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全国卷3)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007107 上传时间:2017-10-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全国卷3)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全国卷3)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全国卷3)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全国卷3)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全国卷3)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全国卷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全国卷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研 究 生 课 程 论 文 封 面课 程 名 称 开 课 时 间 学 院 学 科 专 业 学 号 姓 名 学 位 类 别 任 课 教 师 交 稿 日 期 成 绩 评 阅 日 期 评 阅 教 师签 名 海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制2史记书评一、概述史记是一部重要的史学名著。它通贯古今, 包罗万象, 犹似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宝库。从它诞生起,就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 并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唐以前为其注释, 宋元明为其评点, 清代重在考据, 近代考订作者行年。解放后, 对司马迁的史学思想、政治哲学思想、经济思想,史记的编纂体例、方法, 文学成就、人民性,史记的史料、史实及人物等进行了研究和考辨, 取得了显

2、著的成绩.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 ”,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 “史记” 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 “太史公书”的专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 。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 (班固) 、 后汉书 (范晔、司马彪) 、 三国志 (陈寿)合称“前四史”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 “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 资治通鉴并称“ 史学双璧”。 史记一共130篇,50多万字,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 说 中的黄 帝 时代

3、,下至汉 武 帝 (公 元 前122年) ,共3000多年的历 史 。作者司 马 迁 以其“究 天 人 之 际 , 通 古 今 之 变 , 成一 家 之 言 ”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 国 历 史 上第一部纪 传 体 通 史 。作为通史,它不同于以前史书只记载某一时期,如春 秋 、 战 国 策 ,而是上记轩辕,下至汉 武帝,纵贯三千年,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 晰,王迹所兴,原 始 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 (太史公自序 ) ,所谓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翔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我国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作为纪传体,它又不同于以前史书所采用过的以年代先后为次序的

4、编年体,或以地域为编限的国别体,而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这在史学体例上是影响极为深远的创举。从此以后,从班固的汉书到民 国 初期清史稿 ,近两千年间历代所修正史,尽管在个别名目上有某些增改,但最重要的 纪 、 传 ,都绝无例外地沿袭史记体例,而成为传统。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後来历代“ 正史” 所传承。称为 “二十四史”之首。同时,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 迅 誉为“史 家 之 绝 唱 ,无 韵 之 离 骚 ”,有很高的文学价值。2、编纂特点司马迁继承了自雅 、 颂 、 左传 、 国语以来, 中

5、国史学的“详今略古”传统,并加以发扬。是他在历史体裁上“成一家之言”的地方。就这一3方面来说,是前无古人,而又为后世长期继承的。这种体裁一直到后来清朝修明史,辛亥革命以后有人写清史稿 ,都还在沿用。 史记体裁运用方面的特点:“运用体裁,不拘成格而富有变化” , “史记虽采用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但五个部分所表达的形式,并不是各成一套的简单的、呆板的形式。 ” 首先, 从历史编纂学的源流发展来看, 史记以前的历史记载, 如诗经 、尚书 ,每篇都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春秋虽然是按年编的, 但仍然看不出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左传虽然通过研究可以看出记载的始末照应和事物之间的联系, 但从

6、全书来看, 记载是比较杂乱的。所以史记以前的历史著作, 虽然具备了各种历史记载形式的萌芽或幼稚状态,但不完备, 记载历史事件缺乏内在联系, 甚至外部的、表面的联系也不多。 史记是二十四史中第一部“纪传表志体”史书, 它把过去记载历史的各种体裁, 如本纪、世家、列传、书、表都综合了起来。虽然其中任何一种体裁都不是独创, 但经过综合提炼, 使它们相互配合成为一种完整的形式, 成为一种全新的体裁, 却是不简单的。其次, 从史记编纂的体裁上来说, 本纪是从编年体来的, “世家”是记载各国诸侯的历史, 来源于各国的国史;“ 列传”继承了诗经中的史诗和战国时期史家编纂的言行录;“表”来源于战国时期的谱牒;

7、“书”则是综合论述的形式, 记载典章制度, 也有一些纪事本末的形式, 来源于尚书中的文诰和周礼 。 史记创造了“五体配合”的恰当编撰形式, 为容纳其进步的思想和丰富的内容提供了合理的载体,极好地体现了章学诚所谓的“圆而神”的特点。司马迁把过去所有体裁综合在一起,提纲挈领式地做了一个全面安排,把那些尚属比较粗糙和幼稚的东西加以提高和发展, 综合起来形成互相配合的整体,构成一个时代的全史,容量很大、很有伸缩性。这一体裁吸收了前人的成就并发扬光大,既包罗了丰富的材料,又较好地安排了历史内容,还非常便于读者各取所需地阅读。正因如此, 史记 的体裁成为中国长时期内历史著作选定体裁的主要根据。把史记跟春秋

8、相比。 “司马迁推崇春秋有详细年、时、月、日的记载推崇春秋具备历史书的条件,即能综其始终 、 观诸要 、见盛衰大指 。 ”这既正确地说明了史记对春秋的继承关系, 又反映出司马迁对孔子治史原则有选择地加以吸收的科学态度。关于史记与尚书的关系,司马迁与尚书 ,兼采各家之说,不以一家为限,这是司马迁跟当时经生的不同之处;史记不以典、谟、训、诰为限,而编入了苏秦、张仪的游说,韩非的说难 、李斯的上书,屈原、贾谊、司马相如的辞赋,扁鹊、仓公的医方脉书, 这比尚书原来的体例范围就大为恢廓了。关于史记与诗经的关系,司马迁熔诗入史, “史记跟诗的关系, 恐怕尤4在于吸取诗的“风谏”精神,而不在于采取少数资料。

9、 史记不取春秋的褒贬,而取诗人的风谏, 这是他风格之高的地方” 。3、 史记太史公自序的目录学价值史记百三十篇的最后一篇是太史公自序 。我国汉代及汉代以前, 古书的序目多置于全书之后, 今见史记卷前即有目录 , 是后人所加, 备检索之便。 自序是司马迁自作的列传, 一部史记总括于此, 司马迁的个人行事, 亦备见于此。 自序由大序和小序组成。大序包括六个部分一叙述家世, 二论六家要指, 三壮游江淮, 四承父遗命, 五答壶遂问, 六发愤著书叙述自己的家世、行事、学术观点、编纂旨趣和体例等小序即史记百三十篇序目则依次为每篇所写解题, 也就是提要目录。它是读史记全书的钥匙, 是研究司马迁与史记的珍贵资

10、料。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自序是司马迁“微三阎之故事, 放仿文园之近作, 模楷二家”而成,“于是扬雄遵其旧辙, 班固酌其余波,自叙之篇, 实烦于代”知几所谓“模楷” ,即自序仿屈原离骚首章之陈氏族, 列祖考, 述厥生, 显名字的作传方法, 这是就自序的形成和影响而言。清代学者卢文绍、钱大听等, 则用目录学观点看, 认为“太史公自序, 即史记之目录也班固之叙传, 即汉书之目录也” 。 “吾以为易之序卦传非即六十四卦之目录软史 、 汉诸序, 殆防于此” 。钱大听也认为“ 古人书目录, 皆在篇末, 太史公之自序, 班孟坚之叙传, 即目录也。”卢、钱两家明确指出自序是护录, 以及这种目录体制的渊源。司马

11、迁最善于吸收、借鉴前人的学术成果, “ 厥协六经异传, 整齐百家杂语“ 就是说史记综合、整齐六经及百家之言自成一家。可以看出, 影响司马迁最多的应该是易经 序卦传,书经 、 诗经的小序,淮南子的要略等。从西汉淮南王刘安的要略看有总序, 说明作意, 相当于诗经的大序, 全书篇的目录解题, 相当于书经和诗经的小序, 说明篇次的排列关系, 是仿易经的序卦而作。接着历述古代诸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他们的学说。这和司马迁的自序极其相似。只是自序内容之丰富, 体制之完善, 规模之宏阔, 远过要略 。可以说, 它是一篇高于前人、启迪后人的目录学杰作。 自序以后, 经书中有郑玄的三礼目录, 史书中有班固的汉书叙传

12、, 子书中有王符的潜夫论 叙录, 文学中有王逸的楚辞章句等, 都撰有解释作意的序, 或称目录, 或称解题, 其源多出于自序 。然而, 自序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作用和影响, 没有引起目录学家的足够重视。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史家所谓部次条别之法, 备于班固, 而实仿于司马迁。司马迁禾著成法, 班固承刘欲之学而未精。则言著录之精微, 亦在乎熟究刘氏之业而已矣。究刘氏之业, 将由班固之书, 人知之究刘氏之业, 当参以司马迁之法人不知也” 。在目录学史上, 知有刘、班, 而不知马迁, 由来已夕。司马迁是学识渊博的史官。在当时, 他有优先条件博览流传下的图书文献。 自序说“当时遗5文古事, 靡不毕集太史公”

13、 。又说“ 经由史记石室金匾之书” 。加之“ 汉兴以来, 开献书之路, 置写书之官,建藏书之策下及诸子传记, 皆充秘府” 。有如此丰富的图书文献, 为司马迁创作史记提供了方便。司马迁利用这些文献, 考辨史迹、综览群书之际, 自然会考虑到学术的流变, 区分图书的类例, 部次条别的义例等。也自然会影响到刘向、刘故。刘氏父子的别录 、 七略的分类方法,正是总结、借鉴前人特别是自序中论六家要指的学术分类经验, 并用之于图书分类。刘向撰写的校书叙录, 不也是酌书 诗之序、太史公自序的“余波”吗所可惜者, 司马迁没有留下类似七略 、 汉志那样的专著。张舜徽先生曾说“太史公百三十篇, 虽无专篇以统经籍,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则史迁实开刘、班之先, 而学者多未省也”又说“太史公著书时原有辨章学术、簿录群书之作, 因未成书, 故不录入百三十篇中。而其稿在汉世有传钞本, 刘向父子得之, 采入己书, 班氏因而未改耳” 。这说法似无足够材料作证明, 但细心研读史记, 体察自序, 也会悟出史记 艺文志金德建所著司马迁所见书考, 并非附会之作。 自序在中国目录学史上有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对刘、班的辨章学术, 图书分类, 有先导之功对后世的题录、提要、文摘等亦有深远的影响。序卦传,书经 、 诗经的小序,淮南子的要略等。从西汉淮南王刘安的要略看有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