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油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第五章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9925829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8.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油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第五章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汽油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第五章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汽油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第五章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汽油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第五章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汽油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第五章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汽油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第五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油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第五章(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章要求: 了解:汽油机有害排放物的生成机理与控制,汽油机燃烧室。 理解:影响燃烧的因素和措施。 掌握: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汽油机正常燃烧过程,爆燃和表面点火。,第五章 汽油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1.燃烧过程的重要性 燃料燃烧完全的程度,直接影响到热量产生的多少和排出的废气的成分,而燃烧时机又关系到热量的利用程度。所以燃烧过程是影响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气污染的主要过程,同时与噪声、振动、启动性能和使用寿命也有重大关系。,2.燃烧过程的要求 1)燃烧完全,释放出尽可能多的热能,减少废气中的有害物质。 2)燃烧及时,使放热集中在上止点附近,提高热功转换能力。 3)正常:正常燃烧,才能保证发动机

2、稳定、可靠的工作,发动机的燃烧过程是将燃料的 化学能转变为热能的过程。,1、火花塞跳火 2、缸内压力线偏离纯压缩线的始点 3、缸内最高压力点 -点火提前角,一、示功图上的关键点,-滞燃期 -显燃期 -补燃期 图5-1 汽油机的燃烧过程,第一节 汽油机的正常燃烧,汽油机的燃烧过程指从点火开始到燃料基本烧完为止的过程。,二、燃烧过程的几个阶段,1、滞燃期(着火落后期)(影响因素P110) 从火花塞开始跳火到火焰中心形成滞燃期。 是燃烧的准备阶段,主要进行热量的积累,缸内的压力线与纯压缩线基本重合。 当反应的混合气的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后,形成发火区,即火焰中心。 从火花塞跳火瞬时到活塞行至上止点时的

3、曲轴转角,称为点火提前角,用表示。一般为2035CA。 各种因素对滞燃期长短的影响: 燃料的性质、混合气浓度(=0.80.9最短)、火花塞跳火时缸内压力及温度、电火花强度等。另外,与残余废气量、缸内混合气的运动等因素有关。,2、明显燃烧期(速燃期),从火焰中心形成到示功图上的压力达到最高点为止称为明显燃烧期。,在均质混合气中,当火焰中心出现后,与其临近的一薄层混合气首先燃烧即形成极薄的火焰层,称为火焰前锋。,火焰前锋向前推进的法向移动速度,称为火焰传播速度。火焰传播速度一般5080m/s。 混合气约8090%在此期间燃烧完毕,温度、压力迅速升高,最高压力在上止点后12A15A(循环功最多),一

4、般占2030CA。缸内最高压力点与最高温度点重合。,最高压力过早使压缩功增大,过迟散热损失增大;过大产生振动、噪音,过小使膨胀功减少。 压力升高率:即曲轴每转1度时,缸内气体压力的平均升高量: P =P/ P =(P3-P2) =(3-2) P表征压力变化的急剧程度。 P过大,发动机振动和噪声大,工作粗暴; P在ka/A,汽油机工作柔和,性能好。,3、补燃期(后燃期),从最高压力点到燃烧结束为补燃期。指明显燃烧期以后在膨胀过程中的燃烧,主要由火焰前锋面过后,后面未及燃烧的燃料(燃烧室边缘和缝隙)再燃烧,以及部分燃烧及高温分解的燃烧产物(H2、O2、CO等)重新氧化。 在膨胀中远离上止点放热,热

5、能不能充分利用,使i,且排气温度,散热量。过长会造成发动机过热,排气管“放炮”。 希望后燃期尽可能短,后燃放热量尽可能少。,总结:,1.上述三个阶段中,火焰传播期速度对燃料燃烧速度和放热速率起决定性的作用。 要在工作柔和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提高火焰传播速度。 2衡量发动机工作粗暴程度的指标明显燃烧期内的平均压力升高率P/, 即曲轴每转1度时,缸内气体压力的平均升高量: P/ =(P3-P2)/(3-2 ) kPa/0CA 一般使火焰中心形成点出现在TDC前12-150CA,缸内最高压力点出现在TDC后12-150CA。 P/=175 245kPa/0CA 3影响火焰传播速度的因素(见教材P111

6、) 混合气浓度、缸内气体的紊流强度、残余废气系数等。,第三节 汽油机的不正常燃烧,(一)现象 1.缸内出现尖锐的金属敲击声 2.油膜破坏,机件磨损加剧; 3.燃烧室、冷却系过热,排温增加; 4.排污增加,严重时排气冒黑烟; 5.压力线出现爆震波。,常见的不正常燃烧:爆震燃烧和表面点火。(P112),一、爆震燃烧,(二)原因,在火焰前锋到达之前,末端混合气的温度、压力超过其临界温度、压力而自燃,形成新的火焰中心,火焰传播速度加大(高达8001000m/s),使得缸内局部压力、温度急剧升高,压力来不及平衡,形成冲击波(激波),冲击波反复撞击缸壁,(在示功图上形成锯齿形)发出尖锐的敲缸声。由于缸内局

7、部的高温、高压,造成下述后果。 (重载爬坡、急加速时易爆震,换低挡以提高发动机转速可消除爆震),(三)危害,1、机件过载 冲击负荷大,机件的机械负荷增加,使机件变形损坏。噪声增大。 2、机件烧损 汽油机燃烧终了的温度为20002500,由于冷却水和气体附面层 的作用,活塞顶、燃烧室壁和缸壁的温度保持在200300 。爆燃 冲击波破坏燃烧室内附面层和局部高温,使活塞头和气门等烧损, 同时会引起发动机过热。 3、润滑变差 由于传热损失增加,使冷却水和润滑油温度增加,使润滑油润滑效果变差, 零件磨损加剧。实验表明,严重爆燃时磨损比正常燃烧时大27倍。 4.动力性 和经济性恶化 严重爆燃时的局部高温及

8、强烈的压力冲击波,气体向缸壁的传热量 大大增加,使热效率下降,功率降低,耗油率增加。 5、积碳增多 高温裂解产生的碳粒形成积炭, 6、排气异常 另外,高温裂解使燃烧产物分解为CO、H2、O2、NO及游离碳增 多,排气冒烟严重。 CO、H2、O2等膨胀过程中重新燃烧,使排 温增高。,(四)影响爆燃的因素,有燃料因素、使用因素、结构因素等。 为便于分析,假定: t1 -从火焰中心形成起到火焰前锋传到末端混合气为止的时间。 t2 -从火焰中心形成起到末端混合气自行着火的时间。 所以: 当t1 t2 ,爆燃。,1、燃料因素(辛烷值) 汽油机的压缩比,应适应汽油辛烷值的要求。 抗爆剂:甲醇、乙醇、甲基叔

9、丁基醚等 2、运转因素(点火提前角、转速、负荷、混合气浓度、燃烧室沉积物)(P116图分析) 发动机转速增加,进气速度加快,压缩终了气体的紊流度提高,火焰传播速度加快,爆燃程度减弱; 气缸残余废气多,会使混合气自燃温度提高,着火延迟期加长,可减弱爆燃; 过量空气系数在0.850.95时,自燃温度低,着火延迟期短,爆燃最严重;点火提前角度大,易爆燃; 缸内积碳使热阻加大,壁面温度升高,实际压缩比增加,爆燃加重。影响混合气的温度和压力 3、结构因素(气缸直径、火花塞位置、汽缸盖和活塞材料、燃烧室结构) 燃烧室结构能使压缩终了气体紊流速度提高,火焰传播速度加快,能避免爆燃;火花塞的位置和数目使火焰行

10、程缩短,可减少爆燃;使末端气体接触的燃烧室壁强冷却,可减少爆燃;采用小直径的气缸,不易爆燃。,(五)减轻爆燃的措施,降低水温和进气温度 降低末温 降低压缩比 推迟点火 增多残余废气,二、表面点火或热面点火,表面点火:在汽油机中,不是靠火花塞点燃,而是由燃烧室内炽热表面(如过热的火花塞电极、排气门、积碳等)点燃混合气的现象。,早燃或早火在火花塞跳火 之前 后燃或后火在火花塞跳火 之后,分,非爆燃性表面点火,爆燃性表面点火,1、非爆燃性表面点火-火焰以正常速度传播,1)后燃 表面点火出现在火花塞点火之后。点火后,在火焰传播过程中,炽热表面在火焰到达前点燃混合气,其火焰以正常速度向未燃气体推进。断火

11、后发动机续转就是这种现象。 2)早燃 表面点火出现在火花塞点火之前。炽热表面温度较高,在点火前,点燃混合气。由于点燃区域较大,火焰传播速度快,P和P较大,发动机易过热。,早燃的危害,压缩负功, 缸内温度, 散热量, 有效功率。 另外高温、高压加重了活塞连杆组的机械负荷、热负荷,使用寿命。,图5-4 早燃时的示功图, 与爆燃的区别 沉闷的“敲缸声”。 被炽热表面点燃,无压力波产生,而爆燃时为自燃,有压力波产生。 另外:,爆燃,早燃,缸内炽热表面产生,缸内温度、压力升高,非爆燃性表面点火大体是发动机长时间高负 荷运转引起的,2、爆燃性表面点火(激爆) 热面点火后火焰以爆燃速度传播。由燃烧室沉积物引

12、起的 发动机低速、低负荷运转时,燃烧室表面极易形成导热性很差的沉积物。沉积物被高温火焰包围,急剧氧化而白炽化,将混合气点燃。 压力升高率高5倍,最高压力高150%,影响热面点火的因素及预防措施: 凡是能使缸内的T、P降低的因素,都可预防热面点火 选用低沸点汽油和含胶质少的机油。 在燃料中加抑制热面点火的添加剂。 适当降低压缩比。 选用合格的火花塞、排气门。 小结: 爆燃 表面点火 末端混合气自燃 炽热表面点燃 火花塞跳火之后 火花塞跳火之前、后 有压力冲击波 无压力冲击波 敲击声较清脆 敲击声较沉闷 二者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第四节 影响燃烧过程的因素,一、燃油的影响 1、汽油的抗爆性: 汽

13、油对发动机发生爆燃的抵抗能力,用辛烷值表示,辛烷值越高,抗爆性越好。 填加各种添加剂,可提高汽油的辛烷值。 2、汽油蒸发性 表征汽油的汽化难易程度。蒸发性越强,与空气混合越均匀,混合气燃烧速度越快,易于完全燃烧;但过强,易产生气阻。,1.点火提前角,过大, 发动机过热,功率。 缸内最高温度、压力, 爆燃倾向。,图5-5 点火提前角对示功图的影响,二.使用因素的影响,过小,由于燃烧开始时活塞已下行,燃烧容积较大,燃气与气缸接触面积大,导致: (1) 损失一部分膨胀功。 (2)燃烧在膨胀过程中进行,后燃量增大。 散热损失大,排气温度过高,发动机过热,功率下降。但缸内温度、压力的降低,使t2增大,爆

14、燃倾向减小。 最佳点火提前角:在一定的发动机负荷、转速下,对应最大的功率和最低的燃油消耗率的点火提前角。,点火调整特性: 在一定的发动机转速、一定的节气门开度下,Ne 、ge随点火提前角的改变而变化的规律。,a)节气门全开 b)转速n=1600r/min,2混合气成份,用过量空气系数表示。,1)=0.85-0.95时,火焰传播速度u最大,用此混合气时,发动机的功率达最大,故称功率混合气。供给功率混合气时,爆燃倾向加大 0.85为过浓混合气 火焰传播界限: 0.51.3。,图5-7 对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2)低负荷或怠速时较浓的混合气 残余废气多,会引起断火;燃烧速度慢,发动机易过热;高温未燃成

15、分在排气管口与空气相遇而激烈氧化,排气管放炮。 =0.40.5为火焰传播上限。,3)=1.05-1.15 时,为经济混合气 燃烧最完全,热效率最高,油耗最低。但混合气过稀,燃烧缓慢,含氧高的高温废气能点燃进气管新鲜混合气化油器回火。=1.31.4为火焰传播下限。1.15为过稀混合气 4)混合气成份调整特性: 在汽油机转速,节气门开度一定,点火提前角最佳时,性能指标(功率Ne与燃油消耗率ge等)随混合气成份而变化的规律。,3.发动机转速n,图5-9 涡流状况对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 a)无涡流 b) 有涡流,n 最佳点火提前角 (图5-6), 所以发动机上装有离心式点火自动提前装置。,nt1 v末端混合气的焰前反应t2爆燃倾向。 所以发动机在低速运转时最易发生爆燃。,n缸内混合气的涡流运动(紊流), 燃料与空气的混合得到改善; 压缩过程的放热量缸内压力、温度 火焰传播速度。,4.发动机负荷,负荷缸内温度、压力 ,残余废气相对减少 滞燃期t1 末端混合气的焰前反应t2 爆燃倾向。 负荷燃烧所占的曲轴转角 最佳点火提前角。 (图5-6) 发动机在低负荷时,爆燃倾向减小,应增大点火提前角 所以发动机上装有真空式点火提前装置。,5.其他因素,进气温度 、冷却水温度、燃烧室壁积碳、进气压力爆燃倾向。 总之,发动机在低速、大负荷时,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