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综合语文《中国古代文学》(下)单元辅导(一)..doc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1221320 上传时间:2019-11-02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综合语文《中国古代文学》(下)单元辅导(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综合综合语文《中国古代文学》(下)单元辅导(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综合综合语文《中国古代文学》(下)单元辅导(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综合综合语文《中国古代文学》(下)单元辅导(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综合综合语文《中国古代文学》(下)单元辅导(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综合综合语文《中国古代文学》(下)单元辅导(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综合语文《中国古代文学》(下)单元辅导(一)..doc(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国古代文学(下)单元辅导(一)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一首山水诗,描写了秋雨之后山村傍晚的景色和自己对于这一优美环境契合的心情。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雨后山村明净、清幽的自然环境。雨后初晴,空气清新,秋天傍晚的气候赏心怡人。“空”为空旷,引申为幽静,宁静,是隐居的好地方。“空山”、“晚”“秋”几字起了点题的作用。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第三句紧接第二句,点明由傍晚入夜,秋雨初霁,明月升空,不仅照在松枝上,还透过松针洒落在地上。第四句紧承诗的第一句,雨后水涨,石上流过潺潺清泉

2、。从语法结构看,是明月照松间,清泉流石上,而“照”、“流”写在后面,就写出了月照青松的状态和石上清泉流淌的动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听到竹林那边阵阵的喧笑声,是洗衣的姑娘们欢快地归来了。可谓不见其人,先闻其声。“归”又暗暗点出时令“瞑”。在宁静的荷叶中,忽然荷叶摇曳,原来是渔舟趁着月色外出捕鱼了。这二句表现手法非常巧妙,首先是听到竹喧声和看见莲动的景象,然后写竹喧和莲动的原因,有画面,有意境,耐人寻味。 诗的当中两联是具体描写山间傍晚的景象,有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的有机结合,又有静态和动态的描写。颔联侧重写景,明月的清光、松针的疏影和泉水的流动,构成山村静谧的景象。颈联侧重写人,嬉戏喧

3、笑、莲叶摆动、渔舟顺流而下,又写出山间富有生机的另一幅画面。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由写景转到抒情,由外物转到内心,表达写诗的用意。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在此反用其意,表现自己和山水相契合,要远离官场,做一个山间隐士。 这首诗写景言情,情景交融,写明净的山水,高洁的景物(青松、翠竹、青莲),诗人完全融入大自然之中,表现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当中两联对仗工整,刻画细致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用字贴切,“照”、“流”、“喧”、“归”、“动”、“下”为句中诗眼。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

4、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是一首送别诗。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送他归京,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开篇就写出塞外奇特的景象。北风卷地,漫天飞雪,又以“白草折”写出风之强劲猛烈。“八月即飞雪”,写出与内地迥异的景象,也写出令人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突然大雪纷飞,好象春风吹彻,一夜之间洁白晶莹的梨花开满了枝头。“忽如”二字用得很好,大雪突然

5、而至,写出“胡天”的变幻无常的景象,也写出自己惊喜的神情。用“梨花”比喻雪的洁白瑰丽和迎风飞舞的绮丽风姿,以“春风”写严冬,虽是恶劣的环境,却充满热烈的情感,洋溢积极、昂扬、乐观的精神。“千树万树”又写出雪景的壮观。以上四句是写边地奇景。 接着诗人写雪由外入内。片片雪花飘入“珠帘”,湿了“罗幕”,身着“狐裘”已不觉暖,裹着“锦衾”也觉单薄了。力大无比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此四句是从人的感受写边地奇寒。 然后场景又移向室外。浩瀚的沙漠,百丈坚冰,万里长空,浓云密布。这二句承上启下,一个“愁”字,写环境的恶劣,又为武判官在这样的环境中长途跋涉而

6、担忧,既是写景,又引出这个特殊环境下的送别。 于是写饯别。中军帐(主帅营帐)设宴饯别,并伴有丝竹管弦。虽是边地严寒,但气氛却非常热烈,表现出对武判官的浓浓情谊。“胡琴”、“琵琶”、“羌笛”这些乐器,也与边地相谐。 接下去的几句都是写送别。送至军门,看到的是平日迎风飞舞的红旗却已经被冰雪冻住一动不动,突出写了天寒地冻的景象。在轮台东门与武判官惜别,大雪封山,诗人为武判官的一路跋涉而担忧,依依惜别,迟迟不肯回去,留恋之心、怅惘之情分明可见。结处没有明写分别的痛苦,非常含蓄,寓情于景中,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意味深用。 这是一首送别诗 ,但没有用正面的抒情。如王勃

7、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都是正面的抒情,而岑参的这首诗,“雪”是诗歌的主线,全诗四次写雪,写出边地特有的苦寒景象,以雪衬托送别之情,也用雪增强这首诗歌的形象性。咏雪送人,是这首诗的别开生面之处。另外,这首诗描写笔法多变,既善于粗线条的勾勒(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景象阔大,又善于细节的描写(风掣红旗冻不翻)特别生动。还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语言明朗优美,景象瑰奇,以白雪为背景写鲜艳的红旗,以梨花喻雪,以春风喻冬,不给人苦寒的感觉,而是浪漫的色彩和情调,体现出盛唐诗人的理想和精神。 古 风(其十九) 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

8、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古风即古诗,这组诗共五十九首,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不少是用咏史、寓言来写的。这首诗通过游仙的形式写,大约作于安禄山攻破洛阳之后。 诗的开头至“凌紫冥”写美好的神仙世界。诗人在想象中登上了西岳华山,遇到了神仙明星玉女。“明星”是仙女的名字,又给人造成了天上明星闪烁的错觉,写出天界的美好。接着写仙女的形象:手姿、步态、服饰、风度。明星仙女洁白的纤手把持着粉红的芙蓉,多彩的羽衣拖着宽广的长带,凌空而行,飘飘飞举。着色雅淡,姿态美好。再写仙女明星邀请诗人到

9、华山云台峰与仙人卫叔卿相见。诗人仿佛驾着鸿雁与卫叔卿游览天界。“恍恍”二字把恍恍惚惚、半醒半梦的神态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从“俯视”到结束,是诗的第二部分。诗人到此笔锋一转,点明主题,写苦难的现实社会,安禄山叛军攻破洛阳后的情景。用“俯视”二字把诗人从仙境中带回凡尘,从幻想中拉回到现实,看到洛阳一带胡兵“茫茫”(多且乱),百姓遭殃,血涂野草,“豺狼”衣冠簪缨,得意非凡,气势显赫。 李白离开长安后,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激烈,他想借游仙访道忘记世情,但又不能忘记。这首诗正是通过莲花山上遇仙的幻境,表现诗人对理想和自由生活的追求,同时又通过对叛军横行的描写,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祖国的热爱。 这是一首浪漫

10、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诗篇。浪漫主义表现理想和愿望,现实主义表现苦难的现实。表现理想时若云若雾,似虚似实,境界雄奇,想落天外;表现现实生动形象,真实自然。诗歌还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诗人花了很多笔墨描写的神仙境界不是诗中要表现的主题,而看似轻描淡写的后面部分,正是诗人要表现的主要思想。仙界之美,神游之乐,正是为了衬托人间之惨,现实之苦,形成强烈的对比,相得益彰。李白不能忘怀世事和屈原一脉相承,这首诗的笔法也与屈原的离骚壮游天国。临睨故乡有相同之处。 将进 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11、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邱生, 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 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 饮者留其名。陈王惜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 何为言钱少,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 将出换美酒,与儿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此为借乐府古题抒发抑郁悲愤的心情。 诗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暮成雪”,第二部分从“人生得意”结束。 诗的第一部分。首先用两组排比句起兴。一开始写时间易逝,用一泻千里、奔流到海的黄河作比,写时光的流逝,一去不返,并以黄河的永恒伟大衬出人的渺

12、小。整句气势博大,感情奔放,悲秋用豪放来写,在古今诗人中是不多见的。接下来写人生易老,用“朝”“暮”极言时间之短,“青丝”变“雪”言变化之快,也是运用夸张的手法。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可见诗人悲愁之深。诗人用比兴的手法,一开头就把人人都能经历、目睹的自然现象的变化加以概括,并浅显地道出抽象的人生哲理。诗的两句均用“君不见”呼告语出之,增强了感情力量。 诗的第二部分。“人生”两句,表面看是消极、颓废,劝人及时行乐,然而在字里行间,蕴藏着诗人的苦闷和摆脱、挣扎。“天生”至“留其名”主要申述饮酒作乐的动机和原因。(一)借酒醉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天生我材

13、必有用”固然对自己的才华充满自信、自负和自豪,而更多的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不能有所建树的悲愤。(二)借酒醉傲视王侯的功名富贵。既然诗人坚信自己会有所作为,何不为未来举杯痛饮,“千金散尽”也在所不惜。“千金散尽”表现轻财好施的游侠思想,也表现“富贵与我如浮云”的思想,还表现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佯醉佯狂可以蔑视天子,王侯就更不在他的话下了。“千金散尽”是何等豪气!(三)借酒醉蔑视古代圣贤,这种思想李白也是一贯的。从“陈王”至结束,阐明饮酒的本意是借酒销愁。紧承“惟有饮者留其名”,举出陈思王。历史上酒

14、徒之多不胜枚举,何以偏举“陈王”?这不仅陈思王曹植“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曹植名都篇),饮酒享有美名,而且更多的是曹植在曹丕、曹睿两朝备受猜忌,满怀才情,却郁郁不得志。天下不得意的人心都是相通的,李白写陈王正是寄寓了自己的不平。诗篇最后六句一气呵成,“主人何为言钱少”和以宝马珍裘换取美酒的豪情与前面的“千金散尽”相呼应,具体写出对功名富贵的蔑视,并点出饮酒的本意是销愁,把酒和愁连在了一起。这愁不仅是个人的失意之愁,也是宇宙人生的万古之愁。结尾又与开篇相关合。 诗的题材,感慨人生无常,有绝望、忧愁,甚至有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但还有挣扎、抗议,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功名富贵的蔑视,而且把这种情感表现得非常强烈,诗人的狂放豪迈的形象呼之欲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