分方程。 图2-2 R-C滤波网络 解:对于图2-2所示的电路,由基尔霍夫定律写出下列方程组 消去中间变量 ,得 (2-2) 可知该电路的数学模型是一个二阶常系数非齐次微分方程。 例2-3:设弹簧-质量-阻尼器系 统如图2-3所示。试

5、求外力与质 量块位移之间的微分方程式。 式中,f 为阻尼系数;k为弹簧的弹性系数。 (2-3) 经变换得 解: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可知该电路的数学模型是一个二阶常系数非齐次微分方程。 自动控制理论 10/40 2.2 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 严格讲,构成控制系统的元件,在其输出信号与输入信 号之间,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非线性。因此在研究控制系统动 态过程时就会遇到求解非线性微分方程的问题。然而,对于 高阶非线性微分方程来说,在数学上不可能求得一般形式的 解。因此,当研究这类控制系统的运动过程时,在理论上将 会遇到困难。 问题提出 自动控制理论 11/40 2.2 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 但是,如果

6、对求解非线性运动方程作某些近似或缩小研 究问题的范围,那么对控制系统中所采用的大多数元件来说其 输出和输入信号间的关系可近似看成是线性的,并可用常系数 线性微分方程来描述。这种将非线性微分方程在一定条件下近 似转化为线性微分方程的方法,称为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 。通过线性化得到的线性微分方程将有条件地、近似地描述系 统的动态过程。也就是说,只有近似条件成立时,基于线性化 微分方程来讨论系统的运动状态才有实际意义。 自动控制理论 12/40 2.2 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 线性化的基本思想 1. 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函数,为了研究方便,往往希望用一 些简单的函数来近似表达。 2. 由多项式表示的函

7、数,只要对自变量进行有限的加、减 、乘三种运算,便能求出它的函数值来,因此我们经常用 多项式来近似表达函数。 自动控制理论 13/40 控制系统都有一个平衡的工作状态和响应的工作点。非线 性数学模型线性化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变量对于平衡工作点的偏 离很小。 微偏法: 若非线性函数不仅连续,而且其各阶导数均存在,则由级数 理论可知,可在给定工作点邻域将此非线性函数展开为泰勒级 数,并略去二阶和二阶以上的各项,用所得到的线性化方程代 替原来的非线性方程。这种线性化的方法就叫做微偏法。 2.2 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 自动控制理论 14/40 必须注意:如果系统在原平衡工作点处的特性不是连续的, 而是呈

8、现折线或跳跃现象,如图2-10,那么就不能应用微偏法。 y x y x 图2-10 本质非线性特征 2.2 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 y x y 。 x 。 x A 图2-11非线性特征的线性化 设一非线性元件的输入为x、输 出为y,它们间的关系如图2-11 所示,相应的数学表达式为 y=f(x) (2-5) 在给定工作点( )附近,将上式展开为泰勒级数: 或写为 (2-6) 式(2-6)就是式(2-5)的线性化方程。 0 微分方程式是描述线性系统运动的一种基本的数学模型, 通过求解,可以得到系统在给定信号作用下的输出响应。 1)求解难度大; 2)很难反映系统的结构、参数与其性能间的关系。 在控

9、制工程中,一般也不需要精确的知道其输出响应。 希望用简单的方法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能指标,以 及判别当系统中某些参数改变或校正装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以传递函数为工具的根轨迹法和频率响应法就可以实现上 述要求。 自动控制理论 17/40 v拉普拉斯变换 v传递函数的定义 v传递函数的基本性质 v典型环节函数的数学模型 2.3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自动控制理论 18/40 拉普拉斯变换 1. 复数有关概念 复数 复函数 例: 2. 拉氏变换定义 3. 几种常见函数的拉氏变换 单位阶跃: 单位速度: f (t)=t 单位加速度: p30 指数函数: p30 正弦函数: 0 微分的拉氏变换 令

10、微分定理:设 则 积分定理:设 则零初始条件下有 若 其中分母多项式可以分解因式为: Pi为A(S)的根(特征根),当无重根时: 自动控制理论 23/40 例1: 待定系数法 代入特殊值 x=3 得 B=6 x=2 得 A=-5 拉普拉斯变换 自动控制理论 24/40 例2: 解: 终值定理(极限确实存在时) 拉普拉斯变换 自动控制理论 25/40 引入拉普拉斯变换的一个主要优点,是可采用传递函数 代替微分方程来描述系统的特性。这就为采用直观和简便的 图解方法来确定控制系统的整个特性(见信号流程图、动态 结构图)、分析控制系统的运动过程(见根轨迹法、奈奎斯 特稳定判据),以及综合控制系统的校正

11、装置(见控制系统 校正方法)提供了可能性。 拉普拉斯变换 自动控制理论 26/40 2.3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微分方程式的阶次一高,求解困难,且计算量也大。 对于控制系统的分析,不仅要了解它在给定信号作用下的 输出响应,而且更重视系统的结构、参数与其性能间的关系。 对于后者的要求,显然用微分方程式去描述是难于实现的。 问题的提出: 在控制工程中,一般并不需要系统的精确解,而是希望用 简单的方法了解系统是否稳定及其在动态过程中的主要特征, 能判别某些参数的改变或校正装置的加入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自动控制理论 27/40 传递函数的定义:线性定常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系统(或元 件)输出量的拉氏变换

12、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 设系统输入r(t),输出c(t) 则系统传递函数为 当传递函数和输入已知时C(s)=G(s)R(s)。通过反变换可 求出时域表达式c(t)。 2.3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将上式求拉氏变化,得(令初始值为零) 称为环节的传递函数 式中:r(t)为输入信号,c(t)为输出信号 为常系数, 设系统或元件的微分方程为: 因为控制理论着重分析系统的结构、参数与系统的动态 性能之间的关系,所以为简化分析,设系统的初始条件为零 。 系统阶次 系统极点 系统零点 特征方程 p21 自动控制理论 29/40 以Ur为输入,I为输出: 经拉氏变换得到 2.3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R-L-

13、C电路 经拉氏变换得 经拉氏变换得 自动控制理论 传递函数的求取方法及应用举例 v 依据系统微分方程确定输入输出间传递函数; v 依据微分方程组代入消元法求传递函数; v 电网络可利用复阻抗直接求取传递函数; v 依据系统输入输出信号求取传递函数。 自动控制理论 方法3 求解如下: 复阻抗(R,1/CS,LS)和分压定理使电网络传递函数的求 取过程大大简化。 p28 自动控制理论 系统单位输入及零初始条件下的输出相应为: 求传递函数 方法4 关于传递函数的几点说明 v 传递函数的概念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它与线性常系数微分 方程一一对应。且与系统的动态特性一一对应。 v 传递函数不能反映系统或元

14、件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截然不 同的系统可能具有完全相同的传递函数。而研究某传递函数 所得结论可适用于具有这种传递函数的各种系统。 v 传递函数仅与系统的结构和参数有关,与系统的输入无关。 只反映了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不反映中间变量的关系。 v 传递函数的概念主要适用于单输入单输出系统。若系统有多 个输入信号,在求传递函数时,除了一个有关的输入外,其 它的输入量一概视为零。对于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不能用一 个传递函数去描述,而是用传递函数矩阵去表征系统的输入 与输出间的关系。 v 传递函数忽略了初始条件的影响。 v 传递函数是S的有理分式,对实际系统而言分母的阶次n大于 分子的阶次m,此时称为n

15、阶系统。 v 一个传递函数由相应的零、极点组成。 自动控制理论 36/40 传递函数是经典控制理论中最重要的数学模型之一。利 用传递函数,可以: 不必求解微分方程就可以研究零初始条件系统在输入作用 下的动态过程。 了解系统参数或结构变化时系统动态过程的影响-分析 可以对系统性能的要求转化为对传递函数的要求-综合 2.3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1. 比例环节(又叫放大环节) 特点:输出量按一定比例复现输入 量,无滞后、失真现象。 运动方程: c(t)=Kr(t) K放大系数,通常有量纲。 传递函数: 2. 微分环节 运动方程: 传递函数: 3. 积分环节 4. 惯性环节(又叫非周期环节) 特点:其

16、输出量延缓地反映输入量的变化规律 传递函数:运动方程: 5. 振荡环节 式中:阻尼比,T振荡环节的时间常数。 特点:包含两个独立的储能元件,当输入量发生变化时,两个 储能元件的能量进行交换,使输出带有周期性振荡的性质。 运动方程: 传递函数: 6. 纯滞后环节 x(t) t y(t) t 特点:它的输出是经过一个延迟时间后, 完全复现输入信号,如右图所示。 其传递函数为: 延迟环节是一个非线性的超越函数,所以有延迟的系统 是很难分析和控制的。为简单起见,化简如下: 或 自动控制理论 42/40 小 结 1. 不同物理性质的系统,可以有相同形式的传递函数。 如前面介绍的振荡环节中两个例子,一个是机械系统,另 一个是电气系统,但传递函数的形式完全相同。 2. 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