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东润先生治学的特色_周勋初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9929972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95.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东润先生治学的特色_周勋初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朱东润先生治学的特色_周勋初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朱东润先生治学的特色_周勋初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朱东润先生治学的特色_周勋初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朱东润先生治学的特色_周勋初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朱东润先生治学的特色_周勋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东润先生治学的特色_周勋初(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的道路 。 我反复思考 ,终于想到 明代的张居正 。” 这就使他的著作呈现出气度恢宏 、 高屋建瓶 、 用笔雄放的 风格 , 绝非斤斤于一事一隅者所能望其项背的 。 他虽年高而无迂腐气 , 思想敏锐 , 充满朝气 。 此外 , 与他的传 记创作相表里 , 他的传记理论研究 , 如中国传记文学之进展 、 传记文学之前途 、 传记文学与人格 、 八 代传记文学述论蹲 , 也为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传记文学学科的建立奠定基础 。 中国古代优秀的知识分子 , 常常遵循 “ 立德 、 立功 、 立言 ” 所谓 “ 三不朽 ” 的古训 , 也就是说 , 把自我道德 人格的完善 、 社会责任的完成和文化创造的建

2、树融为一体 。 朱老的一生 , 是这三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完美 统一的模范 。 朱老是位有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大家 : 前面已经谈过他是我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 。 善 于从中西传记文学的比较 、 交融中力辟新径 。 他以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等名著 , 与郭绍虞 、 罗根泽先生一 起 , 成为开创当今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研究的 “ 华岳三峰 ” 。 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自成体系 , 独 具一格 : 一是不以时代 、 流派为纲 , 而以人为目 ,并将各家对 于各种文体的批评论述归 于一篇 , 以见批评家 主张之全貌 ;二是“ 远略近详 ” , 对宋以后的论述尤为充分 ;三是重视对小说、 戏曲方面

3、的批评史材料 , 更具 有开拓之功 。 凡此都是饶有新意的 。 最近 , 复旦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 , 经过十年的努力 , 出齐了七卷本中国 文学批评通史 , 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普遍好评 ,可 以说 , 这是继续朱老以及郭绍虞两位前辈老师业绩的结 果 。 朱老在中国古代文学和上古史籍研究方面 , 也有杰出的成就 。 这里尤应提及他的两个 “ 三 ” , 即在陆游的 研究中 ,他有陆游传、 陆游研究 、 陆游选集三书 ;在梅尧臣研究方面 , 他有梅尧臣传 、 梅尧臣集编 年校注 、 梅尧臣诗选三书 。 这种研究的整体性和系列化 ,把作家传记、 作品解读与整理 、 理论分析等有机 地结合起来 , 真

4、正体现出所谓 “ 多角度 、 多层面 、 立体化 ” , 在古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论上也有重要的启迪作 用 。 总之 , 朱老在学术领域和教育领域内找到自己的位置 , 充分发挥了主体的内在创造性 、 积极性和主动 性 , 充分地实现了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 。 这是异常令人神往钦羡的境界 。 高山仰止 , 宗师长在 ,朱老将继续培育、 激励我们! (作者 :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 博士生导师) 朱东润先生治学的特色 初 勋 周 在我国近代学术史上 , 出现过一批杰出的学者 ,他们并非 出生儒学世家 , 本人在学界起步时也并非专 注于古代文学 , 但随着时代潮流的激荡 , 转而由其他领域闯入古代文学研

5、究领域 , 随后由一个课题转入另 一个课题 , 纵横驰骋 , 不断开拓新领域 , 并取得巨大成就 。 这一令人瞩目的现象 ,发 人深思 ,他们的成功经 验 ,值得探索。 王国维本喜新学 , 寝馈于叔本华哲学 , 随后以此解释红楼梦中的悲剧 , 又因性之所好 , 而发为词论 。 生值甲骨大量出土之时 , 转而从事殷周史的研究 , 随后又研究西北地理 , 凡文史方面的许多间题 , 都有创 辟 。 又如闻一多 ,本学西洋美术, 后写新诗 ,入大学 任教后 , 有计划 、 分阶段地对诗经 、 楚辞 、 唐诗进 行研究 ,无不取得成 绩 。 从这二人来看 , 他们原先感兴趣的东西 , 属于新潮方面 ,

6、由新入旧 , 引入了新的视 角 、 方法和观念 , 也就在旧学中结出了新的果实 。 朱东润先生也是属于这一类型的杰出人物 。 他早年留学英国 , 学习的主要内容当然属于西洋学术 , 回 国后很长一段时间也是教的英文 。 后入武汉大学 , 由教中国文学批评史始 ,转而进行诗经研究, 其后结合 教学与自己的关注之点 , 在史书 、 楚辞 、 传记文学等方面不断开拓 ,取得大量成果, 既博且专 ,为后 人树立 了学习的榜样 。 朱先生的第一部正式出版的著作是读诗四论 ,据云在他的一 系列著作中此书付出的精力最大 。 此书首篇国风出于民间论质疑 , 可以说是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研究特色 。 先秦时期已有

7、诗有六义之说 。 “ 六义 ” 的内涵是什么 ,众说纷坛,难下定论。 但 “ 风 、 雅 、 烦 ” 这一组 , 指 一 15 一 的是诗体 ,则按 之现存毛诗中的分类与标题 ,应该是大家都能接受的。 其中风出民间之说 , 也是源远流 长 ,古已有 之 。 按古采诗之说 , 周天子命太师秉木铎而往民间采诗 , 藉以了解下层动态 。 这主要指的是 “ 国 风 ” 中的诗篇 。 传说孔子曾经对此进行过整理 , 因此很多解释诗经的人以为其中寓有深意 ,汉儒对此 曾有 种种解说 , 宋儒虽对诗序中的若干说法表示不能接受 ,也 只是嫌其微言大意过于牵强 , 因而较为注意文 字的原义就是 。 清儒进而依文

8、解经 ,对若干 表达男女恋情的诗篇重作解释 , 其努力的方向 , 却仍在向证实 “ 国风 ” 为民间文学的方向发展 。 时至近代 , 一些向西洋取经的学者吸引了新的理论 ,确认文学起源民间,胡适解释“ 国风 ” 中的篇章时 , 还作了大胆的发挥 , 甚 至以为 “ 葛覃诗是描写女工人放假急忙要归的情景” , 嗜彼小星一诗 “ 是写妓女 生活的最早记载 ” , 可见当时的新进人物都以为 “ 国风 ” 中反映了下层社会中的众生相 。 由上可见 ,“ 国风出于民间 ” 之说源远流长 , 不论旧派新派 , 从无异义 , 朱先生大胆提出 “ 质疑 ” , 有违时 尚 , 于此可见其独立特行之风概 。 要

9、想推翻一种已成定说的理论 ,非有深厚的文献学功力与敏锐的文艺学眼光不可。 这里光是发表一些 感想 , 或是东抄西袭一些材料 ,就 想重作结论 , 显然是无济于事的 。 若想推翻一种世代相传于今为烈的一种 说法 , 必须进行严肃考辨 , 采用科学的方法 ,进行周密的论证。 朱先生在对 “ 国风 ” 中的诗篇进行分析时 , 不拘于传统的所谓师法 、 家法 , 但也重视汉人的材料 ;不为近 代一些先验性的理论所支配 ,但也曾参照西洋的一些理论 而立说 。 他的研究态度是实事求是 。 朱先生曾系统地学习过逻辑学 , 因而他的这篇文章 , 显得逻辑特别谨严 。 他首先对汉人的诗说进行考 辨 , 得出的结

10、论是 :“ 考之鲁 、 齐 、 韩 、 毛之说 , 凡国风百六十篇之中 ,其作家可考而得 其主名者 , 其人莫不 属于统治阶级 ,其诗则非 民间之诗也 。” 其后又从(甲)由其自称之地位境遇而可知者 , (乙)由其 自称之服御 仆从而可知者 , (丙)由其关系人之地位而可知者 , (丁)由其关系人之服御而可知者 , (戊)由其所歌咏之 人 之地位境遇而可知者 , (己)由其所歌咏之人之服御仆从而可知者 ,末 复总起来说 :“ 凡仆所论绝去一切依 傍 , 自名物章句之微 ,就诗言诗而疑 其不出于 民间者 , 于国风百六十篇中得八十篇 , 已得其半矣 ,放 之人情 ,证之 以类推之法 , 又得二十

11、篇 ,合之共得百篇, 已得八分之五矣 。” 他人论证至此 , 已可说是题无剩义 ,但朱先生还不满足, 又设七难以明之 。 他站在反对者的立场 , 对上 述论点从各种角度进行挑剔和责难 , 随后对此一一进行解释 。 这样的文章 , 真如墨翟之论攻守 , 使巧者亦无 以施其伎 ,逞论那些 只能跟在人后嚷嚷的人 了 。 朱先生的这一研究成果 ,或许太有违时 尚 , 因而时至今日 , 大家对它的重视还很不够 。 这类复杂的学术 问题 , 当然还可不断探讨 , 作出种种新的解说 ,但朱先生 的学术勇气 , 以及精密考辨的能力 ,科学论证的方 法 , 都值得后人学习 . 朱先生在写作第一部学术著作时就表现

12、出了如此高的识见和思辨能力 , 既不为传统 的说法所拘 , 也不为新的潮流所动 ,独辟蹊径, 一往无前 , 预示着日后他的研究工作将无往而不利 。 朱先生任教大学而在中文系开课时 , 担任的第一门课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 。 令人奇怪的是 , 当时武汉 大学中名师宿儒甚多 , 为什么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偏要让朱先生出来开这门新课? 大家知道 , 中国古来只有政治史一类著作 , 而无分门别类的学术史出现 . 近代兴起的中国文学史与文 学专题通史是在西洋学术的影响下产生的 。 其中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门类发展较后 , 二十年代始有第一部 著作出现 , 其取材大都出自诗文评类著作与历代文苑传序 , 还未能汲取

13、西洋学术的新观念而多方取材 , 构 建起新的学术体系 。 二十年代末 、 三十年代初 , 有的高校中已有一些教师在进行学科的基本建设 。 因为这是 一种新的课题 , 在过去的学术传统中少有依傍 , 若有深谙西洋学术而又了解中国文化的人出来创辟 ,无疑 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 闻一多先生从当时正任英语教师的人中商请朱先生出来任职 , 当是着眼于此的吧 . 果然 ,朱 先生不负众望 ,单路蓝缕, 写成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一书 。 虽然作者一再谦称这是一部讲 义 , 有待于增补修订 ,但还是可以从中发现不少优胜之处, 下述三点似更值得注意 : 一是朱先生参照西洋学术而对我国古代文论进行阐述 , 观点更

14、见明确 . 例如他在研究司空图的诗论 时 , 引H . e 二 le : 所著 AHistory o f e hin es。 Liter at ur。 中的论点分析其思想 , 并进行考辨 ,又例如他在论 述唐人诗论之作时 , 将殷玲 、 高仲武 、 司空图等归为 “ 为艺术而艺术 ” 类 , 元结 、 白居易 、 元棋等归为 “ 为人生 一 16 一 而艺术 ” 类 , 这真如朱自清所指出的 ,“ 教我们能以靠了文学批评这把明镜 , 照清楚诗文评的面目 。 诗文评里 有一部分与文学批评无干 , 得清算出去 ;这是将文学批评还给文学批评 , 是第一步 。 还得将中国还给中国 , 一时代还给一时代

15、 。 按这方向走 ,才能将我 们的材料跟那外来意念打成一片 , 才能处处抓住要领 ;抓住要领 之后 ,才值得详细探索下去。” 二是提出了近详远略的原则 。 中国是个早熟的国家 ,古代文化极为发达, 儒家信而好古 ,后人言学术者 也无不喜谈春秋 、 战国时诸子百家的学说 。 但学术是发展的 , 溯源固然重要 , 而各种学说如何迂回曲折而泽 及后世 ,浸润后人, 却是更为重要的课题 。 作为一部史书 ,就得源源本本,寻 求学术发展的规律 , 以便从中汲 取教训 , 获得启示 . 如果甲偏于古 ,鄙薄近代学术不论, 那就真如王充所讥弹的 “ 知古而不知今 ,谓之 陆沉 ” 。 从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中

16、的章节安排来看 ,宋代以 后的人物大增 , 占了全部篇幅的大部分 , 内如纪 的 、 章学诚 、 阮元 、 曾国藩等 ,在学术史上曾有重大影 响 , 作为学术领域中的一角 , 他们的见解和著述在古代 文论领域中也曾发生过影响 ,在大纲 中占一定篇幅 ,看来还是可取的。 作者遴选这些人物入史 , 体现了重 视近代的新趋势 。 在近代历史上 , 是厚古薄今呢?还是厚今薄古?两种不同看法后面 , 往往夹杂着复杂的政 治意图 . 实际上那些崇古的人未必懂得 “ 古 ” , 不象朱先生那样在诗经 、 楚辞 、 左传等方面都有著述; 重今之人常是只着眼于为眼前的政治目的服务 , 不象朱先生那样 , 心无旁鹜 ,努 力运用新观点 ,为 建设新的 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而奋斗 , 让我国的传统文化也跻身于世界之林 。 经过几位前辈学者的努力 ,这一学科 终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 朱先生的奠基之功 , 他所作出的特殊贡献 , 都将受到后人的称颂 。 三是对写入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