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3讲古代商业的发展课件新人教版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10421735 上传时间:2019-10-30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5.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3讲古代商业的发展课件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3讲古代商业的发展课件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3讲古代商业的发展课件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3讲古代商业的发展课件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3讲古代商业的发展课件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3讲古代商业的发展课件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3讲古代商业的发展课件新人教版(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 修 二,第23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目 标 定 位,主 干 梳 理,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_”。 2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3秦汉: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发展艰难,商业总体水平不高。 4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_得到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商人,集市贸易,5宋朝:商业环境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出现纸币“_”,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商业空前繁荣。 6元朝: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7明清 (1)城镇商业繁

2、荣,_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加大。 (3)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最强的是_和_。,交子,农副产品,徽商,晋商,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民居,市令,景德镇,2城市的发展 (1)重要大城市: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2)新兴大城市 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_的逐渐南移等。 表现: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经济重心,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概况 (1)西汉:由于开通陆、海两条_,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

3、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_专门管理外贸。 (3)两宋:同亚非许多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清代实行海禁和“_”政策,只特许广州“_”统一经营对外贸易。,丝绸之路,市舶使,闭关锁国,十三行,2特点:以_为主;以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为目的;由对外开放、外贸兴盛到明清时期渐趋萎缩。,朝贡贸易,【概念阐释】 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的交易占重要地位。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

4、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思维深化】 1明清商帮出现的原因和影响有哪些? 提示:原因:商品经济发展;传统重土亲乡观念的影响;商人借助群体的力量维护商业利益和自身安全。影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2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提示:打破严格的坊市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以四大商业名镇为代表的商业市镇出现。,3北宋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北宋前后城市功能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变化? 提示:北宋之前的中国古代城市,政治、军事意义更大,市只是城内很小的区域,而且在时

5、空上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经济功能处于从属地位。宋以后,随着商业与城市的发展,市坊界限被打破,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并且出现了纯粹经济功能的工商业市镇。,4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纳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这种贸易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提示:朝贡贸易带来巨大财政负担,再加上自然经济的影响,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萎缩,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巧用“三先”与“三后”记忆古代商业的发展,轻巧记忆:,【通史链接】 两宋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史 论 要 旨,(1)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

6、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制之下。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进步,_大量兴起。 (2)两宋时期,中国商业发展突破了_、空间上的限制,发展到新的水平,对两宋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繁荣经历了从周到唐的严格限制阶段和宋至明清的放松限制阶段。_的发展与当时的商业是联系在一起的,商业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相辅相成。,商业都会,时间,城市,考 点 探 究,材料一 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7、唐六典 材料二 市井经济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东京梦华录,探究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趋势,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 梦粱录 材料三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谢肇淛五杂俎 问题:根据上述史料,分析古代商业有何发展变化趋势。,(1)材料一表明唐代市坊分置,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空限制。 (2)材料二信息反映了北宋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市”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 (3)材料三表明明代中后期出现了许多地域性商人

8、群体。江南新安为徽商,江北山右为晋商,两者因经商而致富,徽商尚奢而晋商尚俭。,史料导读,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趋势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发展;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界限。 (2)交易物品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转向市场。 (3)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般等价物贝等货币。北宋时还出现纸币“交子”。 (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和业缘组织。如晋商和徽商的出现。 (5)流通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及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史论总结,史料一 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9、。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史料二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问题:根据史料一、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探究二,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规律,(1)史料一中唐朝前期“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即“中县户满三千以上”,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市的建置制度有所调整。 (2)依据

10、史料二信息可知,宋朝已“打破坊市界限”“打破时间限制”“思想文化得到发展”。,史料导读,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1)从城市的功能上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来看,从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市镇。 (4)从城市的分布上看,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史论总结,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1)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发达。 (2)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大城市中的

11、“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晓市”等形成并发展。 (3)商业交通发达,水上和陆上商运十分兴盛,长途贩运发达。 (4)自汉代以来,各朝代都出现了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会。 (5)商人群体活跃。汉代商人就已成为社会交往活动中最活跃的人群之一,到明清时期,则出现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如晋商、徽商等。 (6)商业地位低下。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真 题 研 析,B,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A项出自于汉朝班固的西都赋,反映了当时长安的商业经济“九市”的情况,A项正确,不合题意;B项出自于魏

12、晋时期左思的蜀都赋,反映了成都的织锦情况,与商业无关,B项错误,符合题意;C项出自于唐朝元稹的估客乐,反映了当时各地所产的商品均汇聚于长安城,C项正确,不合题意;D项出自于元末明初时期的广州歌,反映了当时广州的商船和商人的情况,D项正确,不合题意。,2(2015新课标全国卷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解析 从“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知明成祖定都北京目的是促进国家统一,A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不是客观影

13、响,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而促进跨区域贸易繁荣不是明成祖的主观想法,属于定都北京带来的客观影响,故B项正确;商帮是明清时期形成的,没有因定都北京而发展受到限制,故C项错误;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的改变是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形成的,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B,3(2015浙江文综16)“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解析 中国瓷器大量通过海上外销是在北宋以

14、后,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汉代丝绸之路到达地中海,中国当时被称为“丝国”,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政府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全球化的起点新航路开辟于15世纪,所以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A,4(2015安徽文综14)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A,解析 商人因为偷税被捉,经官府裁决被没收货物,并

15、且官府对捉拿偷税人的县民给予赏钱,这个主题反映了宋朝时期政府对商税征收的重视,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杭州丝织业的发展情况,关于婺州也只是说明商人的货物来自当地,并没有说明婺州丝织业的生产与经销情况,无法判断两地丝织业孰高孰低,故B项错误;据材料,只反映了个别商人因偷税的违法行为被官府惩罚的正常行为,不能表明普遍的经商环境恶劣,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方面的信息,不能表现农本商末观念,故D项错误。,1注意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与政府政策的关系,认识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 2联系必修三内容,认识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结构、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的影响。 3高考的重点是唐宋时期城市布局的变化、明清时期工商业的发展表现和影响。,【考情分析】,B,解析 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明清“开始成为”不对,故错误;依据所学,明清出现晋商、徽商等商帮,故正确;依据所学,明清江南地区兴起一批工商业市镇,故正确;宋朝时,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并非明清“开始出现”,故错误,故B项符合题意。,2(2016焦作一模)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