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生理学课件-_3.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903811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5.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液循环-生理学课件-_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血液循环-生理学课件-_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血液循环-生理学课件-_3.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血液循环-生理学课件-_3.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血液循环-生理学课件-_3.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血液循环-生理学课件-_3.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液循环-生理学课件-_3.ppt(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血液循环-生理学,第三节 血管生理,(vascular physiology),第四章 血液循环,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1.弹性贮器血管(Windkessel vessel): 指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最大支 特点: 壁厚,富含弹性纤维,有较高的顺应性和弹性,弹性贮器作用: 使心脏间断 的射血成为血管系 统中连续的血流, 并能减小每个心动 周期中血压的波动幅度,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2.分配血管 : 从弹性贮器血管以后到分支为小动脉前的动脉管道 功能: 将血液输送到各 器官组织,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3.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precapillary re

2、sistance vessel) 指小动脉和微动脉 特点: 富含平滑肌 功能: 使局 部血管的口经和血流阻力发生变化。,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4.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precapillary sphincter): 在真毛细血管起始部的平滑肌 作用: 控制其后的毛细血管的关闭和开放。,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5.交换血管(exchange vessel) 真毛细血管(true capillary) 特点: 壁薄,通透性大 功能: 进行物质交换,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6.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 (postcapillary vessel) 微静脉(venules) 作用:其舒缩可影响毛细血 管

3、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 力的比值,从而改变毛细 血管压和体液在血管内和 组织液间隙内的分配情况,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7.容量血管(capacitance vessel) 特点: 壁较薄,口径大,有 较高的扩张性 作用: 静脉系统容纳了 全身循环血量的 60%-70%,起 着贮存库的作用。,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8.短路血管 (arteriovenous shunt) 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的直接联系 主要分布在手指、足趾、耳廓等处 作用: 与体温调节有关,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管的内分泌功能,1.血管内皮的内分泌功能:,舒血管活性物质:NO、H2S、前列环素等,缩血

4、管活性物质:内皮素、血栓烷A2等,2.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内分泌功能:,3.血管其他细胞的内分泌功能:,肾素、血管紧张素 基质胶原、弹力蛋白、蛋白多糖,脂肪细胞: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blood flow:单位时间内流经血管某一横截 面积的血量,又称容积速度(L/min) 血流速度 :血液中的一个质点在血管内移动的 线速度 V=Q/S ,二、血流动力学,(一) 血流量和血流速度,Q: 液体流量 P: 两端的压力差 R: 管道内的阻力 r: 血管半径 L: 血管长度,1、泊肃叶定律,Q = Kr4(P1-P2)/ L = P r4/ 8L (ml/min或L/min),(一) 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5、2.血流方式:层流和湍流 层流(laminar flow) 湍流(turbulent flow) 产生湍流条件: Re2000发生湍流,湍流:心室腔、主动脉,Reynolds :,(一) 血流量和血流速度,血流在血管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二)血流阻力(resistance , R),请思考: 血流阻力主要来自于那些血管?,(1) 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越多, 血液黏度越大(最主要因素) (2) 血流的切率(shear rate): 牛顿液(血浆): 血液黏度不随切率变化而变化 非牛顿液(全血): 与切率成反比 (3) 血管口径: 口径大时对无影响.但在口径为0.20.3mm 的 微动脉内,切率

6、足够高,血液黏度将随血管口径的变小而降低(Fahraeus-Lindqvist效应) (4) 温度: 与温度成反比, 手浸入冰水中,局部血流的 黏度增加2倍。,影响血液黏度()的因素:,1.定义: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侧壁的压强 单位:帕(Pa),1mmHg = 0.133kPa,(三)血压(blood pressure),(1cmH2O = 0.098kPa),主A:100mmHg 小A:85mmHg Cap:30mmHg V始:1520mmHg 心房(大V):0,(三)血压(blood pressure),2各段血管的压力梯度:,维持 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三)血压(blood press

7、ure),3血管的延迟顺应性对血压的调节:,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一)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Korotkoff音法,1.动脉血压的形成,外周阻力 (peripheral resistance): 主要指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a、使心脏间断射血成为血管中连续的血流 b、缓冲了血压的波动,心缩期,心缩期,1.动脉血压的形成,1.动脉血压的形成,心室收缩是形成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原动力,动脉血压形成小结,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1)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Sp): 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升高到的最高值 (1

8、00 120mmHg或13.316.0kPa) (2)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Dp): 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降低到的最低值 (60 80mmHg或8.010.6kPa),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3) 脉搏压 :简称脉压(pulse pressure) Sp-Dp 30 40mmHg或4.05.3kPa (4)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 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Dp + 1/3脉压 约100mmHg,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昼夜节律:23时最低,610时、1618时最高,双侧上臂左高右低:510mmHg

9、,更年期女性略低于男性,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心脏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 :,正常,外周阻力和心率变化不大时,搏出量增加,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在一般情况下,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心脏每搏输出量的大小,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搏出量,搏出量和外周阻力不变,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心率,在一般情况下,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外周阻力,缓冲血压的波动: 使收缩压不至过高 使舒张压不至过低,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循环血量/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失调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10、变化Bp变化,大失血循环血量 Bp(显著),过敏性休克血管容积回心血量Bp,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小结,(二)动脉脉搏(自学),动脉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的波动引起动脉血管发生搏动,称为动脉脉搏,(1)上升支:,(2)下降支:,降中峡: 发生在主动脉瓣关闭的瞬间,(arterial pulse),四、静脉血压与静脉回心血量,整个静脉系统的容量很大,而且静脉容易被扩张,又能够收缩,因此静脉起着血液储存库的作用。 静脉的收缩或舒张可有效地调节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使循环机能能够适应机体在各种生理状态时的需要,(一)静脉血压,外周静脉压(peripheral venous pres

11、sure): 指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特点:其血压低,血流阻力小,易受重力和体位的影响,静脉充盈程度受跨壁压影响大。,影响:当心脏 射血功能降低,静脉回流降低时,血液将留滞在外周静脉,外周静脉压升高,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正常范围为412cmH2O,(一)静脉血压,(二)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血管系统内的血液因受地球重力场的影响静水压 直立:从足至心脏为90mmHg,静脉管壁较薄,管壁中弹性纤维和平滑肌都较少,因此当跨壁压降低时就容易发生塌陷。,当人在直立时,足部的静脉充盈饱满而扩张,而颈部的静脉则塌陷。,跨壁压(tra

12、nsmural pressure): 指血管内血液对管壁的压力和血管外组织对管壁的压力之差。一定的跨壁压是保持血管充盈膨胀的必要条件。,(二)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1. 静脉对血流的阻力 占总循环阻力的15%, 在血流阻力中的作用很小,微静脉在功能上是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 (postcapillary resistance),(三) 静脉血流,毛细血管血压的高低取决于: 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三) 静脉血流,体循环量 心脏收缩力量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体位改变 呼吸运动,影响因素,2、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三) 静脉血流,(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体循环平均充盈压,2、静脉回心

13、血量的影响因素,(2)心脏收缩力量,2、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2、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3)体位改变:,2、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临床:,2、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4)骨骼肌挤压的作用,2、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长期站立 + 静脉瓣膜的损伤下肢静脉曲张。,立正久站下肢静脉回心量+ 精神紧张虚脱。,2、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5)呼吸运动:,2、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2、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五、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一)微循环的组成,微 A:总闸 后微A:分闸 Cap.前括约肌:分闸 真Cap.:营养性血管 通血Cap

14、.:直捷通路 A-V吻合支:调节体温 微V:后阻力性Cap.,前阻力性Cap.,毛细血管壁的结构和通透性,毛细血管的数量和交换面积,数量:400亿 面积:1000m2,(二)微循环的血流通路与作用,名称 血流通路 血流特点 作用,迂回通路,微A后微ACap.前括约肌真Cap.网微V,血流缓慢,物质交换主要场所,直捷通路,微A后微A通血Cap. 微V,血流速较快,利于血迅速回流,A-V短路,微AA-V吻合支微V,随温度变化,调节体温,(三)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动脉压、静脉压 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毛细血管血压的高低取决于:,直径为8-40m的微动脉处,对血流的阻力最大,(三)微循

15、环的血流动力学,血管运动(vasomotion):指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有每分钟约5-10次的交替性收缩和舒张,血管舒缩活动主要与局部组织的代谢活动有关,在安静状态下,骨骼肌组织中在同一时间内只有20%-35%的真毛细血管处于开放状态。,(三)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微循环的自身调节,局部代谢产物 组织胺,Po2 ,后微A和Cap. 前括约肌舒张,真Cap.开放 血流量及流速,后微A和Cap. 前括约肌收缩,局部代谢产物 组织胺,Po2,真Cap.关闭 血流量及流速,缩血管物质,交换方式:扩散、吞饮、滤过和重吸收,(四)微循环的物质交换方式,六、组织液 (interstitial fluid),(一)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组织液是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滤过而生成的,组织液生成动力:,有效滤过压 (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EFP),有效滤过压 =(Pc + if)(p + Pif),(一)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0.5%,90%,10%,(一)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主要因素 生成量 回流量 例 症,毛细血管压 炎症、充血性心功 或静脉压 不全等所致的水肿,血浆胶体 营养不良、肾炎等 渗透压 丢失血浆蛋白过多 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