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学-山西财经大学,王永亮)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1225352 上传时间:2019-11-0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5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学-山西财经大学,王永亮)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05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学-山西财经大学,王永亮)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05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学-山西财经大学,王永亮)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05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学-山西财经大学,王永亮)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05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学-山西财经大学,王永亮)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5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学-山西财经大学,王永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5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学-山西财经大学,王永亮)(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讲义提要本章介绍各种类型货币政策工具尤其是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含义、特征、作用机制和效应。学习本章的目的是掌握选择和搭配使用货币政策工具所必需的理论和业务知识。第一节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也称为货币政策的总量调节工具。它通过调节货币和信贷的供给总量,对于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都产生影响,而不仅仅作用于某些方面和部门。包括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一、存款准备金制度1存款准备金制度起源于美国的苏弗克制度。早期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维持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和清偿能力,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目的转为控制信贷和货币供应量,至此

2、才成为货币政策的一个主要工具。2存款准备金制度包括下列基本内容:(1)确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适用对象;(2)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即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3)规定存款准备金的构成;(4)规定存款准备金的计提基础,即规定哪些存款应该缴存存款准备金以及计提的基数;(5)规定存款准备金的付息标准;(6)规定存款准备金持有期的考核办法。3存款准备金制度对信贷和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是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而实现的:(1)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会改变货币乘数,在基础货币不变的情况下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改变;(2)基础货币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影响到利率,从而影响支出;(3)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变化具有直接

3、的宣示效果。4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具有明显的优点:(1)作用速度快而有力;(2)作用呈中性,即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对所有的银行和金融机构都产生相同的影响;(3)特定条件下可以起到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无法替代的作用;(4)存款准备金制度强化了中央银行的资金实力和监管金融机构的能力,可以为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顺利运行创造有利条件。5存款准备金制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1)作用效果过于猛烈。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微小变动,就会造成法定准备金的较大波动,对经济造成强烈影响;(2)准备金比率的频繁变动会给银行带来许多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银行资金流动性管理的难度,因而易于受到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反对;(3)受到中央银

4、行维持银行体系目的的制约降低法定存款准备比率容易,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难。6多数人认为,中央银行应放弃将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一项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来使用;从具体的实际操作来看,多数国家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显示出“固定化”和逐渐“调低”的趋势。二、再贴现政策1再贴现是随着中央银行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业务发挥其最后贷款人功能并维持银行体系储备供给的弹性制度。2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制定调整再贴现利率和再贴现业务来干预、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措施。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规定再贴现的对象;(2)规定再贴现票据的条件;(3)制定再贴现率。3再贴现政策发挥作用的途径

5、有三条:(1)再贴现业务是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一个渠道;(2)再贴现率的变动对利率和各种资产收益率发生影响;(3)再贴现政策具有宣示作用。4再贴现政策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其优势在于:(1)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人作用(2)再贴现政策通过对贴现对象的选择、对贴现票据的规定,可以起到一定的结构调整作用;(3)作用效果缓和,可以配合其他政策工具,避免引起经济的巨大波动。5再贴现政策也存在着一些不足:(1)再贴现政策具有顺周期特征。当经济处于扩张阶段,如果中央银行无法迅速调整再贴现率,再贴现业务会进一步刺激经济的扩张。相反,在经济萧条时期,再贴现数量也呈下降趋势,进一步加大了萧条的影响;(2)再贴

6、现政策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而不在中央银行;(3)再贴现政策的宣示作用模糊。三、公开市场业务120世纪20年代美国联邦储备体系首先选用公开市场业务工具。此后,公开市场业务逐渐成为各国中央银行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2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的行为。其作用途径主要有:(1)通过影响基础货币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2)通过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来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3多数国家都将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对象限制在政府债券,特别是政府的短期债券上。4公开市场业务分为两类:御防性操作和自主性操作。御防性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公开市场操作抵消中央银行无法控制的因素

7、对银行体系准备金和基础货币所产生的影响。自主性操作是指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积极采取公开市场操作影响银行体系的准备金,以使其符合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5公开市场业务作为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主要优点在于:(1)利用公开市场业务可以进行货币政策的微调;(2)公开市场业务具有灵活性。中央银行可以用它进行经常的、连续的、日常的货币政策操作,迅速调转方向的操作都是完全可行的;(3)利用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具有主动性。6公开市场业务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性:(1)公开市场业务的开展需要有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特别是发达的国债市场;(2)公开市场业务需要通过政府债券市场的作用,将政策效力传递到全国

8、的商业银行。如果没有形成一个同政府债券市场相连的、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公开市场业务的政策效力就会受到影响。第二节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也称为货币政策的结构性调节工具,是针对金融机构特殊的资金运用而采用的工具,主要包括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一、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1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为了活跃证券市场的交易活动,通过规定信用交易期货期权等交易方式的保证金,控制信贷资金流入证券市场的规模,进而平抑证券市场的供求,实现对证券市场进行调控。2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对各种耐用消费品规定分期付款的最低付现额和分期付款的最长偿还期限,对

9、消费者购买耐用消费品的能力施加影响的管理措施。3不动产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办理不动产抵押贷款的管理措施。中央银行通过规定贷款的最高限额、贷款的最长期限以及第一次付现时的最低金额等对不动产信用施加控制,从而对房地产市场和民用建筑市场进行调控。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1在特定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就会采取直接信用控制手段。直接信用控制是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它的特点是依靠行政干预,而不是借助于市场机制。其形式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利率最高限额和特种存款等。2道义劝说是中央银行利用其在金融体系中特殊的地位和影响,通过向商业银行和金融

10、机构说明自己的政策意图,希望利用道义上的劝说力量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和贷款方向,从而达到货币政策的目标。道义劝说的特点是不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在法律上并不承担按货币当局所发出的政策意图行事的责任。第三节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一、信贷计划和限额管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信贷计划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中国真正起作用的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信贷计划和限额管理手段的缺陷也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于1998年取消了指令性的信贷计划管理。二、存款准备金制度1984年我国确立了中央银行体制,并同时实行了存款准备金制度。中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缴存范围。凡是

11、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都要满足法定存款准备率要求。只有非存款金融机构不必保留法定存款准备金;(2)准备金构成。只有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才能充当法定存款准备金;(3)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4)缴存规定。在确定计提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基数时,所依据的是期末存款余额,而不是日平均余额,计算基期为每旬或每月; (5)存款准备金按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支付利息。专栏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率的历次调整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相应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当时,人民银行按存款种类不同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企业存款为20%,储蓄存款为40%,农村存款为25%。1985年:为克服法定存款准备率过高带来的不利

12、影响,统一为10%。1987年:为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从10%上调为12%。1988年9月:为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进一步上调为13%。1989年: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备付金率作了具体规定,要求保持在5%7%。形成了事实上的第二法定准备金制度。1995年:人民银行根据各家银行经营的特点重新确定了备付金率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不得低于6%;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不得低于5%;农业银行不得低于7%。1998年3月21日: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改革,将法定准备率从13%下调到8%;取消了备付金比率要求;将各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和备付金存款两个账户合并,称为“准备金存款”账户。1999年11月

13、21日:由8%下调到6%。2003年8月23日人民银行发布消息,从2003年9月21日起,将法定准备率由6%调高至7%。此次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金融机构范围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有关外资金融机构等。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暂缓执行7%的存款准备金率,仍执行6%的存款准备金率。2004年3月24日人民银行发布消息:从4月25日起,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对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有利于抑制资本充足率较低且资产质量较差的金融机构盲目扩张贷款,防止金融宏观调控中出现“一刀切”。差

14、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与资本充足率制度是相辅相成的,有利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调动金融机构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积极性,督促金融机构逐步达到资本充足率要求,实现调控货币供应总量和降低金融系统风险的双重目标;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确定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依据。包括: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率,金融机构内控机制状况、发生重大违规及风险情况,金融机构支付能力明显恶化及发生可能危害支付系统安全的风险情况。二是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实施对象。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采取统一框架设计和分类标准,实施对象为存款类金融机构。三是确定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方法。根据资本

15、充足率等4项指标对金融机构质量状况进行分类;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在一定区间内设若干档次,确定各类金融机构所适用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四是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操作。人民银行定期根据银监会统计的金融机构法人上年季度平均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比率等指标,对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调整。在个别金融机构出现重大违规、风险问题以及支付清算问题时,人民银行将会商银监会,及时调整其存款准备金率;考虑到我国各类金融机构改革进程的差异,尚未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暂缓执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根据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自2004年4月25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执行7.5%的存款准备金率。其他金融机构仍执行现行存款准备金率。2004年4月11日人民银行发布消息,从4月25日起,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即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7%提高到7.5%。现执行7%存款准备金率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有关外资金融机构,将执行7.5%的存款准备金率;根据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要求,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将执行8%的存款准备金率。农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