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省际区域学案 晋教版

上传人:ali****an 文档编号:110029384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7.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省际区域学案 晋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省际区域学案 晋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省际区域学案 晋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省际区域学案 晋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省际区域学案 晋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省际区域学案 晋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省际区域学案 晋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省际区域学案 晋教版【东北三省】1.位置和范围:位于我国 ,是我国纬度最 的地区,我国领土最 端、最 端都位于本区。包括 、 、 三省,濒临的海洋有 和 ,相邻的国家是 和 。地理位置具有 、 和 的特点。2.地形:以 和 为主,地表形态呈 的特点。东北平原面积最 的平原,包括 平原、 平原和 平原。东北平原被 、 和 山所包围。山地外侧有 江、 江、 江和 江。中俄界河是 及其支流 ,中朝界河是 、 。三江平原由 、 、 冲击而成,是我国最大的 分布区。3.气候:由于纬度较高,距离亚洲北部寒冷的 季风源地较近,冬季 ,夏季 ,属于 气候。东北三省的

2、人们,为适应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头戴 ,身穿厚 、 ,足蹬 ,喜欢吃酸甜的食物。4.重要的农林基地:土地资源丰富,耕地面积 ,土壤 ,水源 ,夏季温暖,平原地区气温较 ,日照时间 。农作物耕制为 。盛产 、 、 、 和 ,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其中, 省是著名的甜菜产区。 平原和 平原是玉米带集中产区,被称为中国的 。5.东北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 、 和 。主要树种有 、 、 等针叶林和 、 、 等阔叶林。其中 自然保护区已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东北三宝是 、 、 。6. 、 、 并成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中 被誉为“地球之肾”。7.工业:东北三

3、省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其发展工业的优势有: 、 、 等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有稠密的 和 网络,便利的 和 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主要的工业部门有 、 、 、 和 。重要的工业中心有 、 、 、 和 。【黄土高原】1.位置和范围:黄土高原北起 ,南达 ,东至 ,西抵 ,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 、最 ,黄土地形类型最 、规模最 的地区。2.地形: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呈连绵起伏、沟谷密布的特点,这是在 形成的。常见的地表形态有 、 和 。3.黄土高原从东向西分布着 、 、 等山脉,其间有 谷地、 平原和 谷地。其中,黄土高原上的“米粮川”主要分布在 、 和 ,因为这里

4、地势 ,土壤 ,盛产 、 等农作物。4.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位于 ,其中以 、 最为突出。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可概括为两方面:自然原因是这里土质 ,降水 ,地表植被 ,一遇暴雨,大量表土杯水冲走造成水土流失;人为原因为人口增长 ,粮食和燃料不够,于是人们 ,加剧了水土流失。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 ,给经济发展和人民 、 造成影响6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有 、 、 和 。7.资源: 高原被称为“ 乌金高原”,其中煤炭储量和产量最大的省是 省,这里有 、 、 、 四大煤炭基地。“黑三角”又叫“ ”分布在 接壤地区,包括内蒙古 ,陕西 、 ,山西的 等地。我国最大

5、的天然气田是位于 接壤地区的 气田。已建成的输气管道源源不断的送往 、 、 和 等地。【成渝地区】1.位置和范围:成渝地区地处 ,包括 、 及其周边地区,它北接 ,南连 ,西通 ,东临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地位重要。2.地形:成渝地区以 、 和 为主,成都平原地势 ,由 、 等河流挟带的泥沙冲击而成,土壤 。3.气候:成渝地区属 气候,夏季 ,冬季 ,因地处 多 天气,雾 ,日照 。4.资源:成渝地区天然气资源丰富,通过 工程源源不断的支援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是我国著名的生物活化石 的重要栖息地。我国最早、最著名的井盐基地是 ,这里也是世界最重要的 埋藏地,有盐之都、龙之乡、灯之城之称。5.

6、成渝地区的旅游胜地有 、 、 、 、 等。6.经济:成渝地区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有“ ”之称。这里工业门类齐全,形成了以 、 、 、 天然气和盐化工、 、 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其中, 有中国“西部硅谷”之美誉。7.长江上游最大的港口、全国重要铁路枢纽和航空中心是 , 是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已形成了以 、 为核心的“双核”城市群。其中, 是西部为一点直辖市,也是长江上游和西部经济实力最强大城市。8.成渝地区的五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 、 、 、 和 。其中 高新区为全国首批国家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9.成渝地区的自然灾害有 、 、 和 等地质灾害和 、 、

7、 等气象灾害,同时还存在着 、 等生态问题。,【长江三角洲】1.位置:长江三角洲地区东邻 、 ,扼江海交汇之要冲,位于长江黄金水道的 、南北海岸线的 。沿长江既可上溯到广大 地区,有可同我国 各地以及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地理位置十分优越。2.范围: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 市、 省中部与南部以及 省北部。3.地形气候:地形以 平原和 平原为主,地势 。该地属于 气候,夏季 ,冬季 ,降水 ,河网密集。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 的河口三角洲,包括镇江、扬州以东的平原,北沿 运河,南部包括 平原至 湾。主要包括 、 、 等16个城市。4.经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处我国 带和 带交汇处,是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最 的

8、地区。这里河湖密集,水资源条件优越,农业基础条件号,现代化程度高,是驰名中外的 和 。5. 为长江流域的航运和物流中心, 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城市。 为全国著名的旅游和宜居城市。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沿海和长江流域的交通枢纽区域,已形成了 、 、 、 和 等综合运输体系。7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灾害主要是 、 和 。8.城市: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基本沿 运河、沿 、沿 、沿湖、沿 、沿 分布。目前,这里是全国城镇密度最 的城市群,也是世界著名的 其中最大的中心城市是 ,它也是我国第 大工业中心。9.我国第一大港是 ,地处 东西运输通道与海上南北运输通道的交会点,是我国沿海的主要枢纽港。第六章 省际区

9、域测试题一选择题。( )1.东北地区的地表形态表现为:A千沟万壑B崎岖不平C山水环绕D雪山连绵( )2.我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位于:A华北平原B辽河平原C松嫩平原D三江平原( )3.我国领土的最东端和最北端都位于:A.南方地区B.东北地区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 )4.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是:A青藏高原B巴西高原C黄土高原D南非高原( )5.下列省级行政区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是:( )6.目前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A.风沙危害B.水土流失C.植被破坏D.土质疏松( )7.不属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的是:A.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B.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

10、导致耕地面积减少C.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D.造成长江中下游河道淤积,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8.有关黄土高原气候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B.夏季温暖凉爽,冬季温和多雨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D.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9.下列四组河流中,流经黄土高原的是:A.湟水和汾河B.汉江和渭河C.渭河和汾河D.洮河和汉江( )10.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有利条件的叙述,错误的是:A.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 B.科技力量雄厚C.交通运输发达,拥有完整的运输体系 D.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好( )11.下面关于上海市的叙述,正确

11、的是:A.上海市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和最大的港口城市 B.上海市是我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C.上海市是长江三角洲第二大中心城市D.上海市目前仅对长江三角洲的经济起辐射带动作用( )12.黑龙江有大小支流200多条,其中最大的支流是:A.鸭绿江B.松花江C.乌苏里江D.图们江( )13.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是: A.森林B.海洋C.湿地D.草原( )14.“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指的是:A.云贵高原B.黄土高原C.青藏高原D.内蒙古高原( )15.黄河中下游含沙量大的重要原因是:A.注入的支流众多B.降水量大,位于湿润区C.水流速度快D.流经黄土高原区( )16.居住窑洞的居民主要分布在:A.东北林区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华北平原( )17.在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建设中,在解决人多地少的问题上,下列做法可行的: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向农民提供足够的粮食,让他们退耕还林在从事农业生产时注意对环境的保护把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人口迁移到其他地方去A. B. C. D.( )18.以下选项中不属于黄土高原地区脆弱生态环境成因的是:A.水土流失严重 B.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C.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 D.历史上,黄土高原曾经植被繁茂、沟壑稀少( )19.我国最大的海港是:A.大连港B.天津港C.上海港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