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初一上册《刻舟求剑》

上传人:km****68 文档编号:110878185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初一上册《刻舟求剑》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苏教版语文初一上册《刻舟求剑》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苏教版语文初一上册《刻舟求剑》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苏教版语文初一上册《刻舟求剑》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苏教版语文初一上册《刻舟求剑》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初一上册《刻舟求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初一上册《刻舟求剑》(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一、 引导学生积累文言重点词语。 二、引导学生了解寓言的特点,把握故事情节,领悟寓意。过程与方法: 在揣摩、理解寓言故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意”的阅读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固执守旧、脱离实际的不良后果,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两则寓言。 难点:引导学生深层理解寓意进而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 第2课时一、 情景导入 在一个短小的故事中蕴含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郑人买履,下面

2、我们一起来背诵这篇短文(学生背诵),通过这篇寓言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呢?(学生回答)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则寓言,看看从这则寓言中我们又会明白什么道理呢?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背景资料(多媒体显示)吕不韦,战国末秦相,相传门下有宾客三千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作。2、引导学生叙述故事内容3、学生展示所积累的字词(多媒体显示)涉sh遽j契q坠 zhui 4、学生初读课文,要读出人物的语气。三、 合作讨论、疏通文意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语,疏通文句,圈点勾画疑难文句。2、学生交流疑难词句,合作研讨

3、,学生试译课文,小组交流。3、 全班交流,教师对疑难问题予以引导。(多媒体显示)明确:重点词语:涉:渡江。 遽:立即、匆忙。契:雕刻。是:这儿。 所:地方。 若此:像这样。疑难语句:遽契其舟: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船已经前行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行,像这样找剑,不是太糊涂吗?4、师生合作,共同释疑:(多媒体显示)1)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的起因?2)结果找到了吗?3)为什么没找到?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4)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有何看法?这是个什么句?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2)没有。3)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4)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反问句。四、 合作探究,理解寓意1、教师预设:楚人最可笑的地方是什么?(多媒体显示)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明确:楚人最可笑的地方是不懂得船既然离开了河中心,而刻记号的地方已经不是掉剑的地方了。2、教师预设:请用“这则寓言讽刺了,从而告诉我们”的句式谈谈你对文章寓意的理解。(多媒体显示)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明确:这则寓言讽刺了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而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从而告诉我们做事要根据客观实际与变化了的情势,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灵活机动的处理事情。五、 链接生活,启迪人生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启发?(多媒体显示)学生讨论,明确:(示例)我们做事要根据客观实际与变化了的情势,以发展的眼光灵活机动的处理事情。尤其是我们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面对变化了的环境以及新的学习内容,我们不能完全沿用小学的那套学习方法,而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绝不能因循守旧做刻舟求剑中的楚人。六、反复朗读,试背全文。七、 布置作业:1 、背诵并默写刻舟求剑。2 、整理笔记:要求分句抄写,再词解、句解。3 、用现代文改写本篇故事,字数500字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