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危害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11265952 上传时间:2019-11-02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4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危害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危害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危害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危害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危害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危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危害(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生产环境与健康,不良的劳动条件,损害劳动者建康,引起职业病,职业相关疾病,劳 动 条 件 的 内 容,生产工艺过程:随生产技术、机器设备、使用材料和工艺流程变化而改变 劳动过程:设计针对生产工艺流程的劳动组织、生产设备布局、作业者操作体位和劳动方式,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比例等 职业环境:指作业场所环境,包括按工艺过程建立的室内作业环境和周围大气环境,以及户外作业的大自然环境,第一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一、 职业性有害因素,概念 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s),(一) 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因素,

2、化学因素 物理因素 生物因素,1.化学因素,生产性粉尘,金属及类金属 有机溶剂 有害气体 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 高分子化合物生产过程中的毒物 农药,生产性毒物,2.物理因素,异常气象条件 异常气压 噪声、振动 非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3.生物因素,细菌 病毒 真菌,(二) 劳动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因素,职业紧张因素 (1)劳动组织不合理 (2)人际关系和组织关系 (3)不良的工作条件 工效学有关的因素,工效学涉及劳动者、机器设备和工作环境三者之间彼此协调配合的关系。劳动工具与机器设备的设计和选用、劳动组织与布局、仪器操作等均应符合工效学以人为中心的原则,尽可能适合人体解剖和生理作用特点。否则可能导致个

3、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对机体造成损伤。,(三) 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因素,厂房建筑布局不合理 自然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一)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致病条件,二、 职业性损害,劳动者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不一定都会发生职业性损害。职业性损害是否发生还取决于以下条件和因素 : 1.有害因素的性质 2.作用条件:接触剂量、接触方式、接触机会 3.影响因素:环境因素、个体易感性、行为生活方式。,劳动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条件,职业病 工作有关疾病 职业性外伤,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致病模式,作用条件,影响因素,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性损害,临床前状态,健康劳动者,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致病过程,(二) 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

4、的影响,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 工作有关疾病 (work-related disease) 职业性外伤 (occupational injury),1. 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而所引起的特定疾病。 在立法意义上,职业病是指政府行政部门所规定的法定职业病。,(1)职业病的范围,我国目前法定职业病包括10大类115种: 尘肺(13种)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 职业中毒(56种)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种) 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种) 职业性皮肤病(8种) 职业性眼病(3种) 职业性耳鼻喉口腔

5、疾病(3种) 职业性肿瘤(8种) 其他职业病(5种),(2)职业病的特点,病因明确 病因多可定量检测,接触有害因素的水平与发病率及病损程度有明确的接触(剂量)-反应 (效应)关系 在接触同样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职业人群中,有一定数量的人发病,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例 如能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预后较好 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办法,发现愈晚,疗效愈差,(3)职业病的诊断和处理,职业病的诊断必须根据国家颁布的职业病诊断标准及有关规定进行诊断。 职业病的诊断应当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并由三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进行集体诊断。作出诊断后必须向当事人出具职业病诊断证明书;并按

6、规定向所在地区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劳动者可以选择用人单位所在地或本人居住地的职业病诊断机构进行诊断。,诊断依据 1)病人的职业史及职业病危害接触史 2)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情况 3)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 处理 1)对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 2)落实职业病患者应享有的各种待遇,职业病的诊断 1)病人的职业史 职业史内容包括: 患者的工种和工龄; 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情况; 症状出现的时间; 同工种人群的发病情况; 非职业性接触和其他生活情况等。,2)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和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情况:对工作场所进行调查,了解工作场所中存在哪些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种类、特点、强度等。 3)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

7、等。,2. 工作有关疾病(work-related disease),又称职业性多发病,是由于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某些不良因素,造成职业人群常见病发病率增高、潜伏的疾病发作或疾病的病情加重等,这些疾病统称为工作有关疾病。,(1)工作有关疾病的特点, 病因往往是多因素的,职业性有害因素是该 病发病的诸多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因素 由于职业性有害因素影响,促使潜在疾病暴 露或病情加重 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改善工作环境,可减 少工作有关疾病的发生 不属于法定职业病,(2)常见的工作有关疾病, 肺部疾病: 慢支、肺气肿 骨骼及软组织损伤: 腰背痛、肩颈痛 心血管疾病: 二硫化碳和一氧化碳导致的

8、 冠心病 生殖功能紊乱: 铅、汞和二硫化碳导致的早产和流产 消化道疾病: 消化不良、溃疡,职业特征(occupational stigma),有些作用轻微的职业性有害因素,虽然 有时不致于引起病理损害,但可引起一些体 表改变,如胼胝、皮肤色素增加等,这些改 变尚在生理范围之内,故可视为机体的一种 代偿性或适应性变化,称为职业特征。,3. 职业性外伤(occupational injury),又称工伤,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由于外部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机体组织的突发性意外损伤。,三、 职业性的预防与控制,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应在三级预防的原则指导下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组织措施、

9、加强职业卫生监督管理、技术措施、职业健康监护、加强对劳动者的教育等。,一级预防亦称病因预防,即从根本上消除和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使劳动者不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或接触水平低于国家卫生标准,例如改革工艺、改进生产过程、制定职业接触限制等,一级预防是预防职业病的根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当第一级预防措施未能完全达到要求,职业性有害因素开始损及劳动者健康时,应采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预防措施,防止职业性损害的进一步发展,争取得到好的治疗效果。例如开展职工的健康监护工作等。,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目的是使确诊的职业病患者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和出现并发症与继发症,防止伤残、

10、促进健康、延长寿命。,(一)组织措施 领导重视 加强人员培训和健康教育 建立健全合理的职业卫生制度,(二)加强职业卫生监督管理 职业卫生监督管理是依法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 (1)预防性卫生监督 (2)经常性卫生监督,(三)技术措施 (1)改革工艺过程,消除或减少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害 (2)生产过程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和密闭化,减少工人接触毒物、粉尘及各种有害物理因素的机会。 (3)加强工作场所的通风排毒除尘。 (4)厂房建筑和生产过程的合理设置。 (5)其他技术措施。,(四)职业健康监护 职业健康监护(occupational health surveillance):是指以预防

11、为目的,通过各种检查和分析,掌握职工健康状况,早期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的影响及其程度。 包括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等内容。,1.职业健康检查 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及应急健康检查。 (1)上岗前健康检查是指用人单位对准备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劳动者在上岗前进行的健康检查,其目的在于掌握其上岗前的健康状况及有关健康基础资料和发现职业禁忌证。,职业禁忌证 (occupational contraindication) 是指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接触特定职业性有害因素时,比一般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

12、中诱发可能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状态。,(2)在岗期间健康检查 又称定期健康检查(periodic health examination) 是指用人单位按一定时间周期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健康状况进行检查。目的在于及时发现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早期损害或可疑征象,并为工作场所的防护措施效果评价提供资料。,(3)离岗时的健康检查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时,或用人单位发生分立、合并、解散、破产等情形的,对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劳动者应进行离岗时的健康检查。 目的是确定即将离岗的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期间,是否受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影响,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并为劳动者健康状况的连续观察提供资料。,(4)应急健康检查 由于劳动生产过程中某些特殊情况,使劳动者遭受或可能遭受急性职业性危害因素的影响,如生产事故、毒物泄露事件等,用人单位及时组织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称为应急健康检查。,(五)加强对劳动者的教育 对生产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教育 劳动者树立法律意识 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生活方式,The E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