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第06周)每周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735409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第06周)每周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第06周)每周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第06周)每周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第06周)每周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第06周)每周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第06周)每周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第06周)每周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每周一测一、选择题12017年春节,一种叫“中国红”的剪纸灯笼挂满了大街小巷。这些灯笼透出浓浓的“年味”,看上去很喜庆,很多市民买回家,挂在窗前,图个喜庆。材料表明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劳动人民既是文化的传承者,又是文化的享用者对传统文化要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ABCD2一些社会学专家认为,目前年轻一代对传统民族节日缺乏感性认识和深层了解,造成了对民族节日的淡漠。传统民族节日要深入人心,需要各界重视,加大宣传力度,让年轻人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之所以要重视民族节日,是因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和

2、认同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始终能推动社会进步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ABCD3静止的时候,凝固着威严和庄重;走动的时候,流露出飘逸和洒脱。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交领右衽、系带宽袖,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从黄帝到明末清初,一直保持着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制,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诗书礼乐”。透过汉服文化可以感悟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一个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ABCD4“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思想之一,它具有多元价值,可以“经国家”,也可以“序人民”;可以“正性情”,也可以“明是非”。

3、总之,“礼”可以“节万事”。由此可见A在传统文化中,“礼”根植于人的内心,是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标准B“礼”源于自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规范C“礼”包含有丰富的内涵,具有传统继承性和鲜明民族性D“礼”具有多元价值,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础5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它都是激励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强大精神动力。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都是财富,我们应全部吸收如果传统文化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就会发挥积极作用传统文化产生

4、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ABCD6从2016年9月起,全国400多万中小学生将开始使用语文出版社新修订的一年级和七年级语文教材。新修订的教材重视古诗文学习,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超过30%。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将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增加古诗词,要求学生诵读,体验其中的音韵美。此举能够引导学生积淀国学底蕴,提升人文素养 弘扬民族精神,抵制外来文化固守传统文化,丰富国学内涵 感受古文魅力,树立文化自信ABCD7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一是国粹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一是西化派,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之于文化传统,主张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此,

5、下列理解正确的是认为传统文化是财富更能增强民族认同感与国粹派相比西化派更适合时代发展要求要辩证认识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传统文化须与时俱进才能成为社会财富ABCD8在反腐败工作中,习近平大量引述中国传统“廉”文化的名言警句:“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公生明,廉生威”充分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反腐廉政思想,使之成为新时代的反腐利器。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继承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思想仍影响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传统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ABCD二、非选择题9“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

6、传统美德、凝聚民族的重要因素。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以下是其中的两个。其一: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其二:埋儿奉母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该怎样对待我国的

7、传统文化。【参考答案】1A 【解析】本题宜用排除法。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说法错误;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传统文化的精华要继承和发扬,对糟粕要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说法错误。故选A。2B 【解析】本题宜用排除法。重视民族节日实质就是重视传统文化,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只有优秀的文化、符合社会发展的文化才能起推动作用,错误;与题目不构成因果关系,排除;故选B。5B 【解析】这种爱国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也表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发挥着积极作用,故符合题意。说法错误,对传统文化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不符合题意。6C 【解析

8、】将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增加古诗词,要求学生诵读,体验其中的音韵美,这种做法能够引导学生积淀国学底蕴,提升人文素养,感受古文魅力,树立文化自信,符合题意。中“抵制外来文化”说法错误,排除。中“固守传统文化”说法错误,排除。故选C。7C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国粹派和西化派在对待传统问题的态度上都是错误的,排除。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辩证看待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传统文化也只有顺应生活变化,才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符合题意。8B 【解析】材料强调传统廉政思想对今天的人们还有深刻影响,且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体现了。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不符合题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

9、社会发展,表述不科学。9【答案】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既有促进社会、个人发展的积极因素,也有阻碍社会、个人发展的消极因素,不可全盘肯定,也不可全盘否定,要一分为二地辨证认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摒弃。我们要反对完全否定传统论、全盘接收传统论的错误倾向,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解析】本题以“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待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可以从传统文化的作用、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等方面分析回答。 。 在校园的时候曾经梦想去桂林,到那山水甲天下的阳朔仙境,漓江的水呀常在我心里流,去那美丽的地方是我一生的期望,有位老爷爷他退休有钱有时间,他给我描绘了那幅美妙画卷,刘三姐的歌声和动人的传说,亲临其境是老爷爷一生的心愿,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