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734812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让乡贤文化更好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今天,我们提倡传承、弘扬乡贤文化,正是要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丰富当下农村社会治理工作中的资源。浙江省绍兴上虞大力发掘和弘扬本地乡贤文化资源,将“乡贤文化”这种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榜样文化,在新时期赋予了新的意义,并发挥其独特作用。不仅对乡村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构,同时也稳固了乡村社会,成功地将乡贤文化融入乡村基础管理中,在现代公共治理和传统人文精神中找到了双重支点。

2、【思维导图】【创新演练】浙江省绍兴上虞大力发掘和弘扬本地乡贤文化资源有何积极意义?答案:(1)乡贤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发掘和弘扬本地乡贤文化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凝聚力,稳固乡村社会。(2)乡贤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顺应了社会生活的变迁,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3)大力发掘和弘扬乡贤文化有助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发展。基础巩固1放鞭炮是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近年来,很多地方相继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其中有环保、安全等因素,但很多人觉得不放鞭炮,便没有了年味,传统在被淡化。让春节在新时期下,用新的方式与传统韵味相结合,这样过年才会变得有意义。春节放鞭炮是()A对

3、传统习俗的继承B一种封建迷信活动C对传统思想的继承D需要全盘否定的过节方式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过节燃放烟花爆竹属于传统文化中的传统习俗,故A项正确,B项与题意不符,C、D两项理解错误。答案:A2周易系辞下中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近年来,“忧患意识”一词频繁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及领导人的讲话中。这表明,中国传统思想()A即将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国的发展道路C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应当毫无保留地继承D是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当成为全世界的主流思想解析:“忧患意识一词频繁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

4、及领导人的讲话中”说明中国传统思想对我们的影响,B项入选;A项说法错误,中国传统思想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C项错误,对传统思想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D项说法夸大了中国传统思想的作用。答案:B3中央电视台发起的“家风”话题采访引发了社会的热议,忠孝仁义、正直善良、谦虚谨慎、勤劳节俭等传统价值观念仍被许多家庭坚守,这是因为()A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B中华传统美德在今天依然具有积极意义C传统价值观念对人的发展有积极作用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固定不变的解析:正确的、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故排除C。忠孝仁义、正直善良等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5、,今天仍被许多家庭坚守,说明了B。A与题干不能构成因果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故排除D。答案:B4近年来,国学受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然而,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让许多人望而却步。适应市场的巨大需求,一些用通俗语言诠释经典的书籍、音视频动画等以使其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富有时代气息备受大众欢迎。这说明()A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B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C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D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解析:用通俗语言诠释经典的书籍以使其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富有时代气息,说明传统文化在保留基本特征的同时,具体内容又因时而变,故选D项。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

6、答案:D能力提升5“诚朝圣地人文祖,心祭神州儿女情。”2017年3月30日上午9时50分,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隆重举行。万余名海内外中华儿女的代表,满怀虔诚与崇敬之情,穿过轩辕桥,登上龙尾道,齐聚于轩辕殿祭祀广场,共同祭拜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来源海内外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传统文化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ABCD解析:“公祭轩辕黄帝”表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华儿女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符合题意。答案:B6针对有人主张小学生重读四书五经,我国国学大师文怀沙认为,在中小学课本中选录优秀的四书五经文章

7、是好事,但没有选择地让孩子学四书五经是开历史倒车,其中所隐含的奴性文化,只能使人的思想僵化麻木。这告诉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传统文化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腐朽的东西要加以改造或剔除要防止传统文化影响人们的行为AB CD解析:四书五经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其要批判地继承,故选C项。答案:C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山东省潍坊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积极发掘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华,使红木嵌银瓷器、刺绣、高密三绝、临朐红丝砚等实现了规模生产,成为民间工艺的上乘佳品。同时,打造潍坊风筝与

8、杨家埠木板年画成为两张靓丽的城市文化名片。传统文化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衍生了大舜文化、佛教文化等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材料二一股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正在中国涌流。从百家讲坛吸引数亿观众到于丹论语心得狂销300多万册,从古装影视剧热播到历史题材图书畅销,从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开设“国学班”,从各地恢复祭孔到海外孔子学院遍地开花,从私塾重现到儿童读经这一切都表明,曾经渐行渐远的传统文化正在回归。(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潍坊市对待传统文化的举措给我们哪些启示。(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探究我国传统文化如此之“热”的原因。解析

9、:(1)首先要明确对待传统文化的举措,主要在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其次,要明确传统文化属于文化的一部分,所以还应结合促进文化发展的具体措施进行分析。(2)要注意从文化及传统文化的作用,以及促进文化交流传播的手段等角度加以说明。答案:(1)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要坚持正确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潍坊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积极发掘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华,很好地继承了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既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又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要重视文化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10、。潍坊市积极发掘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华,使红木嵌银瓷器、刺绣、高密三绝、临朐红丝砚等实现了规模生产,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2)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我国传统文化“热”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特征的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某些思想契合了现阶段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人们希望从传统文化中寻求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专家学者走出书斋,借助电视等大众传媒对传统文化作通俗的解读,对传统文化热潮起到了推动作用。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培育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构建社会共同价值体系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促使各级政府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校园的时候曾经梦想去桂林,到那山水甲天下的阳朔仙境,漓江的水呀常在我心里流,去那美丽的地方是我一生的期望,有位老爷爷他退休有钱有时间,他给我描绘了那幅美妙画卷,刘三姐的歌声和动人的传说,亲临其境是老爷爷一生的心愿,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