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桃花源记学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896549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桃花源记学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桃花源记学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桃花源记学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桃花源记学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桃花源记学案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桃花源记学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桃花源记学案 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9桃花源记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熟读、顺译,深析进而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自主学习指导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正确翻译句子。通过反复诵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来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 作者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世外桃源。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往往通过写人、叙事、记物、

2、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可以采用记叙、抒情、议论、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3.作家作品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他不满当时土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留下了“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传世美谈。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他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3、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避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4.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甚至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课时一1.补全空缺,了解作者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 ,字 ,号 ,世称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

4、)人。 著名田园诗人、辞赋家、 、田园诗派第一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豁然( ) 俨然( ) 怡然( )阡陌( ) 邑人( ) 间隔( )垂髫( ) 语云( ) 平旷( )缘( ) 诣( ) 遣( ) 要( )刘子骥( ) 落英缤纷( ) 郡下( ) 3. 掌握下列的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 今义: 交通 古义: 今义: 妻子 古义: 今义: 绝境 古义: 今义: 无论 古义: 今义: 不足 古义: 今义: 开朗 古义: 今义: 4.积累文中的多义词。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 寻:寻向所志( )寻病终( ) 志:

5、 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乃: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乃悟前狼假寐( )遂:遂与外人间隔( ) 遂迷( ) 其:复前行,欲穷其林( )既出,得其船( )并:并怡然自乐( ) 并驱如故( )为:捕鱼为业(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为具言所闻( )之:忘路之远近( ) 甚异之( ) 闻之,欣然规往( )5.指出下列的通假字,并解释。(1)便要还家 通 ,解释: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通 ,解释: 6. 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1)鲜美: (2)异:(3)豁然开朗: (4)并: (5)平旷:(6)属: (7)悉: (8)怡然: (9)相闻(10)阡陌 (11)俨然 (12)交通 (13

6、)仿佛7. 指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 (1)渔人甚异之 (2)欲穷其林8.把下列省略的词补出来。(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9.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8)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 志之。10.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根据下面的提示填空,理清文章结构。本文以

7、 为线索,依次写了发现桃花源(景色优美) (民风淳朴)离开桃花源( ) (不复得路)。合作探究课时二【精研细读】问题一: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 的经过。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 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段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 的情形。问题二:细读课文,仔细思考。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2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有什么作用?3反映渔人发现桃花源经过的语句及关键词语,有什么作用?4入山洞后,看到桃花源怎样的自然景象?自然景象的特点是什么?5出文中描写桃花源里生活景象的

8、句子,并指出生活景象的特点是什么。6花源中的人是怎样热情好客的?7花源的环境和其中的人有什么特点? 8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9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10.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1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问题三:赏读课文,分析讨论。1.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2.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3.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4本文产生了哪几个成语?5.桃花源”是自然美景,更是人世佳境,是对人类大同世界的憧憬,是对理想人生梦幻。请描写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并说说如何实现?9.桃花源记(导学)答案:自主学习 1. 潜 元亮 五柳先生 靖节先生 东晋 文学家 散文家 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hu yn y qin m y jin tio y kung yun y qin yo j b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