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896330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PPT 页数:100 大小:9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第四章-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第四章-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第四章-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第四章-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ppt(10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四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第一节 群体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群体特征 第三节 群体行为特征 第四节 群体冲突与管理 第五节 团队及团队建设 课后思考题及案例分析,北京体育大学教师张健,奋力拼搏50小时22分,顺利横渡123.58公里的渤海海峡,成为“全世界横渡海峡距离最长的男子”。,张健渡海成功靠的是什么?,1、超人的体能和自身的顽强毅力,2、团结协作的集体,张健的身边:,1、4条护航船上101名保障支援人员,2、两条小渔船上6名经验丰富的渔民,3、海军811舰为张健领航定位,5,彼此合作才能成功,组织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群体行为,6,在一个破庙里,住着一个瞎子和一个瘸子,他们经常为了抢占向

2、阳通风的窗户而争吵不休。 有一天,破庙突然着火了,瘸子的腿脚不便走不了、瞎子的眼睛不便也走不了。眼看两人就要活活烧死,在这紧要关头,瞎子终于说话了:“我们还是团结合作吧,我背着你,你给我指方向,咱们一起逃出去吧!”就这样,他们两人都逃过了这次劫难。,故事一:瞎子和瘸子,7,公元前450年,古希腊的一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旅游到了埃及。他来到奥博斯城时参观了这里的鳄鱼神庙。在树林成荫的神庙里,许多大鳄鱼在大理石砌成的水池中打着瞌睡。到了给神圣的动物喂食的时候,佣人们用珍贵的餐具给鳄鱼送来了油炸沙鸡、火腿、馅饼和各种蛋糕。这些讲究的食物,并没有引起希罗多德的兴趣,而一种灰色的小鸟确使他感到惊奇!,故事

3、二:鳄鱼和小鸟,8,希罗多德发现:饱食后的鳄鱼张着大嘴趴在那里,这种灰色的小鸟立即飞到鳄鱼的嘴里,在鳄鱼的牙齿间大胆的跳来跳去。这时鳄鱼只要把嘴一合,十来只小鸟立即会被它吞下去。可是鳄鱼从来不这么干,因为鳄鱼知道,这种灰色的小鸟是他的牙科医生,没有这种小鸟的帮助,鳄鱼的牙齿很快会坏掉。,9,一、群体的概念 二、群体的分类 三、群体的心理学功能 四、群体的形成与发展阶段,第一节 群体的基本问题,10,一、群体的概念,群体 为了实现特定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具有相对稳定关系的集合。,第一节 群体的基本问题,11,由若干个个体组成一群人,能够成为群体,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4、大街上的一群人,各怀心事,各有各的打算,虽然他们凑在一起,却无法实现群体的功能,所以不能叫做群体。,12,群体的关键特征: 群体是由不同个体所组成的,群体中的每个人必须遵守群体的共同规范,具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 群体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关系,并以共同的群体目标为其行为的导向。在工作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个体之间彼此关联、相互影响。 群体成员具有相关的活动意识,在行为和心理上都能够认识到他人的存在。这种心理关系是工作群体的重要前提。 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彼此有思想和感情上的交流。 每个群体成员都能够在群体中找到一定的角色、地位,并在行为上达到与角色的认同。,13,补充资料:,群体是具有相同

5、利益或情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群体是由许多同种生物的个体组成的集合,群体是指同类人或事物组成的集合,14,二、群体的分类,正式群体 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非正式群体 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群体;是出于某种需要自然形成的。,群 体,正 式 群 体,命令型 群 体,任务型 群 体,非正式 群 体,利益型 群 体,情感型 群 体,15,命令型群体 由具有直接汇报关系的主管和下属组成的群体。,任务型群体 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而在一起工作的群体,成员不一定具有组织结构上的汇报关系。,利益型群体 为了某个共同关心的特定目标而在一起工作的群体。,

6、友谊型群体 基于成员共同特点而形成的群体。,正 式 群 体,非 正 式 群 体,16,三、群体的心理学功能,(一)群体对个人的影响 1.群体是个体获得心理满足的场所。,安全需要 地位需要 尊重和认同需要 情感需要 权力需要 实现目标的需要,17,2.群体对个体行为有增效或减效作用(1+12或1+12),3.群体对个体的不同行为有强化和消退的作用,18,(二)群体对组织的影响,群体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一致时,群体的组织状态越好,群体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就越有利。 相反,群体的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群体对组织的作用则相反。,群体对组织的作用,一般从群体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是否一致来考虑。,19,四、群体形

7、成与发展阶段,1961年,社会心理学家谢立夫进行了一项经典研究,完整地揭示了人们从个体形成群体的全过程。 这一研究请互不相识的12岁男孩参加夏令营。他们来自不同学校和街区,社会阶层上都属于中产阶级白人家庭。 研究分几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一个星期,参加实验的被试被分为两个独立人群,相互不知道对方的存在。研究分别安排两个人群进行一系列活动,如一起做饭、修游泳池、玩垒球、一起做绳梯。结果,这一阶段的一起活动和交往,使两个人群分别从原来的聚合状态转变成了群体。每个小组都发展起了自己不成文的规则、非正式的领导者,以及其他一些一个组织化群体所具有的特点。甚至两个小组分别自发地为自己的群体起了名字。一个叫“

8、响尾蛇“,一个叫“雄鹰“。至实验第一阶段结束,群体每个成员的角色已发生明显分化,并且稳定下来。,(一)群体的形成与发展,20,四、群体形成与发展阶段,实验第二阶段安排两个群体相遇,彼此之间开展一系列诸如橄榄球、垒球及其他项目的比赛。竞争的结果,两个小组出现了明显的“我们情感“,“我们“和“他们“的意识发生了明显分化。群体成员分别将自己的群体看作是内群体,认为自己所属的群体更优越,而将对手看成为外群体,似乎对方的特点都不合自己的愿望。竞争引起了对于对手群体的敌意。第二阶段结束时请被试在两个群体中择友,结果两个群体的成员选择本组成员作为朋友的比例,分别达到92.5和93.6。,(一)群体的形成与发

9、展,21,四、群体形成与发展阶段,实验第三阶段是探索如何减轻或消除群间的冲突。实验安排两个小组被试一起进行一系列共同活动,如玩撒豆游戏,即先把豆子撒下,然后捡起来猜捡到的豆子数目;一起用餐、一起看电影短片。然而,这样的操作并未有效减轻双方的敌意。有一次两群体还在吃饭时发生了直接冲突。,(一)群体的形成与发展,22,四、群体形成与发展阶段,研究的进一步安排是提供两个群体必须一起协同活动的机会。如一起修野营基地的贮水池,否则大家都会缺水;一起协力将卡车拖出泥潭等一系列共同活动。结果,两个群体的敌对情绪明显减缓。野营生活结束时再次进行择友测验,结果两个群体的成员选择对方成员作为朋友的比例达到了三分之

10、一左右。与第二阶段的结果形成了显明对照。 显然,交往、共同活动和目标一致,是群体形成的基本条件。谢立夫等人巧妙的实验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一)群体的形成与发展,23,四、群体形成与发展阶段,形成前 阶段1:形成阶段 阶段2:震荡阶段,阶段3:规范阶段 阶段4:执行任务阶段 阶段5:中止阶段,1.五阶段模型,(二)群体发展的研究模型,24,2.间断平衡模型,工作绩效,A,(A+B)/2,B,低,高,25,一、群体角色 二、群体成员关系 三、群体规范 四、地位 五、凝聚力 六、群体规模,第二节 群体的特征,26,一、群体的角色,社会角色(social role):是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11、,及社会规定了的该位置应具有的一套行为模式。,第二节 群体的特征,27,(一)角色种类,群体角色种类:自我中心角色、任务角色、维护角色,维 护 角 色,任务角色,(二)群体角色构成的群体类型模型,29,二、群体成员人际关系,群体成员关系分析工具 社会测量法:也称社交测量或社会测量,是由社会学家与心理学家莫雷诺于1934年最先创造的。它是从群体的角度,定量地揭示整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该群体内人际关系状况的一种方法。(莫雷诺的心理地图学),第二节 群体的特征,30,三、群体规范,(一)群体规范含义及特征 群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衡量每个成员行为的标准,对群体成员的行为进行预测

12、并影响群体成员的行为方式。 规范的一般特征:由群体成员建立逐渐形成或改变规范具有一定的适用灵活性。,第二节 群体的特征,31,(二)群体规范的影响因素与作用,群体规范形成的影响因素: 个体的特征 群体成员的构成 群体的任务 地理环境 组织规范 群体的绩效,规范的作用: 维持、巩固和发展的功能 评价准则的功能 约束和矫正功能,32,(三)群体规范建立的方式,主管或同事的明确声明 群体历史上的特殊事件 最初的做法 以前延续下来的行为,33,四、地位,第二节 群体的特征,地位:对群体或群体成员的位置或层次的一种社会化的界定。,正式地位与非正式地位 不同群体确定地位的标准不同 不同的标准会影响群体的绩

13、效 展现地位的符号,34,五、群体凝聚力,第二节 群体的特征,凝聚力: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高凝聚力群体的的主要特征: 良好的人际沟通 个体积极参加群体各种活动 成员自觉维护群体利益和荣誉 群体成员有较强的归属感、尊严感和自豪感,35,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加入群体的难度 群体规模 奖酬体制 外部威胁 群体的绩效 与外界的关系 群体的构成 领导的作风,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使群体成员产生群体意识,行动一致实现群体目标。 促进群体成员间的沟通,成员在群体中获得满足感。 当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时,有助于提高群体生产率。,积极 消极,诱导,高 低,凝聚

14、力与诱导关系图解,I组,II组,III组,IV组,生产率,时间,沙赫特实验凝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结论:高凝聚力条件比低凝聚力条件更易受诱导因素的影响,沙赫特的群体凝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试验,37,六、群体规模,群体规模,绩效,其它结论: 成员为奇数的群体比成员为偶数的群体更受欢迎。 小规模的群体凝聚力更强,群体成员有更多机会沟通和参与,群体成员更容易得到关注,满意感更强。 群体规模的下限应保证完成工作任务,上限以工作效率为最佳。,第二节 群体的特征,38,一、社会促进(抑制)作用 二、社会惰化作用 三、群体从众行为 四、群体决策行为,第三节 群体行为特征,39,第二节 群体行为特征,一、社会促进

15、(抑制)作用 社会促进:有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效率更高。 社会抑制:有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效率降低。,40,社会助长(抑制)的机制 内驱力理论:内驱力是机体内部的一种紧张状态,这种紧张会唤起个体比较高的兴奋状态,激发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 如果个体的内驱过强,则会出现社会(助长)抑制现象。 工作简单或熟练时,群体对个体往往起社会助长作用,而任务复杂或不熟练时,群体对个体往往起社会抑制作用。 对管理工作的意义:根据任务的复杂程度和人们的熟练程度安排集体或个体活动。,41,二、社会惰化作用 社会惰化:随着群体规模的加大,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倾向。,“三个臭皮

16、匠顶个诸葛亮”,即整体效果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但在组织,往往能发现小组成员你推我让,抱怨所分配的任务太多或不喜欢,习惯把困难推给其他成员,最终不能完成任务,造成整体小于部分效果的社会惰化效应。,42,社会惰化的原因,造成惰化的原因之一是“不公平感”。人们常常习惯把自己付出的努力和所得的奖励与别人(或过去的自己)付出的努力和所得的奖励进行比较,如果比较的结果证明是公平的、合理的,那么就会心情舒畅地继续努力工作,如果比较的结果得出相反的结果,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影响其积极性的发挥(公平理论,亚当斯,1965年)。 原因之二是“责任分散”。所谓责任分散是指在与他人共同工作时,个人责任感下降,将工作推给别人去做的倾向。产生责任分散的原因是指向群体的责任压力在群体中分散开来,落到每一个人身上的责任就很少了。因此,个人没有什么责任压力,而且互相依赖,所以产生推诿。我们看到,人越多,责任分散得越厉害,个人的责任感越低,而减少人数,会增强责任感。,43,避免社会惰化的策略 进行工作设计,使个体的贡献可识别化 使工作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