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知识点整理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9354453 上传时间:2019-10-2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1.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知识点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知识点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知识点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知识点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知识点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知识点整理(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知识点整理(1)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2)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3)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

2、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4)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句话是比喻句。B“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这句话是比喻句。只要有“像”字的句子,就是比喻句。D只要是比喻句,就一定有“像”字。2本文在写作上采取“虚实结合”的写法,哪一段写“虚”?A(1)B(2)(3)D(4)这篇文的教学内容,可以教两点:【1】句子层面的概念性知识:比喻句,本正例、

3、反例都有。【2】篇章层面的概念性知识:虚实结合的写法。实:看到的;虚:想到的。掌握程度:上述知识点【1】、【2】,先掌握到理解水平,后掌握到运用水平。尤其是知识点二,是读写结合教学的关键。有些专家,学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半途而废,似懂非懂,停留在这样的状态:长城一的知识点由于没搞清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的某些精华“用知识改变学生”,因此,脱离语文知识片面理解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一个维度“掌握程度”。有些专家,迄今为止,在认知领域,其实早把二维目标割裂且丢掉了知识维度,单拿一个维度(掌握水平)来误导广大教师。学习国外的东西,就怕食洋不化、断章取义。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4、修订版):长城一的知识点不能离开知识空谈掌握程度。学生在语文堂上,应该把语文知识先后掌握到“理解水平”“运用水平”,而不是把语文知识之外的某些东西掌握到某种程度。如果长城这一需要两时或者三时教完的话,我建议第一时教文,第二、第三时教语文。第一时,读通文,读懂文,在此基础上教字词句。第二时,可以教授比喻句。第三时教授虚实结合,重点在读写结合教学,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知识转化为技能时,光长城一篇例子还不够,学生在一篇例子基础上理解“虚实结合”的写法还是有点困难的。教师要再找一两篇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读写结合的新知识点。理解之后,进行一次有指导的“虚实结合”写作训练。针对长城这篇文,我挖掘的知识点是否合适,班级不同,学情不同,老师们要视具体情况灵活选用,不可以生搬硬套。我只是做了抛砖引玉的工作。请所有语文老师放下包袱、开动机器,积极地从语文教学的例子中挖掘、梳理、提炼语文读写知识点。如果大家都能这样努力,语文教学距离科学化就不远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