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六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11784434 上传时间:2019-11-03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5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六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专题十六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专题十六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专题十六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专题十六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十六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六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六,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经济体制:是指一个国家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 通常是一国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美国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计划经济体制,苏联三次经济改革,29-33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国家干预经济的开始,资义经济理论的演变,二战后资义经济的调整 -从大力干预到减少干预,俄国十月革命 (1917),社会主义制度 确立发展 (19181936),社会主义改革 (19531991),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战时

2、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1918-21,新经济政策(逐步过渡)1921-27,斯大林模式 1936,赫鲁晓夫改革(五六十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六七十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九十年代),专题十六 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第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线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91819211927),国内战争 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经济困难 (战争破坏) 政治危机 (农民暴动),余粮征集制,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国有化,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有 中小企业私营(资本家) 恢复私人小企业,取消商品贸易,自由贸易,国家平均配给,强制劳动,按劳分配,保证了军事胜利 引起经济

3、、政治危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工农支持,政权巩固,赢取胜利,巩固政权; 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恢复、发展经济 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1:你如何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为了保证军事胜利;并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积极:,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物力财力,保障军事胜利。,消极:,违背经济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造成1921年政治经济危机,实质:,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变革; 是非常时期的一种非常手段,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问题2:如何理解新经济政策?,目的:,积极:,消极:,实质:,恢复、发展经济,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

4、得到巩固; 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不是一种成熟的理论(过早的终止),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调整。,启示: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遵循经济规律: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挥市场作用等),问题3:新经济政策“新”在什么地方?,(1)过渡方式:,直接过渡迂回过渡。,最“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市场),恢复发展商品经济, 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以公有制为主导,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2)所有制:,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1936年苏联新宪法确立),国家直接管理:优先发展

5、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必 须适应重工业发展,为它 提供资金、原料等 ;,建立社会主义集体 农庄,消灭富农,取消新经济政策 1928年起实施。,单一的公有制。,所有制:,管理:,计划:,市场:,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产量世界第二); 促进了经济发展,奠定了二战胜利的物质基础。,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指令性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经济、商品经济,问题5:你如何评价苏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战争时期、经济恢复时期、发展工业化时期, 其高度集中的特点发挥过积极作用:,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创新: 开辟了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新型工业化模式。,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从长远来

6、看阻碍了苏联社会经济发展。,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模式,带来严重的经济和政治问题,导致东欧剧变,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苏联在短期内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工业产量欧一世二; 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国家榨取农民太多,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高度集中管理、指令性计划,压抑了企业的积极性。,史实:,史实:,三、苏联的经济改革,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概况:,五六十年代,六七十年代,八九十年代,农民有自留地,垦荒种玉米,农机售与农庄,权力下放地方,物质利益原则,冲

7、破传统束缚,没有突破旧体制 脱离实际 盲目性 赫氏个人作风,扩大农庄自主权,对农产品:提高价 格,降低收购指标 ,不限制个人副业,扩大企业自主权,军事和综合国力增强,没有突破旧体制 勃氏后期保守作风 与美国军备竞赛, 搞垮了经济,“加速发展战略”,是根本性改革 经济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打破单一公有制形式 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国民经济比例更失调,宏观决策缺配套措施,重点在重工业,经济 结构更失调,和平演变,改革阻力大,内容:指导思想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实质是放弃社会主义) 核心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 (实质是放弃党的领导) 结果: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败因:放弃党的

8、领导、放弃社会主义。,补充: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经济改革失败后转向政治改革),失败 根原,结果,改革 侧重点,改革的原因,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没有改变原有体制,没有改变原有体制,失败 最终苏联解体,失败 但有一定成效,失败 但有一定成效,经济体制改革,军事工业,农业,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戈尔巴乔夫,勃列日涅夫,赫鲁晓夫,苏联三次改革的比较,总结:苏联、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相同问题及教训,.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不符合生产力水平,.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积极性,教训:国民经济比例应协调发展。 经济建设要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教训:生产关系的调整应该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苏:,战时共

9、产主义政策、计划经济体制,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苏:,中:,1925工业化建设,1958大跃进,.强调计划而忽视了市场的作用,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教训:应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实事求是,.过度的政治运动干扰了经济发展,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要人为地制造阶级斗争 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应推行和平外交,和平崛起,苏:,中:,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苏:,中:,大清洗运动、对外争霸、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文化大革命,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二、罗斯福新政(1933)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的开始,三、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演变,四、二战后资本

10、主义经济的调整,第2讲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根本:,主要:,直接:,各国以邻为壑、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 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世界走向战争。,范围广(资本主义国家) 时间长(4年) 破坏性大,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危机(阶级矛盾激化、 法西斯势力活动猖獗),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股票投机过度,股票暴涨,掩盖并加剧产销矛盾,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自由放任,盲目生产,出现供求(产销)矛盾。,原因:,表现:,特点:,影响:,国际:,国内:,二、罗斯福新政(1933)国家干预经济

11、模式的开始,整顿银行,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美元贬值,刺激出口,全国工业复兴法、“蓝鹰运动” 防止盲目竞争引起过剩;调节劳资矛盾,国家提供补贴销毁过剩产品、减耕减产,稳定价格。,社会保障法、社会救济、“以工代赈” 缓和社会矛盾,增加就业,扩大消费。,国家干预经济(扩大消费,调整供求矛盾),作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中下层群众获得了一定的好处,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挽救了美国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一定时期适应生产力 的发展,使资本主义获得新的发展余地和活力。,直接:,长远:,在资本主义制 度前提 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局限:不能根除资本主义经济

12、危机,三、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演变,1、工场手工业时期重商主义,2、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在工业革命影响下,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亚当斯密国富论中提出: 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扩大了经济发展的空间和自由。但最终酿成经济危机,3、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后,人们开始质疑传统的经济理论。,1933年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同时期:凯恩斯指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供大于求, 国家应该干预经济生活。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接受凯恩斯主义,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战后,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 能限制但不能消除经济危

13、机。,原因:,主张:,评价:,原因:,产生:,评价:,四、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1、国家政策的调节国家干预,建立国营企业,指导性的,非指令性计划,扩大政府开支、政府采购、税收 调节等政策调节生产,用国家力量调节经 济,避免私人资本 生产的盲目性,缓 和产销矛盾。避免 经济危机。,评价:,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 适应并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国有企业普遍效益低下,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2、企业经营管理的调节“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原因,含义,影响,普遍发展股份制企业 (“人民资本主义”),企业管理专业化 (“经营者革命”),生产力发展、企业规模扩大, 股份公司成为

14、发达国家经济主体,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加, 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化,股票分散化,资本社会化。 (决定权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由专门的管理人 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缓和社会矛盾和吸收资金; 有利于资本家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形成了新中间阶层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3、社会分配的调节福利国家的出现,建立各种保险制度,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社会服务: 福利资金: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国家补贴,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 福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医疗、失业、工伤、养老。 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保障了低收入人民的生活 ,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 会消费; 国

15、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 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发达国家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 力基础上的。,4、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5、美国出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经济(90s 克林顿时期),所谓“新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 础上的经济持续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并 存,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淡化的一种新的经 济现象。,第三产业指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即服务业。 是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总结:近现代世界各国经济体制创新,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情况,战后经济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秩序的稳定:国内阶级矛盾相对缓和 国际秩序相对稳定。 拓展世界市场:布雷顿体系、关贸总协定 稳定经济秩序,促进世界贸易,战后西欧经济和日本经济发展迅速, 形成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挑战。 布雷顿森林解体。 石油危机的冲击。,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 降低税率,出售部分国有企业 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减少财政支出,只有对经济体制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有一定的局限性,并非包治百病.,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