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2重点内容整理便携袖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679458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2重点内容整理便携袖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必修2重点内容整理便携袖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必修2重点内容整理便携袖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必修2重点内容整理便携袖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必修2重点内容整理便携袖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2重点内容整理便携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2重点内容整理便携袖(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第八单元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单元整体感悟:本单元主要讲述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基本结构是以农耕经济为主体,工商业经济为补充。其主要特点是多样性、不平衡性。1古代中国农业发达,主要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呈现出如下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2土地是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在不同社会形态中都有与其相适应的土地制度。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主要有:商周时期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从春秋战国起土地所有制则以私有制为主(有三种形式:君主、地主、自耕农所有)。3古代中

2、国农耕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经济重心出现过重大转移,呈现如下特征:由北向南;由西向东。4古代中国手工业成就突出,呈现如下特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与劳动分工不断发展;生产规模扩大与出现工场手工业;官营与民营同时并存;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出现相应变化;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5古代中国商业繁盛,城市繁荣,具有如下特征:以农业、手工业发展为基础,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商业活动很大程度上受官府控制,但控制力度日益削弱; 逐步突破时空限制;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较快,逐渐向农村渗透,小农经济越来越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6明清之际,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但发展相当缓慢,主要原因有:封建的经济基础非常顽固;封建上层建筑(如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的反作用;旧经济观念的影响。二、小农经济的特点与作用:1特点(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土地,精耕细作。(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居主导地位。2作用(1)积极作用:自耕农自己生产自己消费,除盐铁外,一般不必外求,生活稳定。自耕农是小生产者和小私有者,因此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2)消极作用:小农经济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自给自足限制了消费,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小农经济承受风险的能力 差,战乱、兼并或苛捐杂税都会使农民破产,很难

4、保证政府财政收人。随着人口增长和土地兼并严重,人均占有的耕地减少,导致对草原、山地等过度开发,从而 使生存环境恶化。小农经济也是近代以来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三、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和成长的有利因素:1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1)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这两者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业经营成为可能。2小农经济成长的有利因素:(1)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2)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3)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

5、小农经济。四、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提示:原因:气候不同。北方干燥的气候适宜于粟、黍等旱地作物的生长,而南方湿润的气候适宜于水稻的生长。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不同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启示:说明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五、什么叫“精耕细作”?我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是通过哪些方式达到的?提示:“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方式:(1)改进生产工具,如汉代耧车的发明和犁壁的安装,唐代出现曲辕犁

6、等。(2)进一步挖掘地力,提高单位产量,如代田法。(3)加强田间管理,改进灌溉工具,完善水利设施。(4)农作物品种交流等。六、如何认识土地兼并问题?1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阶级力量增强的表现。2土地兼并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1)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或成为田庄的依附农民,或成为流民。(2)使社会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安定,也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徭役的征发。3土地兼并严重激化社会矛盾:一是农民和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与地主的矛盾。解决的结果有两个可能: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4土地兼并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

7、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在封建社会土地被视为各种形态财富的最终归宿,大地主力图扩大土地占有面积。对此,封建国家不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故无法根本解决该问题。七、土地兼并和均田制的关系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为限制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和增加政府收入而实行均田制。均田制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兼并的作用。但 是未触动占田的大地主利益;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兼并的继续,政府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也无法实行。总之,土地兼并是均田制实行的原因,又是均田制被 破坏的原因,均田制是为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而实行的,但是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它。八、井田制的瓦解与春秋时期的政治经

8、济状况有何关系?提示: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出现使私田的开垦增多;各诸侯国的改革在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加速了井田制的瓦 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仍,缺乏安定的生产环境,井田上的劳动力日益减少;而井田制的瓦解又加速了宗法分封制的崩溃。九、古代田庄经济的特点有哪些?提示:古代田庄是豪强地主依靠政治特权或兼并农民土地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特点有:(1)多为聚族而居。(2)庄园劳动者与田庄主形成强烈依附关系。(3)拥有私人武装。(4)田庄经济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十、租佃农民与自耕农的区别1背景不同:前者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后者是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

9、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而产生。2身分、地位不同:前者是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往往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后者是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3前途不同:前者在明清时期与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有了较大生产自主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后者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十一、租佃关系与雇佣关系的不同1在租佃制下,(1)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2)佃农与地主之间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2农业生产中的雇佣关系,(1)是指无地或少地者为雇主做雇工,雇主按时间付给雇工报酬。(2)雇工与雇主之间没有契约关系,身分更为自由。十二、

10、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特征与规律:1.过程(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2)隋朝时期,江南的经济继续发展,隋朝开凿大运河,辗转运输江南财粮,反映了江南经济发展。但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说明当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3)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北方战乱割据,人口大量南迁,形成“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局面。经济重心开始南移。(4)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混战不已,而南方局势相对安定,战争较少,北方人口继续大量南迁,全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5)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此后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宋代“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是经济重

11、心已经南移的有力证据。2特征(1)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3)政治重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3规律:(1)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河南一带。(2)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十三、黄河流域为什么长期处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提示:(1)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劳动力相对密集。(2)春秋战国以来铁农具和牛耕使用较为普遍。(3)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黄河流域和巴蜀地区兴建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四、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1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

12、越细。有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新行业,有的则是由某个行业演变分化成的新部门。2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其动力主要来自手工工人的经验积累以及对手工业的充足投入。3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从经营的方式来说,其发展的一般趋势是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明代中叶以后,城市工业生产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4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相应变化。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不少工业生产部门、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从北方逐渐移到南方。在中国古代丝织业地区分布的变化中表现的最为明显。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6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

13、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1)一方面,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另一方面,官营手工业在中国手工业经济中仍占主导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民间手工业的发展。(2)到明清时代,官营手工业衰落,私营手工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开始产生。(3)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破坏;二是一些手工业作坊扩大为工场手工业。十五、我国封建社会手工业生产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的原因?自耕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主要的经济形态,是封建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构成中国自然经济的主干。由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始终为农耕经济的发展服务而处于从属地位。虽然明清时期产生了资本主

14、义萌芽,但由于受到旧的生产关系的影响。手工业生产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十六、中国古代手工业有哪几种主要经营形态?各有什么特点?明代中叶以后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中国古代有三种手工业,农村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2)农村家庭手工业:产品多供自己使用、消费和交纳赋税,属于古代小农经济的一部分,不与市场发生关系,生产技术低,分散经营;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 营,资金、技术力量雄厚,规模经营,分工细,但生产不计成本,不与市场发生联系,带有强制性,效益低下;私营手工业是城镇的专业手工作坊,规模小,技术落 后,无细致的分工,劳动者是帮工和学徒,

15、产品走向市场。(3)明代中叶以后,在很多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关系。十七、古代的人口迁移流向、原因、意义:1流向(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地区流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2)北人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往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3)内地民众流向边疆地区,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4)我国古代有很多人到海外如南洋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5)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2原因(1)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和外族内流。(2)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3)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4)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3意义(1)人口迁移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助于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提高了各民族的素质。(2)促使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3)促使人口分布趋向合理。(4)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十八、重农抑商政策原因及表现:1原因:(1)重农抑商政策与封建制度相始终决不是偶然的。因为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