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一轮复习认识论张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110211368 上传时间:2019-10-29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1.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一轮复习认识论张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2017一轮复习认识论张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2017一轮复习认识论张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2017一轮复习认识论张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2017一轮复习认识论张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一轮复习认识论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一轮复习认识论张(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一、世界的物质性,二、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一、意识的本质,二、意识的作用,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综合探究 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论,高频考点,高频考点,高频考点,考点1: 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1、含义: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人类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客观世界,主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实践,认识世界,认识世界,特别提醒: 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2、它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辩论”等)不是实践。 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2、实践的特点 A、客观物质性 (1)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它们都是客观的。 (2)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坚持实践的客观物

3、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B、能动性 (1)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2)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的、盲目的活动的区别所在。,注意】实践的能动性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区分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与意识的能动性 (1)从各自的含义上区分: 二者都是强调有目的、有计划的。但前者指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后者指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整个世界

4、二者都是有创造性的。但实践的能动性的“创造性”具有直接现实性,而意识的能动性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必须通过实践环节实现 (2)从各自的作用区分: 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无论是认识还是改造都只是停留在主观范畴,即“想”; 实践是指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做”,是主观见之于可观的物质性活动,不是纯主观或纯客观的活动;,C、社会历史性: (1)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2)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

5、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贯彻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D、联系: 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在题目涉及区分实践的基本特征时,材料中强调制定“计划”“方案”“规划”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强调历史过程、强调“合作”等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社会历史性。,3、实践的基本形式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 (2)变革社会的实践; (3)科学实验活动。,

6、具体形式无限多样,比如教育活动、艺术活动、医疗活动等。,命题探究 命题角度1 实践的特点 例1 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 ),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 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A B C D,解析 材料叙述的是人对河流的认识过程。 说法正确,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说法

7、错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说法正确,表明了实践的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说法错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答案为B。,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 ) 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具有社会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 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实践是能动性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A B C D,B,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8、,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2)不论是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的直接经验,还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误区警示】1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是一样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2)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则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考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 “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 “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来源于

9、、产生于实践 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解释主观应该符合客观,并不矛盾。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但不可混淆搭配。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特别提示:把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理解为唯一动力或各种动力中的一个普通动力都是错误的。人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改造了客观世界,另一方面使认识获得了发展,所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反对把认识

10、绝对化、思想僵化。,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只有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误区: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科学理论作为一种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但不能据此认为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

11、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从而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因此,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2)认识本身不是目的,实践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反对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提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提示】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透过现

12、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认识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即改造世界)。,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吃一堑,长一智 学然后知不足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学以致用 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下列句子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正确的认识,错误的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对实践具 有积

13、极的指导作用; 则会阻碍人 的实践活动。 方法论:树立正确意识,坚持用科学理论指导 实践。,总结: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意:意识与认识的关系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属于唯物论的范畴,与物质相对应。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属于认识论的范

14、畴,与实践相对应。 二者属于思想范畴,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2014广东高考) 35、图9漫画中,“幸运”壁虎对“中奖”经历应该作出的合理反思是 A以哲学指导实践就不会犯错误 B应该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C认识主体立场不同结论自然不同 D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典例】(2011山东文综)为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2010年10月,山东省委组织专家分赴全省17市进行了实地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山东省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深化了对转方式调结构的认识。 结合

15、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山东省委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6分),目的,来源,动力,实践与认识关系,合理性,【参考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山东省委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了认识。(2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山东省委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深化。(2分)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山东省委通过调研获得认识的目是为了推进转方式调结构。(2分),1、真理的含义,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考点3:真理,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2、真理的属性 (1)真理的客观性 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

16、,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坚持客观真理,必须反对主观真理。“有用即真理”等观点,是唯心主义哲学的真理观。 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决定了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的客观性说明真理具有绝对性, 我们要坚持真理。,(2)真理的具体性与条件性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在这个条件和范围内,真理是绝对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因此真理又是相对的。 真理的具体性与条件性表明,真理与谬误是相伴而行的。,误区:对同一对象可以有多个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