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6.7.8章

上传人:命****币 文档编号:110211410 上传时间:2019-10-29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28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6.7.8章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教育学6.7.8章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教育学6.7.8章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教育学6.7.8章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教育学6.7.8章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6.7.8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6.7.8章(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教育学,授课人:陈 琴,目 录,第六章 教师 第七章 课程 第八章 教学理论,第六章 教师,教师:是以教育职业或活动为生存、发展方式的职业群体。随着人类教育需要与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分化,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日渐提高。 教师的作用: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教师的劳动连接着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关系着国家和个人的前途和命运。 教师是影响教育改革进程和成败的关键性因素,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是发展教育、办好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力量。,一、A教师职业的产生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专门的教师职业。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教师的教学工作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 1684

2、年师范教育的兴起标志着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的开始。 2000年,我国出版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我国的职业归并为八大类,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被定义为“从事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一、B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标准,1.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 2.保证教师专业地位和职能发挥的客观环境 专业性表现:有规定的学历要求; 有必要的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 有特定的职业道德; 有相应的制度保证等方面。,一、C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教师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职业发展需要,逐步缩小与社会期望的差距,成为合格的教育专业人员的过程。 内容:专业精神的发展 专业知识的

3、发展 专业技能的发展 第六章 小结,教师专业的发展历程,第一个近代学制“癸卯学制”有了师范学, 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提出京师大学堂设立师范馆 教师职业的最大变化是由于近代师范教育的兴起,以拉萨尔在法国创办世界第一所教育培训机构开始,德国1684年首办教师,作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制度的起点。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995年教师资格条例 2000年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一、D教师劳动的特点,1.示范性 德国,第斯多惠:“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接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劳动之所以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在于模仿是作为教师劳动对象的青少年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

4、 2.创造性 3.系统性 4.学习性 第六章 小结,二、教师的权利、义务和价值,教师的社会地位 专业地位 经济地位 政治地位 职业声望,教师的六项权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是教师顺利工作、正常生活和维护其合法利益所不可缺少的法律保证。,教师的六种义务

5、,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第六章 小结,教师劳动的价值,教师的劳动不仅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能满足教师个人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具

6、有两方面的基本价值。 社会价值: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耗费劳动力而产生的满足社会需要的意义和作用,是教师劳动价值的主要属性,也是体现教师社会地位和教师个人价值的主要标志。 个人价值:是作为客体的教师劳动对于教师主体需要的肯定或否定的某种状态,是满足教师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程度 第六章 小结,三、教师角色,教师角色:教师在社会大舞台上由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的行为模式,不仅意味着充当教师的人应完成的有关行为,而且意味着社会对他们所抱的期望,不仅是教师社会群体的基础,也是教师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由教师特定的社会职责、职业理念及行为方式等方面构成的。 分为:社会的期望、学生的期望和教师的自我期望。,

7、教师的角色协调,为避免因教师多元复合角色所引起的角色冲突,通过调整教师的角色冲突和角色期望来缩小角色差距,保证教师角色正常扮演的措施。 政府和社会团体对教师的角色期望也尽量统一,通过制定科学的教师评价指标,引导社会公众比较客观地看待教师的角色行为,从而产生合力的角色期望。 教师个人的协调:教师的基本素质:专业精神(是指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所具备的教育理念、乐业敬业、进取创新和积极奉献的风范和精神);师德修养(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业务素质(即教师的职业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修养,基本素质: 1.专业精神:

8、教授是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所具备的教育理念、乐业敬业、进取创新和积极奉献的风范和精神。 2.师德修养: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须遵守的道德规范,是调节教师活动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等各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 3.业务素质: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是教师履行职责的前提条件和取得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教师的前瞻性素质,1.教育家的意识:需要教育家式的教师,而非教书匠式的教师。反思是教师专业化能力与水平的一个重要表现。 2.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教师劳动的内涵和社会、教育的发展变化,要求教师在工作中药不断地创新和改革。 3.教育研究的

9、意识和能力:结合自己的工作开展一些教育教学研究。 4.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角色的多元化导致角色冲突时常发生,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是重要条件。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教师职业是以获取和处理信息为主的职业,新一代的教师要掌握多种现代教育技术。 6.法律意识:在依法治教越来越深入人心的时代,每一个教师都必须懂法、守法。 第六章 小结,第六章 小结,1.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2.教师劳动的特点 3.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4.教师劳动的价值 5.教师的素质,第七章 课程,一、课程概述 课程: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在这个总体中除了学校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外,还有配合课内教

10、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1918,美国,博比特课程标志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的诞生。,一、B课程的类型与结构,1. 根据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分为: 学科课程:即分科课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水平,从各学科中选择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科目的课程。 经验课程: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动机、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组织实施的课程。“儿童中心、活动、生 活课程”,一、B课程的类型与结构,2. 根据课程的组织方式分为: 分科课程:即学科课程,其主导

11、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格和条例清晰的文化知识。 综合课程:指“综合有关联的几门学科,成为跨越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按综合程度的不同,可分为:简单相加式综合、相关课程的综合、一体化课程。,一、B课程的类型与结构,3. 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分为: 国家课程:根据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设计的课程。 地方(本位、取向)课程:指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具有浓郁地方特殊的课程。 校本(学校本位、学校自编)课程:指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课程,其开发主体是教

12、师。,一、B课程的类型与结构,4. 根据课程管理的要求分为: 必修课程:由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选修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需要,有选择自由而非必须学习的课程。 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一、B课程的类型与结构,我国课程的的现状: 如何改进?考虑到 均衡性:各门课程保持适当比例,整体优化 综合性:设综合课程,综合实践 选择性:特色课程,个性化“套餐” 第七章 小结,一、C影响课程的基本关系:,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个人本位论:强调课程对于儿童个体发展的作用,主张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和态度等为基础来编制

13、课程。代表人物:卢梭、杜威、罗杰斯。 社会本位论:主张:围绕重大社会问题组织课程,以社会改造为出发点,变革社会的功能,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代表人物:德国 凯兴斯泰钠、美国 布莱梅尔德、巴西 弗莱雷,一、C影响课程的基本关系:,2.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直接经验(综合、主动探究、实践经验):以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经验课程,课程应当是一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 双重间接式学习(非完整、被动、加重负担),以课本知识为主。优点:有助于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效率。不足:容易导致轻视学需要、经验和生活,容易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容易导

14、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和划一的讲解式教学丰富。,一、C影响课程的基本关系:,3.基础与创新的关系 中美基础教育的区别 分析 创新能力以科学精神、知识与技能 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为基础。,一、C影响课程的基本关系:,4.分化与综合的关系 古代或早期的课程以整体、综合为特征,并非人类自觉选择,近代从整体到分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综合课程再次成为新的关注焦点。 分化的局限:教育知识滞后于科学的发展 不利于学生形成综合性的学科视野 容易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 不适应学生日后职业转化的需要 基础课改的综合化是一个主要和长期的任务,一、D课程的现代化,是课程系统的多层面、多要素的现代性的转

15、变过程。 要求:1.课程观念的现代化 2.课程内容的现代化(课程内容应突出基础性、应体现现代性、应具有民族性、应具有结构性) 3.课程实施的现代化(对教学进行改革) 4.课程评价的现代化 第七章 小结,二、课程编制,1.目标模式 代表人物:泰勒,把确定课程目标当做编制课程的关键。 优点:确定了教育目标的主要来源,为课程编制提供了一个范式,把评价引进课程编制过程。 不足:标准化与复杂的实践不相符,可能会阻碍师生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直线式的课程编制过程过于简单,忽视了知识 目标的社会性,忽视了知识在其他方面的功能和价值;忽视了一些无法用考试来测量的东西。,2.过程模式,代表人物:英 斯腾豪斯 基本

16、观点:对课程目标的陈述应作宽泛的理解;依据知识、活动的内在的价值来选择课程内容;强调课程编制应遵循程序原则,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反思;强调课程评价的目的在于对整个课程计划的具体描述。 优点:有助于人们更清醒地意识到目标模式的局限性,扩大教师在课程编制和教学上的自主权; 不足:对教师素质要求高,仅停留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难以在实践中有效推行。,3.探究模式,代表人物:施瓦布 基本观点:应通过平衡和协调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对所有的理论进行“择宜”或折中,使其成为确定课程的理论依据,运作方式是:实践-准实践-择宜。 优点:有助于人们深入反思课程理论,突出了实践在课程编制中的重要性,使课程编制的组织构成较为民主。 不足:对各种理论进行折中的观念很容易导致相对主义,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忽视了意见各异的局面给编制工作带来的困难。,4.批判模式,代表人物:阿普尔 注重课程编制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如编制者个人的主观因素,课程编制的主导思想和理论的社会背景,特别是政治背景;使人们注意到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