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史进程及课程改革反思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110731349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4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史进程及课程改革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史进程及课程改革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史进程及课程改革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史进程及课程改革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史进程及课程改革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史进程及课程改革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史进程及课程改革反思(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进程及课程改革的反思,重庆师范大学 李晴,第一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进程,一、课程改革历史进程 (一)改造旧教育、学习苏联经验时期(1949年1956年) 这段时期的课程改革经历了改造旧课程、学习苏联课程到建设新课程的过程,确定了统一性的课程政策。也有理论学者将其划分为改造和“苏化”两个阶段。,(二)全国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教育时期(1957年1965年) 这个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下放了中小学课程教材制订和编写权限,是从课程国家完全统一到课程局部多样化的第一次尝试。,(三)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时期(1966年1976年) 这个阶段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

2、大革命”时期,中小学正常的教学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处于无政府状态,中小学教学片面突出政治和联系实际,大幅度削减基础知识,教育质量严重降低 。,(四)恢复正常教育秩序和初步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时期(1977年1985年) 这个时期中小学课程逐步恢复到文革前的模式,恢复以学科课程为主的课程结构。小学规范为开设12门学科课程,中学规范为开设14门学科课程。在高中二、三年主以限定选修课形式,建立起了文理分科教学的分科选科制度。,(五)实施义务教育和全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时期(1986年1999年) 这个时期实行了新的义务教育课程,克服了过去的小学与初级中学相互脱

3、离的问题,在课程纵向结构上实现了小学与初级中学的一体化。,(六)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建立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时期(1999年开始)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需求的、充分体现基础教育性质和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涉及课程改革总体规划、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结构、教材的编写与管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管理政策等各个方面.,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特点 (一)课程典范的重构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全面的改革 寻找课程改革的平衡器,以学生发展为本,(二)课程理念的创新 创新的学校观 创新的课程观 创新的教材观 创新

4、的教学观 创新的教师观 创新的学生观,(三)课程体制的发展 课程管理方面,需要继续研究课程体制的统一性、灵活性以及有效性等问题,科学地落实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模式 课程开发方面,新课程改革明确了课程开发的三个层次:国家、地方和学校 课程体系方面,新课程改革的课程体系表现为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教材发展机制方面,新课程教材改革,必须坚持实行“一纲多本”,坚持中小学教材多样化 评价制度方面,新课程改革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配合课程范式的转变,在课程评价观念上发生了很多根本性的变化,(四)课程文化的再生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持续不断的系统工程,注重时间上的全程性与空间上的无限性,营建了一

5、种生活、对话、探究与合作的课程文化模式,实现了课程文化的再生,思考讨论: 1.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了什么? 3.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如何解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拓展学习: 1.刘旭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读本M. 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徐仲林,徐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M.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 3董建稳,肖自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导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4余文森,郑金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词M.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 5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的理念与创

6、新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6. ) 7. 8. 9.,第五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反思,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创新和反思 (一) 新课程理念的创新 学校观 、课程观、教材观 、教学观 、教师观 学生观等的创新。,(二)新课程改革的文化学反思 课程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内在而不是附加的关系,可以说,课程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规范化的社会文化。从某种角度讲,历史上每次课程改革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或者说,任何课程理论研究与课程改革实践,无不以某种文化学理论为逻辑支撑。,二、新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新课程实施的基本路向 体现发展性的课程实施方式 加强学生参

7、与课程实施及其研究 立足现代课堂教学改革,倡导焕发人的生命活力的新课程实施的价值观 课程实施要构建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机制,(二)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建构 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具有确定性和非确定性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有一个明确的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过程再到课程结果的时空顺序,其中课程目标在课程实施过程评价与课程结果评价中占重要地位,而且是主要的参照系。另一方面,强调课程评价过程中的开放心态,从多层次、多角度收集和分析评价信息,用理解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意见、看法和价值观点等。,三、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反思 (一)对地方课程开发的反思 地方课程是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中

8、的一级,它有自己独特的丰富内涵 。地方课程是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决定的、突出地方特色、反映地方文化、满足当地发展需要的课程,具有区域性、本土性的特点。地方课程开发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三点:一是切实抓好国家课程计划、方案的贯彻落实;二是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课程开发、评价的具体法规、办法;三是建立健全地方课程方案实施水准的督导、评估制度,确保基础教育的基本质量规格的落实 。,(二)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反思 校本课程课程开发的创新活动大致有三个层次:一是对未知领域进行前所未有的开拓性创新;二是继承性创新,即在已知领域有所突破的发展性创新;三是有新意的创新 。,(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9、的开设,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外在的原因,即国家现代化发展和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理念。二是内在的原因,即课程三个基本成分的独特要求。,四、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 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挑战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师要理解、领会并能够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新课程的实施能力;二是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发展,这种课程开发能力对大部分教师来说,是他们职业生涯中新要求和新发展方向;三是课程与教学评价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学生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能力和评价方式的更新。,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分析与课程管理的反思 (一)课程政策的反思

10、(二)课程管理的反思,六、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当前的课程改革不是“全新”的事物 课程改革是历史继承与时代创新的统一 课程改革有坚实的实践基础,(二)课程改革的原因与反思 当前的课程改革是与国内国际社会环境的变化相一致的 课程改革与知识观、课程本质观的变化有关,思考讨论: 1.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价值变革? 2.教师培训在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作用。 3.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新课程推进的影响。 4.新课程中如何有效进行和整合研究性学习。,拓展学习: 1段作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透视与展望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学校发展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3于向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4姬秉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与趋势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5 6 7 ) 8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