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初一上学期期末复习一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678483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初一上学期期末复习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语文初一上学期期末复习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语文初一上学期期末复习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语文初一上学期期末复习一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语文初一上学期期末复习一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初一上学期期末复习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初一上学期期末复习一(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6.皇帝的新装1. 文章中心:童话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揭露了皇帝和大臣愚蠢,虚伪,自欺欺人的丑行2. 情节安排:骗子行骗,赋予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新装一个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的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种奇怪的特性是故事全文始终的主线,围绕它展开了既在情理之中有在意料之外的离奇而又生动的故事情节。3. 文章段落:第一段写皇帝爱新衣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是整个故事的引子。接着写两个骗子投皇帝所好,轻而易举的骗过皇帝开始做新装,是故事的开端。顺着做新装,皇帝派人去看新装,虽然大臣什么都没有看见,但是为了不让别人说自己愚蠢,都不住的夸赞布料美极了。揭露了他

2、们虚伪、愚蠢、自欺欺人的本质。最后写皇帝穿上新装参加游行大典,细腻的描绘了从皇帝到大臣参加游行大典前后的丑恶表演,最终使皇帝在光天化日之下当众出丑,是全文的高潮和结局。4. 表现手法:运用夸张和想象:想象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有生活的真实性。夸张是借助于想象来完成的,可以深化主题,突出人物本质,加强艺术感染力,本文成功的运用夸张和想象,绘出了一幅骗着行骗,被骗者自欺欺人甘心被骗的群丑图。5. 骗子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骗皇帝?答:第一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写皇帝爱新装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不惜把他所有的钱花掉”写他为穿新装恣意挥霍,民脂民膏。“既不也不除非”写他穿新衣胜过关心军队和其他活动。

3、“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和“皇帝在更衣室里”极尽夸张,突出强调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穿新衣上,而不顾国计民生。这样一个嗜新衣成癖的皇帝,当然会感兴趣。两个骗子看准皇帝的心思,声称他们能织出世上最美丽的布,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个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的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样的衣服一举两得,不仅漂亮无比,而且还可以帮助皇帝检验他的臣民是否愚蠢和不称职。在这样的威压之下,从皇帝到大臣自欺欺人,最后演出了一出皇帝赤身裸体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老百姓一开始只得说假话,后来一个小孩说出了真话,老百姓也说出了真话。但皇帝和大臣硬是装模作样,直至游行大典举行完毕。童话以讽刺为

4、利器,指向腐朽的封建王朝,无情的鞭挞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一群道貌岸然的大臣,揭露了他们虚伪,卑鄙,愚蠢的恶行。同时还告诉我们要保持灿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6. 大臣、官员和皇帝都去看布料,场面相同,但写法各不相同,不同在哪里?答:答:老大臣和官员查看织布的神态和动作各不相同。心理描写各有不同:老大臣和皇帝都非常惊讶。老大臣用祈使句:表示他的可怜和哀叹。皇帝用疑问句:表示他的吃惊和怀疑。三个人都否认自己的愚蠢和不称职,老大臣和皇帝反问句否定语气强烈,官员疑问句年轻得志,自我怀疑。语言描写各有特色:老大臣虚伪、自欺欺人,惶恐的心态。7. 皇帝想去看新衣织的怎样,又不敢亲自去看,说明了什么?心

5、理描写有什么作用?答:“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皇帝一方面愚蠢的自信,认为自己可以接受住新装的检验,但又因为事关重大,直接影响到他的尊严和皇权,心里不免有些心虚,所以感到不大自然。“他相信自己是无需害怕的”给自己壮胆,强作镇定。“但他觉得还是先派人看看比较妥当”心里还是害怕自己被认证是愚蠢,不称职的,所以先生一计,先派人去看看。心理描写的作用:这些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把皇帝自信而又心虚,愚蠢而狡猾的性格特点,表达出来使人物形象鲜明,深化中心。8. 骗局由一个小孩说出真相,这说明什么?答:小孩总是无所顾忌,直言不讳的,既天真又大胆,既率直又肯定,符合孩子的身份。9. 皇帝已经感觉到老百姓说的话是真

6、的,为什么还要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奇? 答:这是皇帝表现的虚伪的继续和深化,皇帝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权威,不能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其实愚蠢和不称职,只能硬撑住,摆出更骄傲的神气,暴露出他的外强中干。 27.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1. 中心:这首诗借助丰富奇特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自由美好的思想感情。2. 诗歌取材: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使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做了大胆的改造,换上了牛郎织女生活自由幸福的新内容。在诗中,专制的王母娘娘不复存在,幸福美好的画面展现在他们面前,这样的改造,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3. 诗歌表现手法:运用

7、联想和想象。诗的第一节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多么像天上的明星,很自然的由街灯联想到了明星。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既描绘了美妙的夜景,又暗示了诗人追求光明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吸引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了天上,为下面具体描写天上的街市做铺垫。诗的后三节中,作者具体描绘了天上的街市,以及牛郎织女现在的生活和他们的活动: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珍奇,骑牛闲游的牛郎织女和他们提着的灯笼,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读者感受到诗人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情怀。4.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这句话的逗号去掉后,表达效果会有变化吗?为什么?答:不足以引起读者的注意。读者在和诗人进行感情交流

8、时,那种如同对话的情趣和情态,也会大为减色。5.“不信,请看那朵流星”用“朵”修饰“流星”恰当吗?为什么? 答:比喻流星像花儿一样美,可见诗人的喜爱之情。6.“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定然在天街闲游”来往和闲游两词互换,行不行?为什么? 答:不行。牛郎骑着牛儿过浅浅的天河见织女,不是在天河中闲游。他俩无事在天河游逛,所以只能说是“闲游”。7.诗的后三节中连用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什么? 答:定然和定都表示断定的语气。作者所描绘的事物明明都是出自于想象的,但诗人却用斩钉截铁的预期加以肯定,表明诗人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使我们读后深受鼓舞和感染。静夜1. 中心:通过对白云、疏星、月光

9、、松树的描写,用联想和想象,描绘出了一幅美好宁静的月夜晚景图。表达了诗人对时代的失望,和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2. 写作思路:静夜用大部分笔墨描绘静谧的夜景:月光淡淡,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月光里,天上白云团团,星光点点,透过诗,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踱步在外,随意看那淡淡的月光,月光笼罩下的林影,抬头看那云团中露出来的疏星。但诗的第二节一开头“天河何处”一问,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把读者带到广袤的宇宙中去。“远远地海雾模糊”把刚放开的心神收回来。海雾能阻挡人的视线,却阻挡不了想象。想象着有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的流下串串珍珠泪。令人回味无穷。3. 两诗结构

10、比较:都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转而进入想象的世界,收尾出人意料,令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神往。 25.世说新语两则1. 译文:咏雪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到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谢太傅高兴的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把它比作柳絮随风飘舞。”谢太傅听完高兴的大笑起来。谢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和一位朋友约定一起出行,约好正午时碰头。那人过了中午还不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儿。客人便问元方:“你爸爸

11、在家吗?”元方回答说:“我爸爸等您好久都不来,已经走了。”那个人便发起脾气来:“真不是人!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元方说:“您和我爸爸约定中午见面,中午不到,就是您不守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无礼。”有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他的手,元方却头也不回的走进了自己家的门。2. 解词:(1)内急:家庭聚会(2)儿女:子侄辈的人(3)讲论文义:讲解诗文(4)俄而:忽然,一会儿(5)欣然:高兴的样子(6)差可拟: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7)未若:不如(8)因风:随风(9)即:就是(10)期行:相约同行 (11)日中:正午时分 (12)舍去:舍:丢下。去:离开(13

12、)乃至:乃:才(14)尊君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 (15)相委而去:委:丢下,舍弃 (16)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7)礼:礼貌 (18)友人惭:惭:惭愧 (19)下车引之:引:拉 (20)顾:回头看(21)起:飞舞3. 文学常识: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完全不同,所记大都是传闻轶事,语言简练,写法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做任何夸饰。世说新语在六朝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影响很大。全书共八卷,按内容分三十六门。 4.内容简析:咏雪这一则出自言语一门。文章只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客观写出,未加任何评论。作者交代咏雪的背景

13、只用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句话涵盖内容众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部都涵盖了。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这是得天气变成了纷纷扬扬的大雪,主讲人高兴的问:“白雪纷纷何所似?”作者只记录了两个答案,一个是胡儿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作任何评论,只是“大笑乐”而已,作者也未做任何评论,却在最后介绍了谢道韫的身份,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陈太丘与友期出自方正一门。方正即刚正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本文记叙元方与来客的对话,先交代对话背景。“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不守信用的是客人而不是陈太丘。“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客人来了不见太

14、丘,是他发怒的原因。陈元方当时正“门外戏”。顾与客相遇,是对话的由来,也交代对话的地点。对话分两层,前一层是信息交流,用作铺垫,后一层是对话的主要内容,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陈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的无礼无信,义正而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结尾是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但陈元方“入门不顾”。4. 人物形象分析: 陈元方:懂礼识义,聪明机智,口齿伶俐,自尊直率。 友人:不明礼义,强词夺理,语言粗野,不守信用5. 关于咏雪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院做飞花。 燕山雪花大如席21.风筝知识要点:1. 作

15、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答:作者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然而北京东季未过,就有放风筝的,所以感到“惊异”。看到风筝,就想起了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不禁悲哀。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答:“春天”是小时候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3.“惊异而悲哀”在全文起的作用是什么?答:为下文做铺垫,奠定了凄凉、悲哀的感情色彩。4.我不许兄弟放风筝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直接原因:“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所做的玩意。”根本原因:受到封建思想的毒害。5.“我”为什么会成为“精神的虐杀者”?依据本文内容简要分析。 答:“我”当时受封建化伦理道德思想和封建思想的毒害,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以封建家长似的作风,居高临下的管制他人,无视他人的合理要求和正当权利,更无视他人的人格尊严。因而成为“精神的虐杀者”。6.“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的站在小屋里”这句话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这句话表面上写“我”破获秘密,拆毁风筝的胜利,但“胜利”“傲然”与“绝望”相比,蕴含了作者的自讽,自嘲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