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史和文字训诂学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0444506 上传时间:2019-10-30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569.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词汇史和文字训诂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汉语词汇史和文字训诂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汉语词汇史和文字训诂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汉语词汇史和文字训诂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汉语词汇史和文字训诂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词汇史和文字训诂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词汇史和文字训诂学(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言教学与研究 ? ? 年第!期 汉语词汇史和文字训古学 #? ? 刘又辛 中国传统语言学中没有汉语 词 汇学这个学科 , 只有文 字学 、 训话学 、 音韵学这三个门类 , 马氏文通以后又 增加了语法 学 。 同其他国家相 比 , 音韵学各国都有 % 多了文字学和训 话学 , 少了 个词汇学 。 研究汉语 的 外国朋友对这种学科上的差异 感到 不可 解 。 国内有些人则认为这是传统语言学 的落后现象 。 其实传统语 言学的文字训 话学 , 是汉语词汇学 的一个分支学科 。 这个 学科中 的有关问 题解决好了 , 才能写出真正的 汉语 词 汇学或词 汇 史 。 下 面分几个小题目谈谈汉语词 汇

2、史和文 字训话学 的关系 问题 。 先谈谈传统语言学发 展的 历史 。 汉书 艺文志把语言学著作归人 “ 小学 ” 和 “考经”两类。 小 学类中有史糟 、 仓领 、 凡将等% 考经类中 有尔雅 、 小 尔雅 、 古今字等 。 这是汉代 人的分类法 。 宋王应麟玉海称 “ 小学 , , 为文字之学 , 下分体制 、 训 话 、 音韵三类 。 清代四库 全 书小学类下分 “ 字书 ” 、“训话”、 “ 音韵 ” 三类 。 章太炎改称 “ 小学 ” 为 “ 语言文字之学 ”, 下分训话 、 文字 、 音韵三个学科 。 建国前的 大学中文系 , 多开设这 三 门课 。 法解释词 义的例子 。 有的可

3、信 , 有 的牵强附会 。 例如 , 论语 颜渊章 ) “政 者, 正也 。”用 5 正” 解释 “ 政 ”。 孟子 滕文公 ) “ 摩者 , 养也 % 校者 , 教也 。”用“养” 解 “ 库 ”字, 用 “教” 解 “ 校 ” 字 , 都解释得不错 。 因为这几对字&词( ? ? 都有同源关系 。 但 , 礼记() “春之为言蠢 也 ”, 用 “ 蠢 ”释“ 春 ”。 尚书大传则说 )“ 春 , 出也 。” 又 用 “ 出 ”释“ 春 ”。说文 又说 )” 春 , 推也 。” 又 用 “推” 释 “ 春 ”。 这都是主观臆造牵强附会 的训释 。 汉代刘 熙 的释名一书是一部用声训 法释义的

4、 词典 。 这些声 训 也大致可分为以上两 类 。 一 类保存了许多同源 词材料% 一类 为 主观臆造的 训释 。 前者如 “纶, 伦也 ” ,“涧, 间也 ”,“ 阴 、 荫 也 ” 等 , 后 者如 “土, 吐 也 ”,“ 山 , 产也 ”,“ 身 , 伸也 ”等。 声训的研究 , 到清代达到一个高峰 , 出现了一 些有关的理论 。 这些理论的影响至今犹存 。 对于这些旧说 , 我们应该用 现代 语言 学 的理论加 以分析 , 取其精华 , 去其糟 粕 , 使 “ 声训 ” 中的宝贵资 料为我所用 , 使前人的一 些谬说得以清除 。 戴震 、 王念孙 , 陈澄 、 黄承吉 、 刘 师培 、

5、 黄季刚等人都对声 训问题发表过意见 , 有的则形成了一套理论 。 这些意见 和理论 , 有的 比较正确 , 有 的则和现代语言 学理论大相背谬 。 下面 只谈这 后一 类 。 陈澄对声与义的关系这个问题有一段论述 。 他说 ) 盖天下事物之象 , 人 目见之则心有意 , 意欲达之则口有 声 。 意者 , 象乎事物而构之者也% 声者象乎 意而宣 之者也 。 声象乎意者 , 以唇 舌口气象 之也 。 如 “大” 字之 声大 , “ 小 ” 字之声小 ,“长” 字之声长 ,“ 短 ”字 之声短% 又 如说 “ 酸 ” 字 口如食酸之形 , 说 “ 苦 ” 字口如食苦之 形 故日以唇 舌口气 象之也

6、 。 &东塾读书记 小学( ( ( 他 的意思是 , 语音和词 义 之间有一种必然的 关系 。 “酸” 字读为 3 2? 9 ,“ 苦 ” 字读为。 , 是必然 的 。 “。? 9 和 ?这两个 “ 声 ” , 是 “象乎 意 ”而 用 口舌发出的 。 因此 人们 在读 “ 酸 ”字时, 便会流 出口水象 吃 了酸东西 一样 % 读 “ 苦 ”字时 也会 有 吃了苦物的感觉 。 其实这是 一种误会 。 懂得汉语 汉字 的人读或看到 “ 酸 ”、“ 苦 ”两个 字 , 便会 联想到吃这两种 味道的食物 , 因而有流口水或曝 嘴的表现 。这 是 8 种条件反射作用 , 并不能证明音义之 间有什么天

7、然的 联系 。一个 ? ? 只会说英语 、 俄语或日语的人则各有 自己的说法 , 听到 3?9 或。 这两个音节 , 决不会有酸或苦的感觉 , 这就可以从反面证明 , 声 和义 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 黄承吉 、 刘师培等人在这种谬说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 黄承吉 扩大了 “声” 的界限 , 他认为 ,“凡 同一韵 之字, 其义皆不甚相远 ” &见梦陵堂文集( 。 又进一步说 )“ 凡文字皆出于人言之声 , 凡 声皆统乎曲 、 直 、 通 。” &见黄生字话附黄承吉兄字 说 。( 按 照 飞 同韵 之字其义皆不甚相远 ” 的说法 , 如果说的是上古韵部 , 最 多不过三十部或三十一部

8、 。 那就是说 , 几万几十万的 汉语词素和 词 , 都分属于这三十类 。 一切词都从这三十个词素引伸而成 。 世 界 仁哪里有这样简单的 同源词 汇+至于把这三十类再归纳为曲 、 直 、 通三类 , 就更为荒唐无稽 。 对于声训 的估价 , 当今学者仍 有截然 不 同的两 种看法 。 黄季 刚先生说过 )“详 考各国文字 , 多以声相 训 , 其不 以声相训 者 , 百分之中不及五六 。 故凡 以声相训 者 为真正之 训话 % 反 之 即非真 正之训话 。” &制 言第七期( 这段话至今还有人引用 。 但王力先 生则说 )“ 声训作 为一个学术体系是必须批判的 % 因为声音和 意 义的自然联

9、系 , 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 &中国语言学 史 ?页( 。 这 两种看法完全相 反 , 可见这个问题至今尚未解决 。 我认为 , 从历 代有 关声训 的材料来看 , 其中有可靠的成分 , 也有 主观臆 断 的成 分 。 凡是可靠的材料 , 几乎都是同源词 。 反之 , 则 一多属牵强 附会的 解释 。 所以 ,“ 声训 ”这个 术语如果继续使用 , 应该给它一个科学 的说明 。 它实 际上是用 同源词解释词 义的一种 方法 。 如果超出这个范 围 , 就会把词 汇研究引人歧途 。 下面再谈同源词 问题 。 由于汉语历史悠久 , 汉语同源词 的研究在词 汇史中占有很重 要的地位 。 研究同源词

10、 , 是把一个一个一盘散沙似的 汉字 , 以词 或词素为中心 , 使同一 中心的字合在一起 , 组成一个词族 & /己 ? ? 5 4 ( 。 这样做的结果 , 可以对词 义和词义的演化了解得 更为 确切 % 可以把相关的字联系起来 。 例如 , 并 、 拼 、 骼 、 拼 、 饼拼 等字同属一个词族 。 “浮” 和 “ 漂 ”也是 一个词族 。 有 的字形 不 同 , 有的字音小异 , 但都可加 以考证 , 证明它们的同源关系 。 这在词 汇研究中当然是十分重要的 。 在传统训话学领域中 , 有三个方面 的研究 , 可以算是词 族研 究的先驱 。 第一个方面是释名等书的声训派著作 。 上 面

11、我们指出了这 一派研究的缺点 。 但这一派著作中保存了不少同源词的材料 。 我 们应该取其有用 的材料而抛弃其滥用音训的妄说 。 第二个方面是宋代以来关于 “ 右文 ” 的研究 。 右文就是形声 护 的声符 。 因为形声字的声符多在字的右半边 , 所 以这类研究叫做 5 右文” 。 宋代 的王圣美 、 王观国 、 张世南等人都曾对这个问题进 行过探讨 。 如张世南游宦记闻说 ) 青字有精明之义 , 故日之无障蔽者为晴 , 水之无润浊者 为清 , 目之能明见者为睛 , 米 之去粗皮者为精 。 张氏己经看到了这一组字 的 同源关系 。 宋末戴侗六书故一 书 , 是现存此 类著作中水平最高从完整 的

12、一部 , 他已经在汉语词族研究方面做了初步 探索 。 清 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揭示了大量 右文材料 , 采刊和 发展了戴侗 的说法 。 他 的缺点是过分夸大了声符的表义作用 , 他 往往从少数例字中错误 的得出 “ 凡从某声皆有某 义 ”的普遍规律, 导致这一 研究走入政途 。 沈兼士先生的右文说在训话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诊 一 文 , 把 右文研究纳人同源词研究的范围 , 纠正了段氏的 “ 扩大化 ” 偏向 。 我的 “ 右文说 ”说 一文 , 则继兼士先生之后 , 从文字发 展历 史的 角度对这类 形声字做出分析 , 把这类有同源关系的右文从一 般声 符中分离出来 , 使之成为汉语词族研究

13、的一个核心 。 ? 第三个方面是关于转语的研究 。 这项研究是从扬雄方言开 始的 。 扬雄在书中使用 了 “ 转语 ”这 个术语 。 他所说的转语 , 就是 因方言音变而造成的不 同写法 。 例如 )“煤, 火也 。 楚转语 也 。” “火”是“ 通语 ”, 楚国人把 “ 火 ”读 为 “煤” 是 “ 火 ”的 转语 。 又 如 ) ” 甫 , 奴脾贱称也 。 一 自关而东陈 、 魏 、 宋 、 楚之间保庸谓之 雨 。” “庸”和“ 雨 ” 都指墉保而言 , 同一个词 因方言音异而写法不 同 。 这 部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 。 清代出现了一 些专门研究转语的著述 。 戴震曾做过转语二十 章 ,

14、现仅存一序文 。 程瑶田有一篇 果赢转语记 , 王念孙做过 释大 , 都是利 用转语研究同源词 的试验之作 。 这两篇著述的缺 点是把许多并非同源的词纳 人文中脱离了词族的范围 。 以 上这三个方面 的研究都从不 同的角度对词族研 究 做 过贡 献 。 这些研究给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素材 , 也提供了许 多经验 和教训 。 但是清代人并没 有提出词族或同源词这类术语 。 第一个提 出 汉语词族这个概念并写 出专书的是高本汉 。 他的汉语词族& 0 399 030 张世禄译为汉语词类( , 是第一部用 新观点对汉语词 族加 以编排 的词族词典 。 后来又加 以修订补充改 写 为汉文典& /?4

15、4? 5 ? 0 /“? ( , 高 氏的缺点是对这些词族 的编组缺少翔实的考订 。 他过分 相信段 玉裁关于右文的论断 , 因 而混人不少并非同源 的 同音词 。 章太炎的文始是另一类 型的 字族著作 。 他以说文的独体 字为 “初文”, 又 加 人一 些 “ 准初文 ”, 共得五百一十字 。 认为一切 文字都从这五百多个字擎生演变而来 。 每一 个初文成 为一个 组 &即一个字族( 。 这是一部完全用传统方 法编著而成的 “字 族谱 ”。 他的这 种做法有 两个错误 ) 一是混淆了字和词 的界限 , 认为一切词 都从这五百多个字孽 生 出来 。 二是他认为说文是最早的文字 , 又认为这些独

16、体字是 “ 初文 ”, 完全抹煞 了说文以前一两千年的 ? ?! 古文字史 。 所以这部书就整个体系来说 , 不是成功之作 。 但章氏 乃一代小学大师 , 他学识渊博 , 例举的材料中有许多可以采用 。 沈兼士 、 杨树达两位先生对词族研究都做过有益的探讨 。 兼 士先生有几篇研究字族的文章 , 堪称考订同源词 的典范 。 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是这类著作的 最新成果 。 汉语词族研究还远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 , 还要经过若干年的 努力 , 才能写出高水平的 “汉语词 族谱 ”一 类著作。 以上三个问题假借问题 , 声训问题 , 同源 词问题 是 训话学中的三大难题 。 训话学中还有 别的难题, 但这三个是主要 的难题 。 这三个难题解决了 , 如能分别编著出几部有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