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概论第一章第二节(上)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11770691 上传时间:2019-11-03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6.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计概论第一章第二节(上)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设计概论第一章第二节(上)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设计概论第一章第二节(上)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设计概论第一章第二节(上)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设计概论第一章第二节(上)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设计概论第一章第二节(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计概论第一章第二节(上)(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中国艺术设计的历史,一、先秦时期 1、石器的发展 2、彩陶文化的出现 新石器时代一种彩绘的陶器。彩陶记载着人类文明初始期的经济生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彩陶文化分布广泛,延续时间长,从距今8000年到距今3000年左右,绵延了5000多年,跨越老官台、仰韶、马家窑、大汶口、屈家岭、大溪、红山、齐家等文化,在世界彩陶历史中艺术成就最高。从制作工艺、艺术成就、历史价值、升值空间等诸多因素看,陕、甘、宁、青的仰韶、马家窑、齐家文化彩陶和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彩陶最宜收藏,鹤鸟叼鱼,彩陶文化中最具有设计思想的是尖底瓶的造型。,彩陶装饰纹样的变迁,彩陶装饰纹样的变迁,3、青铜器的设计 青铜器的发

2、展 (1)宗教崇拜的祭品 在设计上追求体积庞大,造型庄重、装饰怪异。 (2)礼器 “藏礼于器” 中国古代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用来表明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与权力。,“饕餮”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它最大特点就是能吃。它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这种怪兽没有身体是因为他太能吃把自己的身体吃掉,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所以常用来形容贪食或贪婪的人。,tao tie,礼器,西周贵族流行的“列鼎而食”,“第一次技术革命”,(一)、青铜器的制作材料: 铜是人类最先利用的一种金属,人类物质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3、首先使用红铜(纯铜),但红铜熔点高且质地软,直到后来发现合金青铜不仅熔点低、硬度大而且耐用后,青铜工艺始获得长足发展。 青铜器的最主要材料是铜锡合金,两者有一定的比例。锡大致在百分之五到二十之间,其特点是硬度较纯铜高,又保持较好的韧度,表面光泽明亮。另外还有铜铅合金。 (二)、常见的铸造方法: 、是直接用陶范翻铸青铜器; 、失蜡法铸造铜器; 、“错金银”装饰工艺。,类型:青铜器的形制极为丰富,从它的功用可分为:礼器、日用器、乐器和兵器。 日用器:可细分为食器、酒器、水器和杂器。 食器:又可分为煮食器和盛食器。煮食器包括鼎、鬲、甗等,盛食器主要有簋、簠、盨、豆等。,青铜器的风格转变与更新都是围绕

4、着礼制的动摇而发生的。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多分布于器物的腹、颈、圈足或盖等部位,大致可分为几何纹、动物纹及人事活动纹等几类,往往显示出其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以及工艺水平。 商、周时代的铜器多为礼器,形制精美,花纹繁密而厚重,多用细密的花纹为底,衬托高浮雕的主要纹饰。最常见的纹饰有云纹、雷纹、饕餮纹、蝉纹、圆圈纹等。这些精巧的雕饰,给人以富丽严肃的印象,花纹的题材可能与鬼神迷信相联系,也可能是反映民族徽记的残余。 战国时,素器开始流行,到了汉代,铜器已向生活日用器皿方面发展,并取得了较高成就。,(四)、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三)、青铜器的类型,长信宫灯,雁 鱼 灯,带 罩 铜 灯,铜 牛 灯,错 银

5、牛 灯,铜 牛 灯,4、 车辆的广泛应用,周武王灭商后大封诸侯,又接受周公的建议,修建洛邑,开凿道路,制造车辆,发展交通。西周的车辆有了重大改革。商代有三匹马拉的车,谓之骖;周人增加了一匹,谓之驷。河南浚县辛村周墓出土车12辆,马骨竟为72架,说明已有六匹马拉的车。特别是到春秋战国时期,车辆制造业有了更快的发展。,先秦时代的车,总的说来分为“小车”、“大车”两大类。驾马、车箱小的叫“小车”,也叫轻车或戎车。驾牛、车箱大的叫“大车”。小车除贵族出行乘坐外,主要用于战争。战国时,由于车战的发达,战车的多少成为一个国家强弱的标志,有所谓“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的说法。,干将莫邪剑,5、货币的出现

6、(1)贝币,(2)象形币,6、考工记,考工记是中国先秦时期的手工艺专著,分上下两卷,部分的反映了当时中国所达到的科技及工艺水平。 考工记全书共七千一百多字,他对先秦时期的各种手工艺产品的设计和制作工艺,进行了理论性的总结。 其中“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为工之”的思想,对设计家的自觉认识有着重要的启示,墨子: “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好,然后求乐。”,二、秦汉时期 创新和提高 1、生产分工 流水线,青铜器生产的流水线:由设计着设计出产品造型的整模,分模以及附件模和纹样模,然后又熟练的生产工匠分别进行翻模、拍印、烧铸、焊接、修整、打磨。,2、手工业产品的实用化,生活化

7、与审美功能比较完美的结合,3、秦、汉雕塑,4、统一文字,5、方位的确定,6、汉代的铜镜,7、灯具的发展,牛形灯,羊形灯,朱雀灯,十五枝铜立灯,8、漆器 汉代 已进入了中国传统包装设计的第一个繁荣阶段,汉代的漆器在技艺上达到了顶峰,体现了卓越的设计思想。 其中以长沙马王堆、河南信阳漆器所取得的成就最高,体现了楚文化所具有浓郁浪漫主义特色。它们与原始彩陶、商周青铜器一起,体现了三个不同时代对器皿造型与装饰的审美追求和三种不同材质的工艺美。 设计理念:从实用出发,考虑到使用方便、放置的容积以及图案多样化的统一,富于装饰性。 汉代漆器的设计已有了系列化的概念,如食器、酒器等,很多都是成套设计的。 漆器

8、的包装设计也颇具匠心,如多子盒,亦称多件盒。 生产制作:汉代漆器的生产有专门机构管理,漆器的制作出现于全国各地。 漆器的生产过程也有了明确而细致的分工,共有制作漆胎灰底的素工、在漆胎上涂漆的髹工、做彩绘的画工等11类工种,这就使漆器能以较大规模进行批量的手工生产。,长沙出土的双层九子漆奁,彩绘凤形勺,彩绘鸟云纹匕,彩绘鸟云纹圆盒,彩绘凤纹耳杯,彩绘凤鱼纹盂,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两宋,传统设计的成熟与辉煌,1、马钧的设计,马钧,字德衡,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人。生活在三国时代的曹魏时期,生卒年代不详。他从小不善言辞,说话不多,但是很喜欢读书、思考问题、善于动脑子,尤其喜欢钻研机械制造方面

9、的问题;同时他又非常注重实践,勤于动手;这样就养成了善于吸收新知识的习惯,又有比较熟练的实际技能,为从事机械制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翻车的工作原理是:其上、下链轮,一主动,一从动,绕在轮上的翻板就是传动链,这个翻板兼做提水的工作件,一面带动翻车转动,一面把水提上来。长期以来,翻车成为我国农村中应用最广、最为重要的一种提水机械。马钧对翻车进行了改进,制造了新式翻车,结构精巧,能连续不断地提水,效率大大提高。这种新式翻车也较省力,儿童都能转动。以后,这种翻车发展为龙骨水车,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指南车,记里鼓车,2、诸葛亮的木牛流马,3、陶瓷的出现,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民族融合 制瓷

10、业出现了北方白瓷和南方青瓷,中国是瓷的故乡,早在商代就出现了原始的瓷器,经过长期发展,在宋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名窑遍布于全国南北各地。瓷器应用广泛,几乎代替了金属、漆器等制品。也可以说宋代是“瓷的时代”,人们简称“宋瓷”。 宋瓷特点:、从总体上来看,宋瓷造型简洁优美,器皿的比例尺度恰当,使人感到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因此设计上达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宋瓷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设计上崇尚自然,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前提下,在造型和装饰上多采用自然的题材;、陶瓷的画花工艺将陶瓷艺术与国画艺术结合起来,为后来的绘瓷开创了新纪元,不仅对明清时期的陶瓷装饰艺术产生影响,而且还对欧洲的陶瓷艺术产生了一定影响

11、;、宋代陶瓷工艺还利用釉在烧制过程中的“窑变”现象所产生的不规则色彩和裂纹作瓷器的自然装饰,而不附加任何别的装饰,显得朴素大方,很具特色;、印花工艺的广泛应用:从设计角度上看,采用印花工艺,可以批量生产图案完全一致的产品,并提高了生产效率,是标准化的萌芽,这与现代瓷器生产的印刷贴花工艺类似。,汝窑青瓷莲花三足洗高8.5cm,口径6.5cm。造型奇特,构思巧妙。该洗更像一朵盛开的莲花,下置外撇三足更添情趣。且发色天青,釉色温润如古玉。天青釉中有“寥若晨星”大小不一的气泡,花口和花棱折瓣处略见红光,这也是汝瓷的一个典型特征。该洗原为一法国收藏家收藏,其后人出让时,在泰国由收藏家培芝先生购得,返回中

12、国。,汝窑青瓷莲花三足洗,钧窑天蓝釉紫红班鸡心罐:钧窑器中独特造型。器身开蓝釉呈色典雅,与紫红色彩斑相互辉映,自然天成,华丽灿烂。,钧窑青釉紫斑双系罐,宋瓷,宋龙泉窑贴龙纹盘: 高7.3厘米,口径37.3厘米,此盘折沿弧壁,外有菊瓣状花纹。 内壁光滑,盘底粘贴两条翼龙。胎质细腻,制作精良,釉面青翠雅丽,堪称南宋龙泉窑的代表作。首都博物馆收藏。,南宋龙泉窑 青釉印双鱼纹折沿洗,哥窑鱼耳炉高8.厘米,口径11.9厘米,足径9.2厘米。,“金丝铁线”碗,4、桥梁与建筑设计,(1)赵州桥 赵州桥原名安济桥,俗称大石桥,建于隋炀帝大业年间(595-605年),至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是今天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石拱桥是用石块拼砌成弯曲的拱作为桥身,上面修成平坦的桥面,以行车走人。而 赵州桥的特点是“敞肩式”,即在大拱的两肩上再辟小拱,是石拱桥结构中最先进的一种。,(1)采用圆弧拱形式,改变了我国大石桥多为半圆形拱的传统。 (2)采用敞肩。这是李春对拱肩进行的重大改进,把以往桥梁建筑中采用的实肩拱改为敞肩拱,即在大拱两端各设两个小拱,靠近大拱脚的小拱净跨为38米,另一拱的净跨为28米。 (3)单孔。我国古代的传统建筑方法,一般比较长的桥梁往往采用多孔形式,这样每孔的跨度小、坡度平缓,便于修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