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阶段质量检测(一)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760603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阶段质量检测(一)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阶段质量检测(一)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阶段质量检测(一)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阶段质量检测(一)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阶段质量检测(一)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阶段质量检测(一)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阶段质量检测(一)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阶段质量检测(一)高考仿真检测(一)本试题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传统的“比德”的自然审美观产生于儒家,受其伦理学的影响。较早见于孔子的学说,著名的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比德”说的意思是自然物象之所以美,在于它作为审美客体可以与审美主体“比德”,从中可以感受或体味到某种人格美。“比”指象征或比拟,“德”指伦理道德或精神品德。“比德”说是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们的某种道德情操,使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人

2、格化,人的道德品性客观化,其实质是认为自然美美在它所比附的道德伦理品格。这种以自然“比德”的做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在屈原的作品中,“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等可以看作是对孔子“比德”观的继承。“比德”观在元、明、清的文人画作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梅、兰、竹、菊等成为绘画的主要题材,寄托着画家的人生理想,成为崇高品德的象征。魏晋南北朝,“比德”的审美观继续发展,又出现了“畅神”的审美观。这种审美观认为自然物的美在于能怡神悦性,比之“比德”,“畅神”观更具美学色彩,这种审美观的出现,扩大了对自然的审美范围。山水诗、山水画盛行,与此种审美观大有关系。宋朝画家郭熙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

3、,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这就把人对自然的喜爱归于情感的欲求了。不是为了“比德”,而是为了获得情感愉悦,人徜徉于大自然,陶醉于大自然。中国大部分的山水诗、山水画都是表现这种“畅神”的审美观。对自然美的欣赏,中西方有共同之处,即兼顾自然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但也有不同之处,中国较多地注重自然物与人的联系,特别是精神方面的联系,西方则较多地注重自然物本身的性质。西方哲学偏重于从认识论的角度观察大自然,主要靠理智、靠思维,情感因素遭到压抑。认识论的态度也与实践功利的态度有直接的联系。西方对自然美的认识一般偏重于自然物本身的性质,不是更多地从审美主体而

4、是更多地从审美客体寻找自然美之所在。自然在中西方艺术中的地位大不相同,因之,中西方是两种不同艺术体系,亚里士多德提出:“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分别就在于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成为统一体。”美国艺术家托马斯说,美有三要素:完整、和谐、鲜明。他们认为自然物的美在其形式诸因素的和谐统一。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自然物的美美在与人的生活关系上。这看似与中国的自然美学观相同,但仔细比较可以发现中国传统的自然美学观注重的是自然与人的精神关系,车尔尼雪夫斯基侧重于自然物的物质功利性。(摘编自陈望衡中西自然美学观比较研究,有删改)1下列关于“比德”的自然审美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比

5、德”的自然审美观产生于儒家,他们把自然物的一些属性与人的品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让自然物寄托丰富情感。B“比德”的自然审美观受儒家伦理学的影响,注重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比德”,使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人格化,表现人格美。C“比德”的自然审美观认为自然物的美并不取决于它自身的价值,而取决于它所比附的道德情操品格,使人的道德品性客观化。D屈原用善鸟香草喻指忠贞的品行,元、明、清的画家用梅、兰、竹、菊喻指崇高的品德,都是“比德”的自然审美观的具体体现。解析:选AA项,“让自然物寄托丰富情感”表述有误。2下列理解,不符合文中意思的一项是()A“畅神”的审美观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它强调自然物与人的情感的关系,宋

6、朝画家郭熙就把人对自然的喜好归结于人的情感欲求。B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审美方面对自然美的认识都有一致之处,即都关注了自然物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这一特点。C和西方相比,中国传统的自然美学观更关注社会属性,它认为自然美较多地表现在自然物与人,特别是与人精神方面的联系上。D对自然美的看法,车尔尼雪夫斯基与中国的自然美学观最为相同,他也认为,自然物的美美在自然物的物质功利性和与人的生活关系上。解析:选DD项,“车尔尼雪夫斯基与中国的自然美学观最为相同”理解有误,原文说“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自然物的美美在与人的生活关系上”“侧重于自然物的物质功利性”,而中国“注重的是自然与人的精神关系”。3根据文

7、中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希望徜徉在大自然中,陶醉在大自然中,怡神悦性;山水诗、山水画的创作可以满足人们这种情感需求,“比德”说、“畅神”说应运而生。B西方人对自然美的认识较大程度上源于西方的哲学,他们从认识论的角度观察大自然,多是理智的、思考型的,有功利性因素。C托马斯认为美的三要素是完整、和谐、鲜明,他的看法印证了西方不是更多地从审美主体而是更多地从审美客体去寻找自然美。D中西方对自然美的认识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反映在各自的艺术作品中,形成不同的艺术体系,自然在中西方艺术中的地位大不相同。解析:选AA项,“比德说”“应运而生”分析有误。(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

8、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鱼的故事张炜父亲也被叫到海上拉鱼了。我沿着父亲的足迹,去海上看那些拉大网的人。海上没有浪,几个人把小船摇进去。随着小船往海里驶,船上的人就抛下一张大网,水面上留下一串白色网漂。小船兜一个圈子靠岸,剩下的事儿就是拽住大网往上拖,费劲地拖。这就是“拉大网”。网一动,渔老大就呼喊起来,嗓门吓死人。所有的拉网人随号子嗨呀嗨呀叫,一边后退一边用力。大网慢慢上来了,岸边的人全都狂呼起来。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活蹦乱跳的鱼一齐离水。各种鱼都有,最大的有三尺多长,头颅简直像一头小猪。有一条鱼的眼睛睁得老大,转动着,一会儿盯盯这个,一会儿盯盯那个。我相信它懂事。岸边早排好了长队

9、,都是赶来买鱼的人。他们有的推车,有的担筐。鱼不值钱,买鱼的扔下一块钱就可以随便背鱼。父亲真辛苦,每天要拉好多网。早晨还要拉“黎明网”,这网最重要。这时也是海上老大最精神的时候。拴网绳了,喊号子了,领头喊的人两手伸得像大猩猩一样长,一举一举大喊。海上老大就高兴这样。父亲也跟上喊,额头冒着汗珠。父亲学会了做一种毒鱼。这种鱼肉最鲜,可偏偏有毒,毒死的人数不完。母亲一见它就吓得叫起来,说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冒这个险。父亲把衣袖挽起,用一把小刀剖开鱼肚,然后分离出什么,把鱼头扔掉。用清水反复冲洗,又将鱼脊背上那两根白线抽掉,说:“没事了。”母亲喘着把鱼做好。一种奇特的鲜味飘出,真好吃。这才叫好吃。父亲从

10、酒葫芦里倒出一点酒,让我和母亲都尝了一小口。这天晚上很愉快,父亲还唱起了一首拉网的歌,母亲为他缝补衣衫。我胆子大了,伏到父亲背上,脊背热得像炕。父亲常把海上的欢乐带回,又差点全部抵销。这次父亲又捎回几条毒鱼,扔在地上就睡去了。母亲仿照父亲上次那样把鱼剖开,从头全做一遍。还是鲜气逼人,又美吃一顿。一个多钟头过去,我有点晕,真的晕了。接着我看见父亲全身抖动,手指像按在一根琴弦上,又颤又挪,嘴里吐出了白沫。母亲比我们好一点,脸也黄了。母亲摇晃过来,我们扶在一起。母亲说:“到外面采一点木槿叶,采一点解毒草。”我往外连爬带跑。草地上全是一样的草稞,根本分辨不出有什么不同。这些草稞像是向我伸来,抚摸我。我

11、低下头,它们就像火焰一样烧我的脸。母亲已经采到了一株解毒草,她先嚼碎一些,吐在我嘴里。原野在眼前变成一片紫色,又变幻出更奇怪的颜色。整个原野都有一层紫幔,下面像有一万条蛇在拱动。它不停地抖、舞,升上来,眼看就要把我覆盖了。我不能挣脱。我想起了妈妈,睁大眼找,四周一个人也没有。我喊,不知喊了多久,才听到一阵脚步声。我躺在小茅屋里,旁边是父亲。母亲坐在那儿,旁边的碗里是捣成稀汁的解毒草。她说:“孩子,你说胡话”吃毒鱼后一个多月的晚上,外面起了大风。风很大,搅弄得整个荒滩不得安宁,各种大声使我害怕。我睡着了,接着就梦见一条小鱼,好俊的小鱼。它打扮得像一个小姑娘一样走进了茅屋。母亲把她抱到怀里,给她梳

12、理透明的头发。真漂亮,除了有两个鱼鳍,到处和人一样。我扯着她的手在院里玩,一起逮蝉。后来我才知道,母亲想让她做我的媳妇。我不好意思。不过,幸福啊。她说她要走了,但是还会常来小屋。走前她告诉我:她的爷爷、奶奶、哥哥、弟弟,所有的亲戚都给海上老大逮来了,他们死得惨。她让我求求岸上人,求求他们住手吧。如果他们做得到,她就可以嫁到岸上来。我哀求母亲去找海上老大,母亲答应了。小鱼姑娘又来了。她哭着,告诉我,他们还在捕鱼,海里那么多姐妹再也看不到了。她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所以刚才路过鱼铺的时候,给好多睡觉的拉网人腿上胳膊上都扎了红头绳:“我把他们扎住了,他们就不能下海了。”梦做到这儿就醒了。我觉得像失掉了一

13、个真正的朋友,竟然哭了。母亲赶紧把我抱到怀里,问怎么了?我就告诉了她这个梦。天亮后父亲要到海上去,母亲让他小心一点。她把我的梦告诉了他,说:“孩子梦见好多拉网人都给扎上了红头绳。”父亲瞥了母亲一眼,走了。后来我才知道:那天父亲把我的梦告诉了海上老大,老大只是一笑。那天傍晚风息涛平,老大就让小船出海。想不到一场风暴突来,出海的五个人就在人们的眼皮底下跌进了狂浪。他们无一生还。父亲跑回来嘴唇都紫了,双手抖着跟母亲讲了风暴。母亲一句话也没说,只直眼盯着我。这就是鱼的故事。我再也忘不掉,一直没忘。尽管许多人说那只是一次巧合(选编自上海文学2003年11期,有删改)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

14、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一个小孩子的视角,叙述了捕鱼人因拒听鱼姑娘的劝告,捕鱼过多而遭到大自然的惩罚,最终都坠海而死的故事,警醒人们要敬畏自然。B小说的语言富有特色,抒情色彩较浓。在作者的笔下,捕鱼生活虽然艰辛却充满了乐趣,而鱼也带有灵性,甚至还化为人来向人类报信。C作者在文中强调拉网拉上来的鱼很多,其用意在于告诉读者:人类捕捞已经过度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已经到了没有节制的地步。D在“我”的梦里,鱼姑娘说给拉网人扎上了红头绳,让他们不能下海。母亲因此提醒父亲,但父亲却不以为然,结果发生了意外,情节出人意料。解析:选BA项,原文中鱼姑娘只是向“我”托梦,并没有劝告捕鱼人;另

15、外坠海而死的只是当天出海的五个捕鱼人,并非全部。因此“捕鱼人因拒听鱼姑娘的劝告”及“都坠海而死”的表述,均与原文内容不符。C项,原文中强调捕鱼很多,主要是展示了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之丰及人们劳动丰收的快乐,而非暗示读者“人类捕捞已经过度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已经到了没有节制的地步”,这样理解不够全面。D项,原文中父亲并没有“不以为然”,而是把“我”的梦告诉了海上老大,父亲也没有发生意外。因此“父亲却不以为然,结果发生了意外”的分析是不恰当的。5小说中“我”的父亲作为打鱼人的代表,具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答:_答案:勤劳纯朴。靠捕鱼为生,每天很早起来拉“黎明网”,一天都要拉好多次的网,每一次都得“费劲地拖”。(1分)坚忍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