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题目汇总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857957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题目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题目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题目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题目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题目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题目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题目汇总(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中国古代对文化概念作何理解?(1)“文”的本义 指各色交错的纹理。(2)“文”的引申义: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装饰、人为修养;美、善、德行之义。(3)“化”的本义与引申义: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引申为教行迁善之意。(4)“文”与“化”的并用与合成。两者的并联使用最早见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彖传: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词,文化意味着文的教化传播,亦即以文化人,文的内容包含了道德、风尚、习俗、教育等人文形态。2.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什么?(1)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2)文化的实质性含义人

2、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3)这一过程的成果体现,既反映在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更反映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生理与心理的、工艺与道德的、自律与律人的)的不断提高与完善。3.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1)传统文化产生于农业时代,主要指封建社会的文化,时间为1840年以前的中国文化。现代文化产生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是今日中国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正在努力创造的新型文化。若考虑到今日中国文化的整体发展水平与均衡发展水平现状,中国的现代文化应包括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2)关系:第一,现代中国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在世

3、界文化史中,中国文化历史悠久,绵延不绝而又不断推陈出新的现象,既令人注目,又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民族文化的发展,不能脱离在长期的共同地域、语言、心理等基础上形成的民族创造精神。第二,传统文化既有流动性的特征,同时又有恒常性的一面,即它的合理内核不可能随时代的发展而消解,而是随着历史的推移被融入到现代文化中,生生不息,并不断自我更新。因此,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是“不是结果的统一性而是活动的统一性;不是产品的统一性而是创造过程的统一性。”4. 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1)中国的地理环境可分为内部地理环境和外部地理环境。就内部地理环境而言,中国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征,南北气候差异较大

4、,地域广阔,平原居多,有着以黄河为主干的大量支流水系。这就使得首先,在中国不同民族之间形成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在汉民族内部形成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以及长江流域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等区域文化。各种不断碰撞,彼此交流融合,造就了中国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其次,中国文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能始终保持一种勤奋、素朴的美德,使其不易腐化,具有极强的自我更新能力。最后,中国文化易于养成并促进其对于政治和社会人事方面的种种团结与处理方法的才能,使中国迅速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并由此形成对异族的强大的抵抗力量,从而保持其文化发展的连续性。(2)就外部地理环境而言,中国处于一面临海,其余三面为高山或高原

5、为包围的封闭性地理环境,造成了与外界相隔绝的状态。这一方面妨碍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保护了中国文化按其自身规律而自我发展。首先,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华夏中心主义的心理定势,以华夏为天下的中心,视环绕华夏的邻邦为夷狄蛮戎。这种以我为尊,视栖身之地为天下中央的观念,主要缘于古代中国人与外部世界的缺少交流,疏于了解。其次,偏居一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保护反应机制”,使中国文化具有超常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中国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中,虽数度受到异质文化的冲击,却表现出对异质文化的巨大涵摄能力,最终将其融入本土文化中。5. 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1)农耕经

6、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农耕经济是古代立国的基础,也是传统文化赖以发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第一,自三代以来,中国的农耕社会,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天宰人祸的考验,始终未曾走入难以克服的困境,而循环式的复苏和进步周而复始,使农业自然经济得以长期延续。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合聚力和凝聚力。第二,农耕经济的多元成分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第三,但是中国农耕经济的早熟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保守性格。(2)社会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首先,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性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这种范式带来的

7、正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造就了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文人学士的经世致用思想等等;它的负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的迷信,个人自信心的缺乏,文人的影射传统等等。其次,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这种范式所带来的正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强劲,注重道德修养,比较重视人际之间的温情,成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它的负价值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的修身养性,“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等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最后,传统社会结构对中国文化的整体影响。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的反映则是伦理政

8、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用政治伦理秩序代替了法律秩序,政治大于法律,伦理也大于法律,因而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在中国古代很难找到立足之地。这种价值取向突出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6. 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具有人文性特征?(1)中国文化之所以具有人文性特征是因为,第一,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非宗教倾向。兴起于周代的“重民轻神”传统后来随着儒学的勃兴又得到进一步发展。作为中国思想文化主流的儒学侧重关注现实人生,即使孔子本人也对鬼神敬而远之,这就对中国文化的非宗教倾向产生极大的影响。第二,中国文化注重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它不主张人去追求灵魂的不朽,而是要求人们关注现实人生

9、,把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外在的道德实践,即“内圣”和“外王”结合起来,努力地立德、立功、立言,从而实现理想人格。(2)所以中国文化具有人文性特征。不过,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性属于古典主义的范畴。它专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它从思考人类自身的存在出发,以人为中心构建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强调人本位,将天、地、人三者并列,以人为宇宙中心,认为人是“万物之本”,“最为天下贵”。7. 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的消极作用是什么?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伦理道德倾向,偏重道德的价值取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亘古不变的核心地位。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点有以下几方面的显著表现:首先,历代统治者视道德感化为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将有助于统治稳

10、固、社会有序的道德规范去“教化”民众,以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与行为,此即所谓“以德治国”。 将伦理道德思想与政治思想结合在一起,在历史上曾经起到驯化人心的准宗教的作用。 其次,强调个人的伦理义务,要求个人服从整体。中国传统文化不主张个人本性的高扬,而是强调个体与整体的融合,个体利益必须服从家庭、宗族乃至国家的利益,并以此为仁义道德之本。这种价值导向在实践上具有两重性的后果,一方面,它倡导子孝父、妇顺夫、弟敬兄、弟子敬师长、臣民忠国君,以增进人际间的依存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国家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在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的同时,却排斥了个人的权益,容易导致个人丧失人格的独立与尊严的倾向。再次,

11、强调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视“修身”为立命之根本。8. 怎样理解中国文化的和谐性特征?试再举例说明。(1)中国文化的和谐型特征主要包括三点,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认为人与自然不是截然分离的对立物,人的存在与自然的存在是互为包含的。首先,天人合一思想肯定天地万物人是齐同的,同类相通,统一成一个整体。其次,人是天地之心,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人要爱万物。孟子主张“爱物”,惠施主张“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张载主张万物都是人的朋友,“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等等。再次,人的活动要遵从自然的法则,与自然环境和谐交融。老子提出“道法自然”,易传明确表述了天人

12、和谐思想:“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第二,中国文化讲求知行合一。他们大多认为,只有“知”(认识)与“行”(实践)统一,才能达到追求至善的目的。首先主张人应该增进道德认识,提高道德实践的自觉性,反对只说不做或言过其行。其次,知与行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第三,中国文化讲求情景合一。中华民族在创造美和鉴赏美时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其深层文化内核在于“天人合一”。它要求在追寻、创造美的过程中,执着于人的情感与自然、社会的合一,在再现自然之工、社会之真时渗透主体色彩,使审美客体成为主体心灵所外化的客体,使美与善、美与真有机统一。在审美过程中,要求把人与自然、社会联系起

13、来,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和谐交融,这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和谐型”特点。(2)以情景合一为例进行说明。情景合一在艺术表现上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中国古代诗歌历来把“意境”作为最高的审美追求,把作为主客体双方的“情”与“境”联系在一起以建构古代诗学,具体的说,是将客体形象与主体情感在诗中有机地交融,突破有限形象,通过“再现”,使自然之境与主体心灵高度契合与融会。第二,中国绘画,历来将生命情调与自然造化的交融互渗作为创作要旨,着力构建形神兼备的画境。第三,中国古代音乐追求的也是与宇宙造化、高山流水的和谐相通,以有限的音乐表达无限的大化,认为真正的音乐应当具有与宇宙和谐相通的特征,如此才能把人带入

14、自身与宇宙融为一体的佳境。9. 中国文化的务实精神有何利弊?(1)务实精神的内涵第一,务实精神作为一种民族性格,植根于农耕经济的厚实土壤。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共识。中国文化的务实精神,使之成为一种非宗教的、世俗的文化,其文化精神不在于力求构造彼岸世界和灵魂永存的现象,也不去深究空疏世界的玄奥,而是告诫人们立足于此岸世界,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2)务实精神的利弊第一,利:务实精神使中国人在宗教方面未陷入迷狂,尽管中国本土产生有宗教,也输入了一些宗教,但历史上从未有哪种宗教成为国教。实用理性的发达曾使古代中国在天学、农学、医学、

15、数学等应用学科领域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第二,弊:但同时,重经验、重直觉、重实际应用的基本取向,导致理论探讨和逻辑论证的相对忽视,这一旧有框架阻碍了传统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反10. 封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有哪些基本特点?(1)君权至上。国家的最高权力全部集中于皇帝一人,地方政府与中央各部门只是名义上的权力机构,一切政务的最高决定权掌握在皇帝手中。(2)皇权不可转移,皇位父死子继。(3)官僚系统庞大。从中央到地方,官僚机构叠床架屋,官员职务分工精致,官员人数数目惊人。官员与日俱增,官制体系日益庞杂,一方面冗员众多,效率低下,一方面又象一张巨网,对专制王权起到了稳固的作用。11.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家

16、所提倡的亲贤远佞的为君之方有哪些基本内容?其实践意义怎样?(1)基本内容:第一,强调人的作用。这里的人一是指民,一是指臣。第二,强调为君者要亲贤臣,远小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一再倡导亲贤远佞用忠去奸慎选举之类的主张,而衡量贤忠与否的标准便是道德高尚与否。(2)实践意义:事实上,权力是导致腐败的温床,在权力不加限止的作用下,道德高尚的人也可能腐败。以何种有效的监督机制来防止官吏的腐败,确历来为传统政治文化所忽视,其后果便是“小人乱政”、“权奸误国”在历史上一再重演。究其原因,在于古代政治思想家所期望的为君之方,是以“凡君皆圣贤”为假设前提的,问题是,理想中的圣人与现实中的君主并非等同,期望一个昏君来“亲贤远佞”,在实践上往往事与愿违。12. 中国传统社会所倡导的“德治”,与现代社会所强调的“以德治国”有何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