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 故乡教案 语文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652563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 故乡教案 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 故乡教案 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 故乡教案 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 故乡教案 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 故乡教案 语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 故乡教案 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 故乡教案 语文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故乡提起故乡,就会想到那桃花盛开的美丽,小桥流水的清幽,牧童短笛的悠扬以及民风人情的淳朴。故乡在我们心中是那样的美好,令人神往。所以,人们总会在饱经思乡之苦和深受辗转之累后,回到梦魂牵绕的故乡。但一切在变,再次展现在眼前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读鲁迅的故乡,跟他一起同行,才忽然感觉到现实的故乡让人无限的悲凉:为什么童年的伙伴如此麻木辛酸?为什么当年的“豆腐西施”竟如此粗俗尖刻?是什么改变了这些?这些问题不由得引起了人们深深的思考。1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2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对比的写法,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体会社会变更以及两千多年的

2、封建社会双重因素所带来的对人性的影响以及扭曲。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鲁迅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举家北上。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秕谷(b)鹁鸪(b g)颧骨(qun)折本(sh) 潺潺(chn) 伶仃(lng dng)恣睢(z su)2解释下列词语。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家景:家庭

3、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如许:这么些。鄙夷:轻视,看不起。展转:同“辗转”,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恣睢:放纵,暴戾。景况:光景、情况;本课指生活状况。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愕然:吃惊的样子。愕,惊讶;发愣。寒噤: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爽快。3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正阳县。父亲周伯宜,母亲鲁瑞。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之魂,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

4、奠基人之一。他一生中写过小说、散文和杂文,其中杂文700多篇,为我们留下3800多万字的文学巨著。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本文选自呐喊。4背景链接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这场革命并不彻底,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经济发展,反而日趋衰落。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思想家的敏锐,进行认真深入的分析。在他许多以农民、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透视。故乡一文,从闰土、杨二嫂二十多年的变化的角度,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索、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帝国主义

5、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的内容,找出本文的线索。【交流点拨】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线索安排情节,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2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5段):写故乡萧条的景象,“我”回故乡的原因以及复杂的心情。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故乡人的变化。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受和心情。(二)深层探究课文在前面几段分别写到了现实故乡的景色和记忆中故乡的景色,在文中找出这些语

6、句,两幅截然不同的图景各有什么特点?两幅图景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交流点拨】现实故乡图景: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现实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凉心情。记忆故乡图景:景物天空、圆月、西瓜、沙地;色彩深蓝、金黄、碧绿;景象特点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艳丽,美好动人。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切景语皆情语)(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这几段景物描写,注意读出作者不同的心理。)四、板书设计五、

7、拓展延伸鲁迅笔下所回忆的“故乡”是一幅优美的画面,同学们,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它的美丽吗?【交流】生甲:它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少年闰土有一张“紫色”的圆脸,脖子上带着“明晃晃”的、“银白色”的项圈,海边有五色贝壳,“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还有各种颜色的鸟类:稻鸡,角鸡,鹁鸪,蓝背在这里,没有一种色彩不是鲜艳的,明丽的,任何两种色彩之间的对比都是鲜明的,它构成的是一幅“神异”的图画,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生乙:它是一个辽阔而又鲜活的世界:“我”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多么广阔的世界啊!这里有高远的蓝天,有一望无垠的大海,

8、有广阔的海边沙地。但在这广阔的天和地之间,又有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物,有活泼的少年闰土,有猹、獾猪、刺猬,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有五彩的贝壳,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这个世界广阔而又鲜活,一点也不狭窄,一点也不空洞。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分析了小说的情节,理解了文章的梗概,并分析了环境描写的作用。这节课我们接着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课文出现了哪些人物?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交流点拨】闰土、杨二嫂、“我”;对比。(二)人物赏析1分析闰土的形象(1)小组讨论: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

9、请细读课文,摘录关键词语填写下边的表格。【交流点拨】小说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多角度对比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闰土这个典型农民形象。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得满脸愁苦、麻木迟钝,但善良忠厚、勤劳朴实。(2)(小组讨论)闰土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主题研讨)【交流点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的生活现实,同时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2分析杨二嫂的形象(1)小组讨论: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

10、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请细读课文,摘录关键词语填写下边的表格。【交流点拨】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2)小组讨论: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交流点拨】因为农村小城镇的破败、贫困的生活,小市民市侩的恶习,使杨二嫂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总结:小说塑造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他们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生活的破产,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穷困,以及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

11、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3分析“我”的形象(1)小组合作研讨:在文中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试勾画出“我”的心情变化脉胳。【交流点拨】回故乡急切见故乡悲凉忆故乡沉重、忧愤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见杨二嫂惊吓、困窘见闰土兴奋、惊异离故乡茫然、气闷、悲哀、希望(2)“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交流点拨】“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

12、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思乡诗句积累。【交流】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第三课时一、新课导入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

13、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揭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新生活的炽热渴望。我们现在进入对文本的深入探究,体会鲁迅语言的洞察力和魅力。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一)语言品析1“高墙”比喻什么?“我”为什么感到“气闷”?【交流点拨】“高墙”比喻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们精神上的“厚障壁”,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儿童时亲密的伙伴闰土与“我”隔膜了,杨二嫂对“我”不了解,也隔膜了,“我”感觉四面竖起了“高墙”,所以“气闷”

14、。2“我”为什么感到“悲哀”?“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交流点拨】不矛盾。“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对美丽故乡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正因为这些“我”才感到“悲哀”。3“我”为什么寄希望于下一代?【交流点拨】一方面,“我”对自己这一代的社会表示否定,另一方面又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所以只有寄希望于下一代了。4“我”想到希望,为什么“害怕”?【交流点拨】想到希望,就想到希望的实现,如此凄惨的故乡现实,使我觉得希

15、望实现的渺茫,所以“害怕”。5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交流点拨】闰土的“愿望”就是在对神灵的膜拜中得到安慰,相对而言,他的“愿望”就在最近的神灵上,所以“切近”;而“我的愿望”却是希望有新的生活,这是遥远的,不可知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迷惘和希望“新的生活”变成现实的迫切心情。6你是怎样理解文中最后两句话的?【交流点拨】希望的有无取决于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奋斗,希望就不会实现,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努力奋斗、实践,希望就可能实现,即希望“是无所谓无的”。全句强调了要为新生活的到来而努力奋斗。以路为喻,形象,且富含哲理,深化了主题,给人以信心和鼓舞。7三个“辛苦”各指哪三个人?在当时,他们各自的社会性质是怎样的?【交流点拨】第一个“辛苦”指的是“我”,“我”在当时是一个向往美好生活的知识分子;第二个“辛苦”指的是闰土,他是一个辛苦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