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解析版):第二章声现象(一)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109978220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80.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解析版):第二章声现象(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解析版):第二章声现象(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解析版):第二章声现象(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解析版):第二章声现象(一)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解析版):第二章声现象(一)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解析版):第二章声现象(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解析版):第二章声现象(一)(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声现象单元测试(一)一、单选题(共10道,每道10分)1.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 )A.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 B.超声波具有能量 C.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响度会变大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速度会变小 2.有两部手机都开通了来电显示功能,且来电铃声已开启。用手机A拨通手机B时,手机B发出响声,并且显示屏上显示手机A的号码,若将手机A置于一个透明的真空罩中,用手机B拨通手机A时,则( )A.能听到手机A发出的铃声,并能看到手机B的号码 B.不能听到手机A发出的铃声,但能看到手机B的号码 C.能听到手机A发出的铃声,但不能看到手机B的号码 D.既

2、不能听到手机A发出的铃声,也不能看到手机B的号码 3.下列声现象能说明液体可以传声的是( )A.鼓发声纸屑蹦 B.声呐引鱼入网 C.啊,是妈妈叫我! D.超声波除污垢真快! 4.2015年6月1日晚,“东方之星”客轮在长江水域监利段发生翻沉,客轮倒扣在江面上。为了尽快救出被困者,搜救队员用铁锤敲击露在水面的船体并将耳朵贴在船体上听。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敲击船体是为了使铁锤振动发声 B.敲击船体是利用声向被困者传递能量 C.贴在船体上听是为了听到求救的超声波信号 D.贴在船体上听是利用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5.“教室外狂风暴雨,雷声大作”,这里的“雷声大作”指的是声音特征中的( )A.

3、响度 B.音调 C.音色 D.反射 6.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内装有深度不同的水。用筷子轻轻敲击瓶口或用嘴贴着瓶口吹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下列关于所发出声音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用筷子轻轻敲击瓶口,甲瓶的音调最高 B.用嘴贴着瓶口吹气,甲瓶的音调最高 C.用筷子轻轻敲击瓶口,丁瓶的音调最低 D.用嘴贴着瓶口吹气,丁瓶的音调最高 7.如图所示,相同的水下录音装置A、B录下在海里同一位置的鲸发出的同一段声音。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由此可以推测;在海洋中能传播较远距离的声音是( )A.频率较低的 B.音调较高的 C.能量较小的 D.响度较小的 8.科学考察工作者为了测海底某处

4、的深度,从海面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0.6s收到回波信号。则该处海水深度是(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约1500m/s)( )A.300m B.450m C.900m D.1800m 9.下列哪一种应用是属于利用声音传递能量的实例( )A.超声波诊病 B.超声波洁牙 C.次声波预测海啸 D.声纳测距 10.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身心健康,我市为了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创建宜居文明城市,采取了多项措施,下列措施中主要用于降低噪声污染的是( )A.市区安装噪声监控装置 B.倡导市民低碳生活、绿色出行 C.高楼大厦减少使用玻璃幕墙 D.市区道路设置禁止汽车鸣笛标志 声现象单元

5、测试(一)一、单选题(共10道,每道10分)1.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 )A.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 B.超声波具有能量 C.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响度会变大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速度会变小 答案:A解题思路:正在发声的音叉是否振动,不容易观察,把它放到水里后,能够激起水花,看到水花飞溅,就能够说明插入水中的发声音叉是在振动的。故选A。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2.有两部手机都开通了来电显示功能,且来电铃声已开启。用手机A拨通手机B时,手机B发出响声,并且显示屏上显示手机A的号码,若将手机A置于一个透明的真空罩中,用手机B拨通手机A

6、时,则( )A.能听到手机A发出的铃声,并能看到手机B的号码 B.不能听到手机A发出的铃声,但能看到手机B的号码 C.能听到手机A发出的铃声,但不能看到手机B的号码 D.既不能听到手机A发出的铃声,也不能看到手机B的号码 答案:B解题思路: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拨打真空罩中手机不能听到手机铃声;手机接收的是电磁波信号,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真空罩中的手机能接收到呼叫信号。故选B。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3.下列声现象能说明液体可以传声的是( )A.鼓发声纸屑蹦 B.声呐引鱼入网 C.啊,是妈妈叫我! D.超声波除污垢真快! 答案:B解题思路:A:鼓发声纸屑蹦,表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

7、生的,不合题意;B:声呐引鱼入网,说明了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符合题意;C:从电话中可以听出熟悉人的声音,是通过音色来进行辨别的,不合题意;D:超声波除污垢是利用了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不合题意。故选B。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4.2015年6月1日晚,“东方之星”客轮在长江水域监利段发生翻沉,客轮倒扣在江面上。为了尽快救出被困者,搜救队员用铁锤敲击露在水面的船体并将耳朵贴在船体上听。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敲击船体是为了使铁锤振动发声 B.敲击船体是利用声向被困者传递能量 C.贴在船体上听是为了听到求救的超声波信号 D.贴在船体上听是利用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答案:D解题思路:

8、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但固体传声效果最好;铁锤敲击船体是为了让船体振动发声,向被困者传递信息,故A、B错误;超声波是人耳不能听到的,耳朵贴在船体上听是利用了固体传声效果较好,故C错误,D正确。故选D。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5.“教室外狂风暴雨,雷声大作”,这里的“雷声大作”指的是声音特征中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反射 答案:A解题思路:雷声的大小指的是声音的响度,故选A。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6.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内装有深度不同的水。用筷子轻轻敲击瓶口或用嘴贴着瓶口吹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下列关于所发出声音的判断中

9、正确的是( )A.用筷子轻轻敲击瓶口,甲瓶的音调最高 B.用嘴贴着瓶口吹气,甲瓶的音调最高 C.用筷子轻轻敲击瓶口,丁瓶的音调最低 D.用嘴贴着瓶口吹气,丁瓶的音调最高 答案:B解题思路:A、C:用筷子轻轻敲击瓶口,声音是由瓶子和瓶内的水振动发出的,水越多,振动越慢,音调越低;因此甲的音调最低,丁的音调最高;故A、C错误;B、D:用嘴贴着瓶口吹气,振动发声的是由于瓶内空气柱的振动发出的,空气柱长度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因此甲的音调最高,丁的音调最低,故B正确,D错误。故选B。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7.如图所示,相同的水下录音装置A、B录下在海里同一位置的鲸发出的同一段声音。A

10、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由此可以推测;在海洋中能传播较远距离的声音是( )A.频率较低的 B.音调较高的 C.能量较小的 D.响度较小的 答案:A解题思路: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振动频率快,音调高;振动频率慢,音调低。由图可知,A距离鲸鱼较近,B距离鲸鱼较远,因为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说明B录到的是频率较低的,所以频率较低的声音在海洋中能传播较远距离。故选A。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8.科学考察工作者为了测海底某处的深度,从海面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0.6s收到回波信号。则该处海水深度是(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约1500m/s)( )

11、A.300m B.450m C.900m D.1800m 答案:B解题思路:超声波测距利用的是回声测距。超声波传到海底的时间t=0.50.6s=0.3s,则该处海洋的深度:。故选B。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回声测距 9.下列哪一种应用是属于利用声音传递能量的实例( )A.超声波诊病 B.超声波洁牙 C.次声波预测海啸 D.声纳测距 答案:B解题思路:A:用超声波诊病,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B:超声发出的能量把污垢和牙齿分离,起到清洁牙齿的作用;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C:次声波预测海啸,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D:用声纳探测距,利用的是回声测距,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选B。试题难度:三颗

12、星知识点:声的利用 10.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身心健康,我市为了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创建宜居文明城市,采取了多项措施,下列措施中主要用于降低噪声污染的是( )A.市区安装噪声监控装置 B.倡导市民低碳生活、绿色出行 C.高楼大厦减少使用玻璃幕墙 D.市区道路设置禁止汽车鸣笛标志 答案:D解题思路:A:噪声监控装置只能显示噪声等级,不能降低噪声,不合题意;B:倡导市民低碳生活、绿色出行是为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不是为了降低噪声,不合题意;C:高楼大厦减少使用玻璃幕墙是为了减少镜面反射所形成的“光污染”,不是为了降低噪声,不合题意;D:市区道路设置禁止汽车鸣笛标志是为了在声源处防止噪声的产生,符合题意。故选D。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噪声的防止和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