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与隋唐音乐舞蹈的兴盛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1828831 上传时间:2019-11-0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96.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文化交流与隋唐音乐舞蹈的兴盛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外文化交流与隋唐音乐舞蹈的兴盛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外文化交流与隋唐音乐舞蹈的兴盛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外文化交流与隋唐音乐舞蹈的兴盛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外文化交流与隋唐音乐舞蹈的兴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文化交流与隋唐音乐舞蹈的兴盛(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外文化交流与隋唐音乐舞 蹈驹兴 何萍 中国历来是很重视音乐的 , 古代圣人将 “ 礼 ”和“ 乐 ” 相提并论 , 认为 “ 乐 ”是“ 礼 ” 的外 化形成 , 可以育人之性情 , 荡涤人心的邪秽 , 感化人的思想 , 规范人的行为 。 孔子云 “ 兴 于诗 , 立于礼 , 成于乐 ”。 又云 “ 名不正 , 则 言不顺 言不顺 , 则事不成事不成 , 则礼乐不 兴礼乐不兴 , 则刑罚不 中 刑罚不中则民无 所措手足 。” 因此 , 在儒家思想笼罩 的时代 , “ 礼乐 ”与“ 征伐 ” 同样是国家大事 , 在 “ 正史 ” 中设有 礼乐志科目 。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分崩离析 、 动荡不安

2、的时代 ,“ 礼崩乐坏 , 其来自久 ”, 不惟古乐 失 传 , 就连兴盛一世的汉乐府也凋零不堪 。 正 当中原音乐处于衰微之时 , 各种 “ 胡乐 ”涌人 中原 , 至隋唐形成了 “ 七部乐 ”、“ 九部乐 ” 和 “ 十步乐 ”, 呈现出繁荣的景况 。 这是 中国古 典音乐 的辉煌时期 , 考其因由 , 很大程度上与 其周边外来文化的交流有关 。 由于外来音乐 的传人 , 给中国古典音乐 注人了新的血液 , 使 之焕发 出蓬勃的生命力 。 陈寅惜先生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说 “ 唐三胡乐多因于隋 隋之胡乐又多传 自北 齐 , 而北齐胡乐之盛实由承袭北魏洛阳之胡 化所致 。”这就是 说 , 自

3、北魏以来 ,“ 太常雅乐 并用胡声 ”, 至隋唐而大盛 。 本文拟对隋唐时 期的 “ 胡乐 ”进行 探讨 , 从中得到一些有益 的 启示 。 在魏晋音律沉寂之 时 , 外来音乐给 它带来了新的生机 , 使之活跃起来 北朝得风气之先 ,“ 胡乐 ”流行, 草堰 风从 , 盛极一时 , 出现了 “ 胡人乐工窃贵幸 ”的 景况 。 法国高等人文学会研究院教授 二博士在丝 绸之路 东方和西 方的交流传奇一书中说 “ 乐师们常和使节一 起来到中国宫廷 。 从三 、 四世纪起 , 中国人喜 欢上从库车 、喀什、撒 马乐罕等西部地区和印 度所传人 的异国音乐 ”。 相沿至隋 , 多元 的 “ 胡乐 ”渐被纳

4、人一体 , 致有隋初的 “ 七部乐 ”。 隋书 音乐志略载 “ 始开皇初定令 , 置七部 乐 一曰国伎 , 二日清商伎 , 三曰高丽伎 , 四日 天竺伎 , 五曰安国伎 , 六曰龟兹伎 , 七曰文康 伎 。 又杂有疏勒 、扶南、康 国 、百 济 、 突厥 、 新 罗 、楼 国等伎 。 及大业 中 , 场帝乃定清乐 、 西 凉 、龟兹、天 竺 、康 国 、 疏勒 、 安国 、 高丽 、 礼毕 以为九部乐 。 器工依创 造 , 既成 , 大备于兹 矣 ”唐高祖 即位 , 大体沿用隋代的 “ 九部乐 ”。 旧唐书 音乐 志说 “ 武德初未暇改作 , 每燕 享因隋旧制 , 奏 九部乐 “ 一日燕乐 、

5、 二曰清 商 、三 曰西 凉 、 四曰扶南 、 五日高丽 、 六日龟 兹 、七是 曰安国 、八 曰疏勒 、九 曰康国 ”。 唐太 宗贞观十六年 , 增加高昌乐 , 乃成 “ 十部乐 ”。 从北魏至唐初极盛的 “ 胡乐 ”, 来源相当 广泛 。 有来 自朝鲜半岛的高丽乐 、 新罗乐和 百济乐 , 有来 自日本诸岛的楼乐 , 有来自印度 的天竺乐 , 有来 自柬埔寨的扶南乐 , 有来 自中 亚一带的安国乐 、康 国乐 、 突厥 乐 , 还有通 过 “ 西域 ” 及河西 走廊与当地民族音乐交融而成 的龟兹乐 、疏 勒乐 、 高昌乐 、 西凉乐 。 值得注 意的是 , 经过一段流传之后 , 隋代盛行的

6、天竺 乐在唐初消失了 , 而代之以扶南乐 。 其实 , 天 竺乐并未消失 , 而是融人 了龟兹 、疏勒、商 昌 、 西凉诸乐 , 唐代这 一地区佛教盛行 。 朝鲜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外文化 交流与隋唐音乐舞蹈 的兴盛 半岛原先分为高丽 、 新罗 、百 济三国 , 隋唐时 渐归统一 , 故此三国音乐均纳人高丽乐中 。 这里需要探讨的是国伎 、清商伎、礼毕乐和燕 乐 。 直接由外国传人的有天竺乐 、康 国乐 、安 国乐 、高丽乐、扶南乐。 天竺乐的传

7、人与佛教 有直接关系 , 据载 , 前凉王张重华据凉州今 甘肃武威时 , 从印度经过几次翻译来 “ 贡男 伎 ”, 歌曲有沙石疆 、五弦、铜鼓、毛 员鼓 、都 县鼓 、铜拔、贝 等九种 , 乐工十二人为一部 , 因 系沙门所传 , 故 “ 多演释氏之词 ”。 康国乐来 自中亚的萨马尔罕 , 这是因为周武帝娶胡女 为后 ,“ 得其所获西戎伎 ”, 歌 曲有敢殿农和 正 , 舞曲有 贺兰钵鼻始 、 末溪波地 、 农 惠钵鼻始 、 前拔地 惠地 等四曲 , 乐器有笛 、 正鼓 、 加鼓 、 铜拔等四种 , 乐工七人为一部 。 安国乐来 自阿富汗北部布哈拉 , 北燕平冯氏 时传人 , 很可能与 “ 昭

8、武九姓 ” 人居中原 有 关 。 歌曲有附萨单时 , 舞曲有末奚 , 舞曲 有居和抵 , 乐器有茎摸 、琵 琶 、五 弦 、笛、箫、 竿案 、双华案、正鼓、铜拔等十种, 乐工十二人 为一部 。 高丽乐乃南朝刘宋时传人 , 历北魏 、 北周传至隋唐 , 歌曲有芝栖 , 舞曲有歌芝 栖 , 乐器有 弹筝 、 卧茎模 、 竖签摸 、 琵琶 、 五 弦 、笛、笙、箫、小革 案 、桃皮华集、腰鼓、齐鼓、 担鼓 、 贝等十四种 , 乐工十八人为一部 。 持玺 乐系隋场帝平林邑 国时传人 , 至唐初始盛 , 舞 者二人 ,“ 以朝霞为衣 , 赤皮鞋 ”, 旋律美妙 。 龟兹 、疏勒、 高昌 、西 凉等乐并非

9、直接 由 外国传人中原 , 而是在 “ 丝绸之路 ”上逐 步形 成 , 然后再转输 内地 。 龟兹今新疆库车和 疏勒 今新疆喀什 , 均在塔里木盆地周围的 绿洲上 , 是 “ 丝绸之路 ” 的必径之地 。 魏晋至 隋唐主要盛行小乘佛教 , 且有大批波斯 今伊 朗商人和突厥商人在此居住 、 活动 , 故音乐 的主要成份是天竺乐 , 但兼有波斯乐 、突厥乐 及本地音乐 的成分 。 龟兹乐是东晋十六国后 凉王 吕光平龟兹时传人 , 西魏时演变为 “ 西 国 龟兹 ”, 北齐时又形成 “ 齐朝龟兹 ” , 隋代直接 传来的称 “ 土龟兹 ” , 其 “ 管弦伎乐 , 特善诸 国 ”, 歌曲有 都善摩尼

10、 , 解曲有婆伽儿 , 舞 风有小天 、 疏勒盐 , 乐器有竖签摸 、琵琶、 五弦 、笙、笛、箫、竿集、毛 员鼓 、都昙 鼓 、答腊 鼓 、腰鼓、揭鼓、鸡类鼓、铜拔、贝等十五种, 乐 工二十人 。 疏勒乐与龟兹乐相类 , 唯因融人 的音乐而有差别 , 歌曲有元利死让乐 , 舞曲 有远服 , 解曲有盐 曲 , 乐器大同小异 , 乐 工十二人 。 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乃 “ 西域之 门户 ”, 它是东西文化交汇的地方 。 这里的居 民主要是汉人和突厥人 , 还有来自龟兹 、 焉 眷 、疏勒、都善的移 民及北方草原的匈奴人 、 月支人和鲜卑人 , 中亚一带的昭武九姓也来 到这里 , 各种文化在此交融 ,

11、 显得特别丰富多 采 。 故唐太宗平高昌后收其乐为一部 。 乐器 有竖签摸 、铜 角 、 琵琶 、 五弦 、 横笛 、箫、夔莱、 答腊鼓 、腰鼓、鸡类鼓、揭鼓等, 乐工着 “ 布中 、 佑袍 、锦襟、金 铜带 、 画垮 ”, 舞者着 “ 黄袍袖 、 练糯 、五 色条带 、金 铜耳挡 、赤华”。 西凉今 甘肃武威乐系后 凉吕光 、北 凉沮渠蒙时形 成 。 因其地控扼河西走廊 , 是通往西域的咽 喉重地 , 许多外来音乐都经此传人 , 故汇龟 兹 、于 闻诸乐而成西凉乐 。 西凉地近长安 , 深受汉文化影响 , 所以其 乐被认为 “ 最为闲雅 ”, 隋文帝开皇间定为 “ 国 伎 ”。 其实 “ 国

12、伎 ”之称 由来已久 , 隋书 音乐 志 说 “ 西凉者 , 起于符氏之未 , 吕光 、 沮渠 、 蒙逊等据凉州 , 变龟兹声为之 , 号为秦汉伎 。 魏太武既平河西得之 , 谓之西凉乐 。 至魏周 之际谓之国伎 。 今 曲项琵琶 、竖 头笙模之徒 并 出自西域 , 非华夏旧物 ”。 可见 ,“ 国伎 ”并 非原先的古乐 , 也是外来的 , 所以自大业以后 直到唐代仍以西凉乐称之 。 开皇初的 “ 文康 伎 ”就是大业 间的 “ 礼毕 ”, 它本出自晋太尉痪 亮之家 ,“ 因假为其面 , 执黯以舞 , 象其容 ”, 故 他死后以其溢号而称 “ 文康乐 ”, 其行曲有 单 交路 、舞曲有 散花

13、, 乐器有笛 、 笙 、 箫 、 茂 、 铃架 、鞍、腰 鼓七种 ,乐 工二十二人 , 每奏九部 乐 时 , 置于最后 , 故称 “ 礼毕 ”, 唐初取消 , 另制 “ 蒸乐 ”。 蒸乐或作燕乐 , 列为宴会诸乐之首 它是张文收所制作 , 有景云河清歌及庆喜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贵 州文史丛刊 乐 、 破阵乐 、 承天 乐 等舞曲 , 实际上是杂 揉当时流行的各种 “ 胡乐 ”而成。 管弦杂曲多 用西凉乐 , 鼓舞曲多用龟兹乐 。 唯 “ 清商乐 ”

14、 有所不同 , 它的汉文化特色似乎要更多一些 。 开皇时 的清商乐即大业 、 武德 、 贞观间 的清 乐 , 它可能保存着若干 汉魏古乐 。 “ 五胡乱 华 ”时流人南方, 隋平定 陈而得其乐 , 认为是 “ 华夏正声 ”, 称为 “ 请商乐 ”。 其实所用乐器 如琵琶 、签摸等, 也包含了若干外来成份 。 签摸和琵琶都是张赛通西域以后传来 的 。 杜佑通史说 “ 茎摸 , 汉武帝伎乐人侯 调所造 。” 应动风俗通注云 “ 基模又名坎 候 , 乐人侯调依琴作坎坎之声 , 言其坎坎应节 奏也 ”。 这种乐器产生于美索不达米亚 , 后来 传到波斯 , 称为 。 , 汉语音译则为 “ 签摸 ”。 琵

15、琶也是如此 , 后汉刘熙 释名云 “ 批把本 出胡 中 , 马上所鼓也 , 推手前曰批 , 引手却曰 把 , 象其鼓时 , 因以为名也 。”据 考 , 琵琶也 出 于苏美尔人 , 称为 , 后来传到埃及 、 希 腊 、萝马、波斯, 波斯人称为 , 音译而 有此名 。 从南北朝的 “ 胡乐 ”到 隋唐的七部乐 、 九 部乐 、十 部乐 , 反映了一个历史事实 , 中国音 乐的发展与外来音乐有着密切关系 。 正是因 为从四面八方传人了域外音乐 , 才打破了中 国音律的沉寂 , 丰富了中国音乐内容及表现 形式 , 出现了中国古代音乐的辉煌时期 。 唐代音乐 的繁荣 , 与那个时代的开 二 放风 气

16、有 很 大关 系 。 当时 的 “ 西 域 ”, 是泛指今日的新疆 、 中亚和西 亚 , 直达地中海边 , 且与印度的交通也须经过 “ 西域 ”。“ 西域 ”是 大唐对外交流的 主渠道 , 不仅 “ 陆上丝绸之路 ”商旅 繁忙 , 中唐以后 又 兴起了 “ 海上丝绸之路 ”。 从西域传来的宗教 有佛教 、摩尼 教 、 袄教拜火教 , 还 有属于基 督教的景教 , 阿拉伯帝国兴起后也有穆斯林 来到中国 。 朝鲜 、 日本 、越南及 东南亚各国 也 慕大唐风彩 , 使者络绎于道 。 长安一时成了 国际都会 , 住着许多外国人 。 有 自魏晋以来 陆续移人 的 昭武九姓 ” , 有来自西域的 “ 胡 商 ”, 有来 自朝鲜的 “ 新罗质子 ”, 还有各国的 使臣和僧侣 。 中国僧人不断到西天 “ 取经 ”, 也不断东渡扶桑 。 长安城内开设了许多 “ 胡 店 ”, 还带来了许多 “ 胡姬 ”。 这些现象也反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