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概论02.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976836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哲学概论0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西方哲学概论0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西方哲学概论0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西方哲学概论0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西方哲学概论0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方哲学概论0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哲学概论02.ppt(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讲 古希腊哲学,主讲人 陈 静,一 希腊哲学思想的诞生,1古希腊哲学的范围和意义 古希腊哲学从公元前6世纪左右开始形成,一直延续到公元6世纪初,前后一千多年。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发源地,希腊人堪称哲学 的民族。他们不仅奠定了西方思想、概念和体系的基础,从而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础,而且提出并讨论了几乎所有的哲学问题。,2 古希腊为什么是西方哲学的发源地?,研究希腊文明的法国著名学者韦尔南道出了希腊哲学诞生的秘密:哲学是城邦的女儿。古代希腊虽然统称为希腊,但却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许多地域较小,相互独立的城邦所组成的,城邦的每个自由人都是公民,公共事务由他们选举出来的执政官主持,由全体公

2、民组成的公民大会以直接民主表决的方式决定城邦的重大事务。这种相对而言比较民主的社会制度使它的公民具有强烈的独立自主性,这就为思想自由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是所有哲学思考的决定性条件。 哲学的诞生需要三个条件: 首先终极关怀成为人们思考的问题; 其次哲学的诞生需要闲暇时间; 第三哲学的诞生需要思想的自由,二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公元前公元前)的生平及其哲学价值。 苏格拉底的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至于后人以他来划分时代,称此前的自然哲学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在某种意义上说,此后两千多年的西方哲学乃是由苏格拉底等三位具有师承关系的伟大哲学家奠基的。说到底苏格拉底,不能不说一说智者运动。,智者运动,

3、所谓“智者”,原本泛指有智有识有才之士,但是到了公元前5世纪,“智者”一词则专指一批收费授徒、重点教授修辞和论辨术并以此为职业的教师。 代表人物是普罗泰戈拉 一个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一个是“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3 苏格拉底之生,辩论与沉思 苏格拉底的日常生活真是要多简单有多简单,他所做的事常有两个:沉思及与人辩论。,辩 论,每天,他一早起来后,就在雅典的大街小巷串来串去,找这个,找那个,上至将军法官,下至皮匠乞丐,与他们进行对话、辩论,以寻找他所要找的真理,他的身边经常围着一大帮人,这些人中三教九流,应有尽有,有的是未来的将军,有的是穷光蛋,还有的是像柏拉图一样的阔少。这群人把苏格

4、拉底当做老师,把他的每一句话铭记在心。苏格拉底经常带着他这群学生各处兜风,让他们听听他如何把将军、贵人、执政官们弄得下不了台,只有承认自己是笨蛋。,沉 思,除了辩论,苏格拉底做得最多的另一件事就是沉思,他经常不知不觉地陷入沉思,忘却了整个世界。,4 苏格拉底 之死,被 捕 苏格拉底为什么会被捕?官方所说的他的罪状是这样的:“苏格拉底是一个作恶者,是一个怪异的人,他窥探天上地下的事物;把坏的说成好的,并且以这一切去教导别人。”简而言之就是说他教坏了青年们。,审 问,法官与陪审团成员自不必说,都是当权的民主派,他们大多数人判他有罪。 这时,按照雅典民主制的法律,有两种可能的方式: 一是苏格拉底自认

5、有罪,并可以要求较轻的处罚; 二是由法官与陪审员们来定罪定罚。,就 刑,苏格拉底其实一开始就知道他被捕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也为自己做了出色的辩护,根本就不承认所指控的罪名,可惜的是,他的辩护太出色了,所以民主派就更要处死他了。 即使在狱中的时候,苏格拉底也有机会轻易地逃之夭夭,他的弟子们已经替他买通了所有可能阻挡他逃脱的人。但苏格拉底断然拒绝了他不愿违反法律。他认为法律一旦制定,不管合理与否,作为一国之公民就必须遵守。,5 苏格拉底 的哲学,德性即知识,所谓“德性”(arete)在希腊语中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亦即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例如马的arete就是奔驰能力,鸟的aret

6、e是飞翔能力,两者是不同。 德性是人之为人的本性,由神平均分配给了每一个人,因而人人都具有德性。但是说人人都有“德性”,并非指现实地拥有,而是潜在地拥有。换言之,人并不是生来就符合人的本性,只有在理性指导下认识自己的德性,才能使之实现出来,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助产术,按照苏格拉底的说法,我们每个人都禀赋德性,不过如果对德性没有知识,我们就还不是有德性的人。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认识自己的德性?苏格拉底主张实施“助产术”,因为他自认为自己是无知,所以他不“生产”知识,而是帮助别人“生产”知识。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也被他称为“辩证法”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所采用的方式是问答法。 这种方法,一般被子

7、总结为四个环节:,反讥,归纳,诱导,定义,“反讥”是助产术的第一步,指通过反问揭露对方谈话中的矛盾或漏洞。 “归纳”是助产术中引导方向的重要步骤。它通过对答问者具体而片面的意见的否定,一步步地将其导向普遍的、确定、真实的知识。 “诱导”是助产术的实质,也可以看做是狭义的助产术。它通过启发、比喻等方式,帮助对方说出蕴藏在头脑中的思想,进而考察其真假。 “定义”是助产术所要达到的目的,即通过对所论德性的共同性质作出说明,获得确切的要领性认识,并牢牢掌握它。,柏拉图,1 柏拉图的生平和哲学价值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

8、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图对西方哲学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以至于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甚至声称一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为柏拉图作注脚而已。,2 柏拉图的著作及其价值,主要有申辩篇、斐多篇、会饮篇、国家篇斐德罗篇、巴门尼德篇、蒂迈欧篇、法律篇(未完成)等对话,这些对话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优美华丽,论证严密细致,内容丰富深刻,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3 柏拉图的哲学,(1)理想国理论。 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公民应当分成三个部分:普通人、士兵和护国者。 理想国的公民由三种人构成,而且并不是世袭的,是凭个人能力来决定的,那么这时就有了一个大问题:如何将这三种人分别从全体公民

9、中甄别出来呢?,(2) “洞穴”理论,洞穴”是柏拉图说明其哲学思想的一个比喻。“洞穴”比喻出现在国家篇(汉泽为理想国)第七卷中,(3) 理念论,一是理念是与个体的物不同的东西; 二是理念与个体的物有某些相似之处,如理念的鸡也是只鸡不但是,而且柏拉图认为比我们看见的鸡还要“鸡”哩! 柏拉图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认为:个体事物,也就是我们用肉眼看到的万事万物是不真实的。,四 亚里士多德,1亚里士多德的生平及其哲学价值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出生在希腊北部马其顿王国治下的斯塔吉拉城,他的父亲是马其顿王国的御医。 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柏拉图

10、和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哲学家中流传著作最多的两位哲学家,他们的思想都对后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其中柏拉图的思想被认为是为西方哲学定下了基调,而亚里士多德则被公认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有史以来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然而与老师相比,晋城士多德的经历和命运要曲折坎坷得多。在某种意义上说,柏拉图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是必然的,而亚里士多德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2 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著作,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著作有工具论、物理学、论灵魂、形而上学、尼各马科伦理学、政治学、论诗(亦译为诗学)等。,3亚里士多德 的哲学,科学分类 在论题篇中,亚里士多德以知识的目的为依据,将科学或知识分为三

11、大类,每一大类又分为若干类: (一)“理论知识”(theoretike)是为着自身而被追求的知识,包括“物理学”、“数学”和“第一哲学”; (二)“实践知识”(praktike)是为着行动而被追求的知识,包括“伦理学”、“家政学”和“政治学”;(三)、创制知识“(poietike)是为着创作和制造而被追求的知识,包括“修辞学”、“诗学”和“辩证法”,原因论,亚里士多德概括总结了以往哲学家们关于原因的思想,认为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存在都有四种缺一不可的根本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所为因。 所谓“质料”,指“是所从出的东西”。即事物由之生成并继续存留于其中的东西 所谓“形式”,在亚里士多德那里

12、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内在形式,是事物的“是其所是”也就是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本质,二是指外在形式,即形状,是事物表现于外的那个样子。 所谓“动力因”,即动变的本原,指让事物得以开始运动的那个初始的东西,如策划者是行为的原因,父亲是孩子的原因等。 所谓“所为因”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任何事物的存在和生成,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总是有所为,即总有一定的目标或目的,例如健康是散步的目的。,形而上学,存在论 众所周知,形而上学以“存在”作为研究的对象,我们怎样研究和认识“存在”?经过深入思考之后,亚里士多德发现,我们在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存在”上总是上陷入了困境。认识事物的关键就在于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定,也就是认识

13、事物的“是什么”认识“存在”亦当如此,然而实际上我们却不可能像认识具体事物“是什么”那样认识存在“是什么”。因为认识事物“是什么”亦即给事物下定义,而所谓“下定义”也就是通过形式逻辑“种加属差”的方式对之做出规定。例如当我们给玫瑰下定义的时候,首先要确定玫瑰花属于“花”(种),然后就是说明它又与其他的花有什么不同(属差)。显然,存在是不可能这样下定义的,因为存在乃是最高的概念,因而既没有与之并列的“属差”,更没有在它之上的“种”。所以,我们是不可能认识存在“是什么”的。只能认识存在是怎样存在的,这就是存在的“存在方式”。存在有两类存在方式,亦即“偶然的存在方式”和“本然的存在方式”。例如我们说“这位建筑师是有德性的”“这位建筑师长得很帅气”,它就是建筑师的“偶然存在方式”。因为一位建筑师的“本然的存在方式”是具有建筑学的知识,至于他有没有德性,长得漂亮不漂亮,与身为建筑师没有必然的联系。换言之,所谓“本然的存在方式”就是必然为存在所拥有的存在方式。于是,亚里士多德就将形而上学的任务确定在研究“存在”的本然的存在方式上,他也称之为“范畴”。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提出了关于事物 的十种描述方式,也就是十个范畴。他并没有说只有这十个范畴,不过这十个范畴的确是最基本的。它们是:“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状态”、“动作”、“所有”、“承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