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一、少年皇帝 1.幼年继位:1661年,_____继位,次年,年号改为康熙 2.面临形势: (1)有利形势:满洲贵族逐渐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大陆上的抗清斗 争大体结束玄烨,(2)严峻形势 ①任务繁重:_______收复台湾后,仍然坚持抗清斗争;侵入我国黑 龙江流域的_____势力有待驱逐;游牧于漠西和_____的蒙古各部需 要加强管理 ②统治的根基不稳:满洲贵族入关后强制实行圈占土地、_________ 等政策造成的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 ③辅政大臣专权:康熙帝亲政后,辅政大臣鳌拜骄横跋扈,欺君擅 权 3.总揽大权:康熙帝14岁亲政智擒鳌拜,禁止株连,稳定了朝廷秩 序,总揽朝政郑成功,沙俄,漠北,剃发易服,二、巩固统一国家 1.军事上: (1)平定三藩:扫除了南方割据势力,维护清朝统治和国家统一 (2)收复台湾:清政府采用剿抚并用的策略收复台湾,设立 _______,隶属福建省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3)平定准噶尔叛乱 ①原因:准噶尔部在沙俄的支持下分裂国家 ②战役:_________战役、昭莫多战役台湾府,乌兰布通,2.文化上:崇尚_____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
既缓和 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3.政治上: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尊重喇嘛教清朝册封四大活 佛,既保护佛教,尊崇活佛,又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儒家,三、维护国家主权 1.背景:明末清初,沙俄不断侵扰黑龙江流域沙俄侵略军侵占尼布 楚、_______等据点,抢掠中国当地的少数民族 2.措施: (1)军事上:抗击_____,捍卫北疆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收复东北失 地雅克萨,沙俄,(2)外交上:通过平等谈判,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___________》, 维护了中国主权 ①内容: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_________ 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②性质:经过平等协商而签订的第一个具有_____性质的边界条约 3.意义: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尼布楚条约,乌苏里江,近代,【微探究1】 材料 上曰:“三桂蓄异志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 思考:康熙帝为何实施削藩政策? 提示:吴三桂等人拥兵割据,危及清政权安危和国家的统一微点拨】 平定三藩之乱、噶尔丹叛乱,巩固了清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微探究2】 材料 (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幸曲阜,诣先师庙行三跪九拜之礼 思考:康熙帝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提示:强化文化认同,缓和民族矛盾,维护、巩固统治微探究3】 材料 此约(《尼布楚条约》)将以华、俄、拉丁诸文刊之于石,而置于两国边界,以作永久之界碑 思考: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有何意义? 提示: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属于中国领土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避免了分歧,维护了边界地区和平与稳定微点拨】 《尼布楚条约》是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政府同西方国家签订的为数不多的平等条约之一 从签订国的地位上看,两国用平等协商的方式确定条约条文,是具有近代性质的条约史论要旨】 1.康熙帝是封建社会衰落阶段一位有作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是一位较有作为的封建君主 2.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和噶尔丹叛乱,统一台湾,设台湾府,加强对蒙藏地区的管辖,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和祖国统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是中国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结构图示】,主题 康熙帝缓和民族矛盾 【史料研析】 材料一 在1664年康熙南巡时,就绕道专程去曲阜祭孔,在孔庙书题了“万世师表”匾额,还亲行三跪九叩大礼。
在学习考察儒学源流后,确认程朱理学是“可以上承孔子之传”的学说,下旨把朱熹的牌位从孔庙东原升到大成殿在宫中专门设立南书房,恢复经筵日讲还重用理学名士,组织学者专门编纂《朱子大全》《性理精义》等著作,并编辑出版了到今天仍发挥作用的《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等汉文工具书1)康熙帝的这种做法说明了什么?有何作用? 提示:他的这种做法,充分表现了他尊儒崇经,发扬汉文化的态度和决心,对于满汉团结和融合也起了重大作用材料二 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 ——《清圣祖实录·康熙帝》,(2)康熙帝“施恩于喀尔喀”指的是什么?康熙帝怎样看待两个“城”? 提示:帮喀尔喀蒙古驱逐噶尔丹,平定噶尔丹叛乱众志成“城”比长城更坚固材料三 康熙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公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制治于未乱夙夜孜孜,寝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远之计而已 ——章梫《康熙政要》 (3)康熙帝如何评价自己?你认为他的评价是否合理?为什么? 提示:评价:一心为国为民;保国安邦,恩威并济;勤勉努力。
看法1:合理康熙帝一生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是康乾盛世的开创者 看法2:不合理康熙帝作为封建统治者,其政策措施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其实行的政策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文明发展的进程史论总结】 正确评价康熙帝 1.历史贡献: (1)进步之处:缔造和巩固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①对内: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叛乱,巩固统一 ②对外:击退沙俄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康熙帝一生苦研儒学,推崇程朱理学,组织编撰《康熙字典》等要著,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3)康熙帝统治时期,政局稳定,领土广阔,生产力有所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也趋于繁荣,出现了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所创盛世,是封建社会最后的盛世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2.局限性:对内加强专制(文字狱、设南书房),对外轻视西方,开始推行闭关政策世界历史逐步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但是康熙帝未能紧跟时代潮流,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为后来西方侵略中国埋下了战败隐患深化点拨】评价古代政治家功过的一般角度 (1)是否完成或巩固国家统一,推动历史发展 (2)是否调整政治措施,保持社会安定。
(3)是否调整经济措施,重视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经济发展 (4)是否采取措施,促进文化繁荣 (5)是否采取措施,促进各民族的融合与团结 (6)是否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主题 康熙帝维护和捍卫国家的统一 【史料研析】 材料一 清朝康熙(1654—1722)皇帝在执政期间,曾称赞秦始皇“兼六国,罢封建,置郡县,是一统之盛”,抨击汉初的分封制:“武帝分锡茅土,鲜克有终,于此可见封建之不可复行矣” (1)康熙帝对郡县制和分封制各持什么态度? 提示:崇尚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实施分封制,分封制容易造成分裂材料二 耿精忠袭封王爵后,纵令属下夺农商之业,“以税敛暴于闽”,纵使其部下“苛派夫役,勒索银米”又广集宵小之徒,因谶纬有“天子分身火耳”之谣,妄称“火耳者,耿也天下有故,据八闽以图进取,可以得志” (2)从材料可知三藩势力的存在对国家有何危害?平定三藩叛乱有何意义? 提示:危害:割据为害一方,具有发动叛乱,争夺天下的野心;意义:维护了国家统一材料三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要求。
——《台湾外纪》 (3)康熙帝为何拒绝台湾议和要求?康熙帝以后如何处理台湾?有何意义? 提示:①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能等同于高丽②康熙帝派人收复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③台湾收复,加强了对台湾的管理,密切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发展材料四 1696年,康熙帝再次下诏御驾亲征于是被噶尔丹占据的卫拉特四部纷纷向清廷表示投降,回部也向策妄阿喇布坦表示诚意……康熙帝率军行至狼居胥山,归化城将军来奏:噶尔丹已经服毒自尽而后,喀尔喀蒙古各部回到了外蒙故地,外蒙正式成为中国领土清朝绥服喀尔喀,也彻底打碎了俄罗斯企图以喀尔喀为跳板、兼并天山南北的图谋捍卫了边疆的领土4)康熙帝能够平定噶尔丹叛乱的原因有哪些?平定噶尔丹叛乱有何意义? 提示:原因:清综合实力比噶尔丹强大康熙帝御驾亲征,坚决平定叛乱噶尔丹势力内部分裂,分裂势力不得人心 意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外蒙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粉碎了俄罗斯的野心与图谋,捍卫了多民族国家的主权与统一史论总结】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所采取的措施及其作用,,,,【深化点拨】康熙帝继位时,中国和世界都处在新旧交替的紧要关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封建制度,世界历史从此开始步入资本主义时期。
康乾盛世的中国,农业经济趋于繁荣,出现落日余晖般的辉煌封建专制独裁达到历史的顶峰中国和西方的差距进一步拉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面落后于西方剧变时代的康熙帝拒绝重大变革,人为地延长了已经落后的封建社会,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一个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