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历史考点及热点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701242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1,0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高考历史考点及热点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2017年高考历史考点及热点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2017年高考历史考点及热点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2017年高考历史考点及热点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2017年高考历史考点及热点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高考历史考点及热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高考历史考点及热点(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高考历史考点及考试大纲第一部分 古 代古代中国【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最密集区)(一)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公元前_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_启_夺得王位, 开始了“_家天下_”的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地方行政的“封建时代”)目的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内容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权利在封地内可进行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役,有相对的独立性。义务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 和朝觐述职等义务。 特点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分封对象多样,以周姓王族为主体,且多分封在富庶和战略要地;层层封授,形成森严的等级序列;权利和义

2、务相联系。演变历程西周确立(盛行),春秋_时期楚王问鼎是对分封制公开挑战,分封制走向崩溃;战国时期逐渐为县制取代,_商鞅变法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西汉初年死灰复燃.影响积极性在周朝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疆,使西周成为地域空前的奴隶制国家。局限性是导致诸侯势力膨胀、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破坏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宗法制目的加强_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保证王权的稳定。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特点突出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血缘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天子是天下之大宗。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的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

3、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对后世影响深远。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二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等级森严;贵族政治;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发展演变确立原因经济上,封建个体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中央集权制的维护。政治上,巩固国家统一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理论上,韩非子的中央集权理论的发展和运用。实践上,商鞅变法在地方建立县制,提供成功的经验。演变历程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秦朝确立(1)建立皇帝制度

4、:称号由来:秦王嬴政以“德高三皇,功盖五帝”自称“皇帝”。特点:皇位世袭、皇权至和皇上帝独裁。(2)创立三公九卿制:由丞相负责全国政务,太尉(虚设)负责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丞相之下设诸卿,分掌具体政务。废分封制,在全国郡县制。(1) 特点: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_郡守、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2)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体,巩固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初步奠定了祖国的疆域,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汉朝巩固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中朝为决策机构; 外朝为执行机构。(1)汉初实行郡国

5、并行制,造成地方割据,后汉武帝设剌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颁布“推恩令”,基本解决王国问题。(2)东汉末年,州牧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后势力发展,形成军阀割据势力。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1)内容:中书省负责起草颁发政令(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政令、尚书省负责 执行政令,下设六部(2)作用: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三省相互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办事效率,减少决策失误;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唐玄宗时期设置节度使,掌握地方军事、行政等大权。安史之乱以后,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宋朝加强二府三司制;设立 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宰相

6、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强化中央集权:(1)措施: 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设立禁军; 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为主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发展一省两院制:设中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另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实行行省制度(中央的派出机构)。设宣慰司管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事务,另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理。明朝强化(1)1

7、380年,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2)明成祖时设立内阁,明宣宗时出现票拟和批红。实行三司分权,改元朝的行中书省为布政司,俗称为“省”,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设立按察司,管理地方监察和司法;设立都指挥使司,管理地方军政。(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演变历 程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清朝顶峰(1)康熙亲政以后,设南书房,参与机密,将中枢权力一分为三。(2)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在地方上设置18行省、5个将军辖区(盛京、吉林、黑龙江、伊犁、乌里雅苏台)、两国办事大臣辖区(西藏、青海),共25个省级行政

8、区域和蒙古盟旗等。演变趋 势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废除丞相; 中央的权力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削弱,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 思想控制不断加强。影响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组织大型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促进文化繁荣;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加强民族交流融合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消极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不利于社会民主自由发展,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贪污腐败之风盛行;经济上严重扼杀了社会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初步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思想文化上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成为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演变历程名称形成发展

9、特点选官标准影响世官制盛行于先秦时期世卿世禄血缘使官吏来源被贵族垄断,不利于人才的选拔。军功授爵制战国秦国商鞅变法时实行,秦朝和汉初沿用。军功授爵军功打击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扩大统治基础。促进军队战斗力发展和“士”阶层的崛起。察举制汉朝时实行以官举士,来源基层品行、才能(孝廉)为西汉提供了大量人才,利于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以官举士,易任人唯亲;封闭特征, 民意无从体现。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世家大族垄断仕途门第家世为士族门阀政治的形成铺平了道路。科举制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完善科举制,元朝中落,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科举制走向僵化。

10、1905年,清政府被迫废除科举制。择优录取,仕途开放才学(考试成绩)积极: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文化教育的繁荣;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国外的选官制度产生深远影响。)消极:忽视实际学问;明清僵化,束缚思想,摧残文化,不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演变趋势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地方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选拔渐趋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封建社会后期,选官逐渐模式化,明清时期采取八股取士,禁铟思想,束缚人才。(四)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

11、变演变历程(1)开始于秦朝:设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2)发展于汉唐:西汉:汉武帝时创设剌史制度,位卑权重,以小驭大,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末年:州牧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唐朝:唐太宗将全国分为10个道,作为监察区。(3)完善于宋元:北宋时在各州设通判,和知州相互牵制。元朝在中央设御史台,为最高的监察机关。(4)强化于明朝:设厂卫特务_机构,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设立按察司负责地方监察。评价积极性作为常设的政治制度,可以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局限性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古代监察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

12、效现象。【考点2 古代中国的经济】 (高考密集区之一)(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 江南经济与区域经济) 项目发展概况耕作方式原始社会:前期为_刀耕 火种;后期为石器锄耕;奴隶社会:商周时期为金石并用;春秋战国:铁犁牛耕。耕作技术商周时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和牛耕;西汉时,赵过推行耦犁,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耕作制度两汉是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_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生产工具原始社会以耒耜(松土工具)和石锄、石犁等为主,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的青铜

13、农具。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并推广铁农具和牛耕;西汉时期,赵过推广耦犁_,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后来又出现_铁犁牛耕。 西汉时发明播种工具耧车。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犁评,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农作物原始社会:南稻北粟。西周时期:粟、稻、黍、稷、麦、桑、麻等。两汉时,胡麻、葡萄、苜蓿等传入 ;北宋时越南占城稻传 入,棉花种植推广 ;明时玉米和甘薯由美洲传入。水利灌溉水利工程春秋战国的芍陂、战国李冰_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及郑国的郑国渠和西汉的漕渠、白渠、龙首渠等水利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灌溉工具曹魏时的翻车,唐朝时创制的_筒车_,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明清

14、时出现风力水车。经营方式粗放经营 氏族公社集体生产、奴隶社会的集体耕作(千耦其耘)集约经营(小农经济)演变战国时出现,1840年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形成原因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性分散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稳定性,国家赋役来源、兵源。影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A、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重大贡献;B、小农经济的国家赋役来源、兵源,小农经济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发展和安危。C、政治上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独立性,使得中央集权异常强大。D、经济上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导致几千年来铁犁牛耕状态没有根本改观;E、思想文化上小农经济导致中国人重土安迁,保守自私,缺乏集体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顽固自守,不容易接受外国文化。土地制度的演进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