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补充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9588304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病理补充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植物病理补充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植物病理补充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植物病理补充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植物病理补充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植物病理补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病理补充(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麦三种锈病症状(Symptoms):区别:危害时期、危害部位、夏孢子堆大小,颜色,排列、破裂程度;冬孢子堆特点。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共性:三种锈病均产生黄色至红褐色的夏孢子堆,后期产生黑色的疱状冬孢子堆病原物( Pathogens):1. 学名及分类条锈:条形柄锈菌 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叶锈:隐匿柄锈菌 Puccinia recondita f.sp. tritici秆锈:禾柄锈菌 Pucccinia graminis f.sp. tritici三种病菌均属担子菌门柄锈菌属。小麦白粉病侵染循环 Diseases cycle1.病原菌的

2、越夏和越冬2.传播和侵入3.再侵染1. 病原菌的越夏和越冬越夏: 一种是以分生孢子在夏季气温较低的地区(最热一旬的平均气温不超过24)的自生麦苗上或夏播小麦植株上越夏。海拔较高的山区如贵州的贵阳地区、湖北的鄂西北及鄂西山区、河南的豫北和南阳山区、陕西关中秦岭北麓及渭北山区等。 另一种越夏方式是以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越夏。河南、江苏等地闭囊壳混杂于小麦种子内非常普遍,而且存活率高,是当地秋苗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源。病菌越夏后侵染秋苗,导致秋苗发病。越冬:在冬季,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植株下部叶片或叶鞘内越冬。如冬季温暖,雨雪较多或土壤湿度大,则有利于病菌的越冬。2. 传播和侵入传播:病菌的

3、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助于气流传播,而且病菌可借助高空气流进行远距离传播。侵入:病菌的孢子随气流传到感病品种的植株上后,遇到合适的条件即可萌发产生芽管,芽管的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附着胞上再产生侵入丝直接穿透寄主表面的角质层,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并在表皮细胞内产生吸器,吸取寄主营养3. 再侵染病菌完成侵染并建立寄生关系后,菌丝即可在寄主组织表面不断延生长,随后在菌丝中分化形成分生孢子梗并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由气流向周围传播引起多次再侵染。白粉病潜育期很短,2125时只有3天,整个生育期中再侵染十分频繁流行条件 Epidemiology1.品种抗病性小麦品种对白粉病菌的抗性分为:低

4、反应型抗病性:又称小种专化抗病性,由少数主效基因控制,在白粉病菌侵入时迅速发生过敏性坏死反应,表现为反应型级别低(0,0;1和2),如白兔3号、肯贵阿1号、郑州831等。数量性状抗病性: 表现为侵染率低,潜育期长,孢子堆小,产孢量少,病情增长较慢等,如望水白、阿勃、豫麦2号、豫麦15号、小偃6号等。耐病性:由于植株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光合作用效率高,灌浆速度快等,具有较强的补偿作用,在植株感病后产量损失较小。2 气候条件:(1) 温度:对春季小麦白粉病的影响包括3个方面:一是始发期的早晚,二是潜育期的长短和病情发展速度的快慢,三是病害终止期的迟早。如冬季和早春气温偏高,始发期就较早。小麦白粉

5、病在温度025均可生,1520为发病最适温度,10以下发生缓慢,25以上病情发展受到抑制。病害潜育期46时为1520d,811时为813d,1417时为57d,1925时仅为45d。(2)湿度和降雨:对病害的影响比较复杂,一般来说,干旱少雨不利于病害发生,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相对湿度增加,病害会逐渐加重。虽空气湿度较高有利于病菌孢子的形成和侵入,但湿度过大降雨过多则不利于分生孢子的形成和传播,对病害发展反而不利。3 栽培条件:氮肥施用过多,灌水量大,往往导致田间通风透光不良,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侵染;同时植株生长过于密茂,贪青徒长,叶片幼嫩,而且易于倒伏,植株抗病性差,白粉病发生较重。因此,肥水

6、条件好的高产地块易于发病。但是,如田间水肥不足,土壤干旱,植株生长衰弱,细胞缺水失去膨压,抗病性下降,也会引起病害严重发生。播种过早,播量过大,密度大,发病严重。4 菌源数量:秋苗发病轻重与越夏地的菌源量有密切关系。而春季白粉病的病情与病菌越冬存活率有一定关系。世界上有10多种小麦病毒病,我国主要是:黄矮病 丛矮病 土传花叶病等。黄矮病:蚜虫传播;小麦丛矮病:病毒不经土壤、汁液及种子传播。灰飞虱是主要的传毒介体土传花叶病:传播介体为禾谷多黏菌(Polymyxa graminis)。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症状(Symptoms)均为系统侵染,全株发病,但二者症状不同。 可以从发病时期、株型、叶片症状

7、、维管束变色、病征等方面加以区别枯萎病症状整个生长期均可危害。出苗后即可被侵染发病,严重时造成大片死苗,到现蕾期达到发病高峰。因生育阶段和气候条件不同,田间常表现如下几种不同的症状类型。1. 黄色网纹型:2. 黄化型:3. 紫红型:4. 凋萎型:5. 矮缩型:黄萎病症状黄萎病一般在现蕾后才开始发生,开花结铃期达高峰。其症状主要分为如下类型:1 普通型:“掌状斑驳”, “西瓜皮花叶” ,重病株到后期叶片由下向上逐渐脱落、蕾铃稀少。2. 落叶型:主要特点是叶片突然萎垂,呈水渍状,随即脱落成光秆,表现出急性萎蔫落叶症状。叶、蕾,甚至小铃在几天内可全部落光,后植株枯死,对产量影响很大。黄萎病株的根、茎

8、维管束均变为褐色,但较枯萎病变色浅。.病原物( Pathogens):1 病原学名 scientific name : 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 vasinfectum,尖孢镰刀菌萎蔫专化型 黄萎病:Verticillium dahliae 大丽轮枝菌致病机制 mechanism:棉花枯萎病镰刀菌对棉花的致病机制,有二种理论:1. 毒素作用:该菌可产生镰刀菌酸(Fusaric acid, FA)又称萎蔫酸。.由于毒素的毒害作用,使寄主的防卫系统受到破坏,改变了细胞原生原膜的透性,增加了寄主细胞电解质的渗漏,使植物主动吸水发生困难,蒸腾作用失去的水分无法补充,从而

9、出现萎蔫;.同时,镰刀菌酸又能与寄主体内的铜、铁、镁等螯合,而这些元素又是合成叶绿素的重要物质,从而造成病叶失绿、枯死等症状。2. 导管堵塞由于病菌菌丝体和小型分生孢子在导管内大量生长和繁殖,特别是病菌分泌的果胶酶和甲基脂酶降解了导管内壁的中胶层和原果胶物质,使高分子多聚糖醛酸和其他化合物的降解物堵塞了导管,从而阻滞了水分的输送。果胶物质的破坏,能使酚类化合物分离出来,为多元酚氧化酶所氧化,从而使导管变褐。棉花黄萎病菌:对棉花的致病性主要是产生致病毒素和导管堵塞所致。.1 轮枝菌素(VD-toxin)是致萎的主要原因。轮枝菌素对寄主体内CO2的固定、水的光解、辅酶I的还原等均起破坏作用,因而严

10、重影响植株代谢,导致发病。. 2导管堵塞,一是菌丝及分生孢子大量繁殖,二是病菌侵入寄主后,刺激邻近的薄壁细胞产生凝胶体、树胶和侵填体,三是病菌侵入后产生果胶酶,分解细胞和细胞壁中的胶状物质和果胶物质,引起组织解体,从而堵塞导管。.病害循环1.越冬场所Over-winter :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棉籽的短绒、种壳和种子内部,或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及厚垣孢子在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来源。 带菌的棉子饼、棉子壳及未腐熟的土杂肥和无症状寄主,也可成为初侵染来源。采用热榨处理(7280,经45h)的棉籽饼不带菌,而冷榨处理的带菌。2. 传播Spreading :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

11、主要途径,近距离传播主要与农事操作有关,如耕地、灌水、大风及施用未经腐熟的土杂肥或未经热榨处理的带菌棉籽饼等,都可造成病害近距离传播。新疆棉田秸秆还田解决了土壤有机质大量下降的问题,但病田秸秆经机械粉碎后撒到田间,加快了病害的扩散和传播。3. 侵入途径pathway of Infection 多从棉株根部伤口侵入,也可由根梢直接侵入。在自然情况下根部所受的各种虫伤及机械伤均有利于病菌侵入,特别是土壤线虫较多的棉田,它所造成的伤口为病菌侵入创造了条件。 病菌侵入后其菌丝先在表皮细胞和皮层中扩展,45天后便会穿过内皮层,进入导管。其菌丝沿导管壁生长发育,菌丝细胞壁与导管壁紧密接触,产生吸胞伸入导管

12、壁内,并在菌丝上产生小型分生孢子。 病菌不仅能通过根、茎木质部较大的导管向上方扩散,分布到整个棉株,同时还可通过棉铃铃瓣及种皮内较小的维管束,使种子带菌。4. 再侵染Re-infection:两种病害虽有再侵染,但作用不大,均以初侵染为主。棉花枯黄萎病气候因子:枯萎病:一般生长期多雨年份发病重黄萎病: 温度在25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是该病大发生的关键因子。低于22,高于30发病缓慢,超过35即可发生隐症。 夏季高温对病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田间多出现两次发病高峰,北方棉区一般在现蕾初期开始发病,即播种后40天出现症状,6月下旬至7月中旬出现第一次发病高峰,以后因夏季高温使病害发展受抑制,甚至

13、出现隐症,8月份后随气温降低又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棉花苗期病害河南以红腐病、炭疽病、立枯病、黑斑病为主防治方法 Control1.种子处理 (1)选种晒种(2)温汤浸种(3)硫酸脱绒(4)药剂拌种 棉花保苗剂甲基立枯磷(5)药剂浸种 多菌灵(6)种子包衣 适乐时 卫福2.加强栽培管理:如合理轮作,适期播种,育苗移栽 ,田间管理等3.喷药保护:甲托,代森锰锌等棉苗病害的防治应采取“以栽培管理为基础,种子处理和喷药保护为辅助”的策略。1 选种晒种:一定要选种子饱满、发芽率高和发芽势强的良种做为种用。生活力强的种子会明显降低棉苗病害的发生。播种前应晒种。2种子处理(1)拌种选用种子量0.5%的70%

14、五氯硝基苯0.5%的50%多菌灵、0.5%的甲基立枯磷、1%的棉花保苗剂0.5%的50%甲基硫菌灵0.5%的拌种双等(2)浸种:80%抗菌素“402” 1500倍,50%多菌灵8001000倍(3)包衣:采用种衣剂(适乐时 卫福)包衣或生防菌拌种等措施。3.加强栽培管理(1)减少菌源:秋季应进行秋耕冬灌,并尽量深翻2530cm,将表层病菌和病残体翻入土壤深层,使其腐烂分解,减少表层病原,利于出苗。冬灌还可避免春灌造成的土壤过湿、地温较低。播前耙地整地,使其达到“齐、平、松、碎、净、墒”,可促使出苗整齐迅速,减少病菌侵染。(2)适期播种:过早播种容易引起烂种死苗,早而不全;过晚播种又全而不早,不

15、能发挥应有的增产作用,所以掌握适期早播非常重要。确定最佳播期取决于地温和终霜期,一般当平均气温稳定在12,即可露地播种;当平均气温稳定在10,则膜下5cm地温可达12以上,即可铺膜播种。(3)加强田间管理:出苗后应及早中耕松土,雨后注意中耕,破除板结,使土壤通气良好,提高地温,可减轻发病。棉苗病害发生较重的条田应增加中耕次数;间苗时应剔除病苗和弱苗;重病田定苗时应增加留苗密度。低洼棉田应注意开沟排水,重病田应进行水旱轮作,或与禾本科作物轮作等,都可减轻病害发生4.药剂防治若苗期发病,可用50%福美双、50%多菌灵、70%代森锰锌和70%甲基硫菌灵喷雾,以控制病害扩展和蔓延。5 . 田间卫生:及时剔除病死苗,减少传染。棉铃病害棉铃疫病,炭疽病、红腐病和红粉病。防治方法:1.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密植: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选留合适的密度。 及时化控:以防棉株徒长、棉田荫蔽 。 合理施肥。应掌握施足基肥,早施、轻施苗肥,重施花铃肥的原则,同时氮、磷、钾要配合施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