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1.特殊教育概述.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734813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3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ch1.特殊教育概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ch1.特殊教育概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ch1.特殊教育概述.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ch1.特殊教育概述.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ch1.特殊教育概述.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h1.特殊教育概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h1.特殊教育概述.ppt(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特殊教育学基础,主讲:张振宇(Deputy professor) E-mail:zhangzhenyumathe 工作单位: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CH1.特殊教育概述,一、对“教育”的社会学解读 社会学(sociology)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教育的“本质规定性”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从社会和个体相结合的角度来为“教育”做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一种实践活动。,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通过社会互动,学习和掌

2、握社会生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规范和经验,适应社会生活并为社会所接受,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个性化( individualization )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在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中同时形成独特的个人心理与行为模式的过程。,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和对社会的适应过程,更具体地说是指人作为“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文明人(精英成为文化人)的全部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社会化的主要内容:(一)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增强生存能力;(二)培养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三)学习社会规范,确定社会角色; (四)培养自我

3、观念,完善人格结构。,社会化的途径(主体或机构)(一)家庭。家庭是社会化的最初场所。(二)学校。学校是系统社会化的场所;(三)同辈群体。同辈群体,在社会学中往往指的是在年龄、背景、地位、志趣、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四)大众传媒。 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社会是终生社会化的场所。 个性化是一个能动的过程;个性化与社会化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社会化与个性化都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同样重要。,二、对“教育要素”的生态学解读,生态学(ecology )是研究生物之间以及有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从生态学的视角来关注和理解教育,是近年来教育研究发展的一个重

4、要取向和趋势。以生态学的观念来研究教育,可以把教育视为一个生态系统。教育生态系统是由教育者、学习者、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等因素组成的一种组合系统。它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通过系统内各要素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使学习者的情智和人格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教育生态系统最基本的功能。,三、对“特殊教育”相关概念的认识,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从残疾和特殊性的归因上来说,教育生态学的观点强调不能单从儿童本身的身心特征去认识特殊儿童的发展与学习,还应该从儿童的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去看待,注意儿童的学习与社会环境的交互影响。

5、这点对于认识和教育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很有启发意义。,1、“特殊”的含义 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在于其自身显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具有显著性,即在统计学的意义上,有疏离于一般的常模之外,处于正态分布的两个“极端”,体现了一种“异常”的特性,或者“非典型”特征。 2、“个体差异”的含义 个体差异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身心特征,即“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人的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着,主要表现为群体差异、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在差异三个方面。,正态分布图,统计原理认为,人的行为特征、智力状况大致上都是呈正态分布的。如:韦氏智力分布表所示,占人口总数正、负两个标准差,即95%的人,其智商在70-

6、130之间,所以,将负两个标准差以下,即智商低于70的人称为智力落后者;将两个标准差以上,即智商高于130的人称为智力超常者。,3、 “特殊需要”的含义,心理学认为,需要是指人对事物的一种欠缺状态及其心理体验。从人的生存发展意义上来说,需要是人对其生命的存在、延续和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条件的依赖性。特殊需要是人基于个体差异的独特性而对其生命存在、延续和发展的特殊条件的依赖性。考察特殊需要必须以人的个体条件为依据,从身心差异开始,进而延伸到社会文化的差异。 身心差异主要是指人的身心构成及其发展水平方面的差异;社会文化差异主要是指个体之间的政治、经济、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等方面引发的差异。这些差异可以通

7、过所谓的“正常”与“异常”、“典型”与“非典型”、“残疾”与“健全”、“弱势”与“优势”的比较加深认识。,4、“特殊教育需要”的含义,特殊教育需要是学生基于个体差异的显著性,在身心发展上对特殊的教育条件的依赖性。这里的“条件依赖性”意味着,缺少某种条件,个体就无法顺利学习,也无法顺利发展。如盲童之于盲文,聋童之于手语。 个体差异是否引发特殊教育需要取决于两个条件:第一,个体差异是否具有教育意义;第二,个体差异是否达到一定的程度。,四、解读特殊教育的概念,特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形式和设备,对有特殊需

8、要的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的和特殊的培养目标的教育。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32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方俊明先生认为:“ 特殊教育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与特殊儿童身心特征和教育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受教育者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教育。”,特殊教育是由实施学前和义务教育的普通和特殊教育机构提供的,以满足特殊儿童的独特教育需要而设计的教育教学和相关服务。汤盛钦:特殊教育概论:普通班级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盛永进认为:特殊教育是基于学习者个体差异的显著性,通过尽力满足其特殊的教育需要,促进其身心充分发展的教育。,特殊教育 (Spe

9、cial education),是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要, 采用一般或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受教育者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增强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教育。特殊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五、梳理特殊教育的对象,特教对象的演变:1、从“残疾儿童”到传统广义的“特殊儿童” ;2、从“特殊儿童”到“特殊教育需要儿童”。 广义的特教概念认为,特殊教育的对象包括三类儿童:第一类是残疾儿童,其中包括盲、聋等感官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等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残疾;第二类是问题儿童,包括学习问题、行为问题、情绪问题等不同类型

10、的问题; 第三类是超常儿童,包括有超常智力、能力和资赋优异的天才儿童 。 狭义的特教概念,只把残疾儿童,甚至于将残疾儿童中的一部分如盲童、聋童、弱智儿童等列入特殊教育的范围。,六、特殊教育对象的鉴定,特殊教育对象鉴定,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通过检查、测评或其他方式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诊断出来的过程。 特殊教育对象鉴定原则:公正性、科学性、全面性。 特殊教育对象鉴定的过程:1、筛查主要是通过观察、走访等来测查学生的学习、行为等表现进行特殊教育需要初步普查的活动。2、干预就是针对处于障碍危险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及时给予适当的帮助,使之克服学习困难的活动。3、评估是通过正式、全面的检查、测评或

11、其他方式把特殊需要学生鉴别出来,确定其特殊需要的活动。 评鉴内容包括:家族情况;身心状况;特殊需要支持。,早期干预,早期干预,就是对学前有发展缺陷或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教育、保健、医疗、营养、心理咨询、社会服务及家长育儿指导等综合服务。 早期干预的分类:家庭干预、学校干预、社会干预。 干预的具体工作: 1.预防: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 2.鉴别与筛查 3.治疗和康复 4.教育与训练,七、研讨特殊教育的学科建设,特殊教育学 (Special pedagogy) 则是研究特殊教育现象、解决特殊教育问题和揭示特殊教育规律的科学。综合性、应用性是特殊教育学的基本特征。 特殊教育的学

12、科基础: (一) 普通教育学: (二) 心理学:障碍心理、心理辅导、教育心理。 (三) 医学:诊断、鉴别、治疗、训练、康复。 (四) 社会学:干预、扶养、入学、救济、就业。,特殊教育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1.学科定位上还不够准确,没有深入地概括特殊教育的本质特征; 2.学科理论分化程度低,没有突出反映特殊教育各要素的关系; 3.学科理论框架模仿多,没有跳出美国式的论述模式; 4.学科的前沿成果吸收少,没有全面反映特殊教育现实问题。,八、学习特殊教育学的意义,(一)有助于全面系统地认识特殊教育活动,树立先进的特殊教育理念; (二)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特殊教育职业观,培植坚定的特殊教育信念; (三)有助

13、于运用理论指导特殊教育实践,提高特殊教育实际工作能力; (四)有助于增强特殊教育者的反思研究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的自我发展。,九、发展特殊教育的意义,(一)发展特殊教育,能更好地体现教育平等的权利; (二)发展特殊教育,能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三)发展特殊教育,能使残疾儿童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四)发展特殊教育,能更好地对儿童实行因材施教; (五)发展特殊教育,有利于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1)政治上体现法律赋予公民的平等权利(教育平等)。 (2)经济上变消费者为生产者(使残疾儿童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3)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赵本山小品)。 (4)使普及教育的工作更加完善,能

14、更好地对儿童实行因材施教,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 (5)有助于世界特殊教育的发展。,补充材料一:台湾特殊教育情况,廣義來說,只要學生的學習有特別的需要,而針對這個需要提供給孩子的教育就可以稱為特殊教育。就狹義來說,特殊教育還是有法定的對象存在的。在一九九七年台湾新通過修訂的特殊教育法第三條就明白的指出特殊教育的對象有身心障礙學生及資賦優異學生二大類,而全部涵括有下列幾類: 智能障礙 /視覺障礙 /聽覺障礙 /語言障礙/ 身體病弱 /肢體障礙 /嚴重情緒障礙 /學習障礙 多重障礙 /自閉症 /發展遲緩/ 一般智能資優 /學術性向資優 /藝術才能資優 /創造能力資優 /領導能力資優 。,台湾特殊教育

15、的安置模式,隨著特殊教育理念與哲思的發展,目前在台灣特殊教育的安置模式亦漸朝多元化、彈性化發展。常見的教育安置模式有: 普通班:學生安置於一般班級中,輔以諮詢服務或巡迴輔導 自足式特殊班:是特殊設計的學習環境,與需要相近的孩子安置一起,相對於安置普通班是全部時間在特殊班受教的安置模式。 資源教室:專為學生設計的一種特定時間接受特定服務的安置,常被視為回歸主流的過渡。 特殊學校:整體學校均是為特殊需要的孩子來提供,特別是針對學習限制較廣泛者來提供。設備有較多的相關服務,有通學制及住宿制學校二種。 在家教育:針對學生確實無法到校接受教育者提供,配合有教師進行在家教育或是床邊教學。 隨著時代變遷,安

16、置的方式較多元,並傾向以學生需求為前題考量,因此有更多學生安置普通班部份課程接受資源教室協助或是特殊班級協助;或是接受特殊班級安置但部份時段回歸普通班級等等方式。,补充材料二:特殊儿童,(一)特殊儿童的界定 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正常儿童之外的智力落后、听力障碍、视力障碍、肢体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等残疾儿童和超常儿童、问题儿童等。 狭义的特殊儿童: 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二)特殊儿童的分类,1.特殊儿童的分类观 两种观点: (1)细分模式最传统的分类方式 美国、日本、俄罗斯、我国台湾。 (2)粗分模式“特殊(教育)需要儿童” 英国1981年在有关教育法中“取消分类”。,(三)特殊儿童的分类,2.我国有关特殊儿童分类的问题 (1)理论界的分类 狭义:缺陷儿童或残疾儿童 广义:既包括超常儿童,又包括缺陷儿童 教育大辞典第二卷(1990)的特殊教育部分包括了天才儿童和有轻微违法和犯罪儿童的教育。,2.我国有关特殊儿童分类的问题,(2)国家法规中的分类(含总量估计) 1987年全国残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