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环的断裂_科社与国际共运学科的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8597281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18.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环的断裂_科社与国际共运学科的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科学环的断裂_科社与国际共运学科的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科学环的断裂_科社与国际共运学科的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科学环的断裂_科社与国际共运学科的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科学环的断裂_科社与国际共运学科的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环的断裂_科社与国际共运学科的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 学 环 的 断 裂: 科社与国际共运学科的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 范 广 军 摘 要 科社与国际共运学科的研究拓展必须以建构和检验科社与国际共运学科的理论 为目的,而建构和检验科社与国际共运学科的理论体系也必须以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为基础 和前提,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环。如果在学科研究拓展的过程中不以建构和检验本学科 的理论体系为出发点或目的,或在建构和检验本学科理论之时不以生动的现实为原材料,必然 出现科学环的断裂,压缩科社与国际共运学科的生存空间,加剧学科的生存危机。 关键词 科学环 科社与国际共运学科 理论建构 理论检验 作者范广军,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

2、系学院博士生 (开封 475001)。 一、问题的提出:科社与国际共运学 科研究拓展的 “悖论” 中央编译局王学东教授认为,科学社会主义 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在学科建设上取得重大 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难以回避的问题,主要有 “学科缺少科学的、 相对稳定的基木理论体系,存 在着过于时政化的倾向”,“学科内容老化、 研究方 法和手段滞后,一些传统的理论原理与社会主义 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和现行政策严重脱节,难以自 圆其说。学科发展亟待解决如何既坚持科学社会 主义精髓,又打破教条主义和僵化思想的梗桔,与 时俱进、 开拓创新的任务” 。 中共中央党校严书 翰教授认为,科社学科在当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

3、一是如何站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高度来重新审视 科社学科的研究对象以及学科体系所包含的基本 原理和范畴。二是如何正确回答我国改革开放和 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对科社理论提出的重大课题。 这不是套话,不解决这个问题科社理论就没有说 服力和吸引力。三是队伍问题,虽然我们不能笼 统地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队伍青黄不接,但是完 全可以说我国马克思主义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研 究队伍后继乏人。 ” 严教授所说的三个挑战,从本质而言,仍然是 科社与国际共运学科拓展研究领域、 丰富和发展 原有理论,创新理论建设的问题。为了解决本学 科发展中研究人员老化、 学科地位边缘化、 研究内 容空泛化等问题,很有必要拓展本学科的研究范 围

4、,就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充实并建 构、 检验本学科独有的理论体系,否则科社与国际 共运学科必将因 “与现实问题脱节” 而进一步被边 缘化。但这里的问题是如何拓展研究领域?研究 领域的拓展是否必然促进科社与国际共运学科的 “复兴”? 事实上,科社与国际共运学科研究领域的拓 展已经悄然进行。这些拓展贴近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建设的生动现实,涉及政治学、 经济学、 军事学、 外交学、 社会保障学,社会学等众多领域,取得了 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与我们良好的愿望相背 离,这些拓展的研究成果,相当大一部分并没有带 来科社与国际共运学科的 “复兴”,反而进一步压 缩了科社与国际共运学科的生存空间,诸

5、如近几 年科社与国际共运学科,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研 究中普遍存在的研究对象的迷失问题,科社与国 际共运学科研究人员的大量流失问题,科学社会 主义与其它社会科学众多学科的界限模糊化问 题。 这样,产生了一个十分尴尬的 “悖论”:一方 面,科社与国际共运为了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 矛盾必须拓展研究领域,这是学科发展的必然;但 另一方面拓展研究领域的结果却是在相当程度上 进一步压缩了科社与国际共运学科的生存空间。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任何学科的理论拓展必然与本学 94 科学环的断裂:科社与国际共运学科的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 科的理论建构和理论检验相统一,形成一个完整 的科学环。换而言之,科社

6、与国际共运学科的研 究拓展必须以建构和检验科社与国际共运学科的 理论为目的,而建构和检验科社与国际共运学科 的理论体系也必须以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为基础 和前提,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环。如果在学 科研究拓展的过程中不以建构和检验本学科的理 论体系为目的,或者在建构和检验本学科理论之 时不以生动的现实为原材料,必然出现科学环的 断裂。而科学环的断裂,使研究领域的拓展不但 不会带来学科建设的发展,反而会压缩学科的生 存空间,加剧学科的生存危机。 二、 科学环的完整性与科学环的断裂 美国著名学者华莱士在其著作 社会学中的 科学逻辑 中提出了 “科学环” 的概念,认为任何科 学要形成、 发展、 丰富、

7、 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必须 经过理论的建构和理论的检验这样一个循环往 复、 螺旋上升、 永无止境的过程。(见图1 - 1) 科学环的首要环节是理论的建构,包含两条 建构路径。 图1 - 1:完整的科学环示意图 注:图中的矩形里的内容表示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的原料、 信息或对象;椭圆里的信息表示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的 方式或方法;箭头表示建构与检验过程中信息的传递路径;竖直虚线的左半部表示理论的建构环节,右半部表示理论的 检验环节;横直虚线的上半部表示抽象的理论,下半部表示可供人们感知的客观事实。 第一条建构路径是归纳建构。它是指 “人们 通过对特定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进行大量经验观 察的资料累积,总

8、结出关于该现象的普遍性假 设” 。 也就是研究者以具体的客观事实为起点 , 经过经验概括或归纳推理,得出某种理论假设。 对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而言, 有着大量的鲜活的历史资料和现实素材供研究者 利用,如对苏东剧变原因的探究,我们可以通过查 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如经济资料,从而得出 “经济 发展的停滞和科技进步的乏力是苏东剧变的决定 性原因” 的结论。在科社和国际共运研究中应用 归纳建构的最大好处是保证研究结论能够建立在 经验事实的基础上,为建构科学理论奠定坚实的 基础。但建立在经验观察基础之上的归纳建构也 存在观察取样不合理、 不全面等弊端。比如,“经 济发展的停滞和科技进步的乏力

9、是苏东剧变的决 定性原因” 的结论无法解释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更为落后的朝鲜、 越南为什么没有发生剧变。正 因为如此,我们的归纳建构只是 “科学环” 链条中 的重要环节而不是全部,只有通过 “科学环” 其它 链条的协同运作即理论的检验,才能保证归纳建 构的相对科学性。 第二条建构路径是演绎建构。就是以某种既 有的理论为起点,提出某种假设命题,再通过概念 和变量之间的逻辑推演,否定或肯定既有理论,得 出新的结论。与归纳建构不同的是,部分演绎建 构是出于建构理想类型的需要,在受到某种理论 启发的前提下,对现实进行的抽象或根据现实进 行的反事实想象,即逻辑推演。如科社与国际共 运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的

10、传统理论认为:随着社会 05 科学社会主义 2007年第2期 化大生产的发展,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对立的阶 级,少数上升为资本家,绝大多数沦为雇用工人, 也就是说工人阶级的数量越来越多,成为社会的 绝大多数,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但该理论 显然不能解释或不能完全解释现实的社会现象, 研究者借鉴其它社会科学,甚至是自然科学的某 些理论,提出一个反事实现象的假设命题,如:随 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 高,社会阶层的变动趋势不是中间阶层尤其是知 识分子的工人阶级化,而是工人阶级逐步知识分 子化。只有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化,才能成为先进 生产力的代表者。尔后再设计某些概念和变量进 行推演,

11、从而得出某种新的有待检验的理论。 由于客观情况的复杂多样性的制约,新的理 论产生后,往往包含若干概念和变量组成的命题, 不同的命题之间必须至少符合两个标准:一是各 个命题之间必须具有一致性,不能相互矛盾;二是 各个命题之间必须是独立的,不存在包含关系,否 则增加命题就没有必要。概而言之,演绎建构而 形成的理论命题有一定的规则,研究者必须依据 一定的规则进行建构理论研究。 理论的演绎建构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建立在研 究者的理性思维的基础之上,能够有的放矢地进 行理论 “创造”,减少研究的盲目性。而且,演绎建 构往往是针对当今社会现实中需要解决的重大理 论与现实问题而研究,所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研

12、究得出的结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能够及时 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但是,演绎建构而获得 的理论假设往往是采取前提包含结果的演绎推理 形式,极容易产生虚假演绎建构。所以,经过演绎 建构得到的理论与归纳建构而来的理论一样也只 是 “科学环” 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全部,尚需 理论检验环节以证明其真伪。需要特别指出的 是,我们把理论建构区分为归纳建构与演绎建构 只是研究问题的需要,在真正的理论建构中,二者 往往是融为一体的,即归纳建构离不开某种既有 理论的指导,演绎建构也不是完全脱离客观现实 的闭门造车,归纳中有演绎,演绎中有归纳。 科学环的第二个环节是理论的检验。鉴于归 纳建构和演绎建构各自具有的

13、先天不足,还有研 究者研究问题的视角不同,即不同的研究者从不 同的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不同的既有理论、 生 活经历、 行为习惯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对同一问 题的认识往往大相径庭,见仁见智,不一而论。所 以,理论是否正确反映社会现实,能否精确地解释 并指导社会现实,必须经过理论的检验阶段。如 果经过检验,社会实际不支持理论假设,或者理论 不能精确完整地解释现实社会,则证明该理论需 要进行新的调查和研究,进一步修改原有理论。 如果社会现实材料支持该理论假设,或者该理论 假设能够完整精确的解释社会现实,则证明该理 论为真理论。 理论检验的第一步是操作化推演阶段。一般 而言,经过建构而形成的理论具有

14、抽象性、 概括性 的特点,客观存在的事实难以直接检验,所以,需 要通过操作化演绎的方式将之转化为能够与经验 资料相对比的形式,分解为一些经验可以检测的 变量。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促进 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只要把中国共产党提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速 度和发展质量、 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前 的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发展质量、 同时期的世 界其它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发展质量进行对比 研究即可证明或证伪原理论。 另外,对于特别复杂和抽象的概念或者难以 收集到相关资料的概念在进行操作化推演的过程 中需要对其变量进行层次分解,也就是增加中间 变量层次,通过自变量说明

15、中间变量,再通过中间 变量说明因变量,从而达到证明或证伪的目的(见 图1 - 3)。比如,中国共产党的和谐社会理论与 政策导致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个理论命题。 因为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 念,有必要把其分解为每百人的电话拥有量、 汽车 拥有量、 恩格尔系数、 人均住房面积、 肉蛋奶等食 品的摄入量、 百人病房拥有量、 休闲时间等一系列 具体的指标。对于特别抽象的概念,中间变量往 往是多元的,自变量也是多角度的。当然也要充 分考虑干扰变量对理论检验的负面影响。 理论检验的第二步就是理论的评价阶段。经 过具体的、 可观察的数据和社会生活现实与抽象 的理论之间的对照检验,可以达到理

16、论证伪或证 明的结果。实际上,检验后所获得的结论完全支 持原理论的情况很少,更多的情况是证明原理论 是含混不清的、 不完善的、 不全面的,理论的某些 方面得到了现实的支持或部分支持,而有些方面 则受到现实的否定或部分否定。之所以如此,主 要原因在于理论的归纳建构和演绎建构经常受到 人们自身经验不足的深刻影响。当然人们的立场 观点、 变量因素的多元性、 干扰变量的存在、 历史 条件的制约等也是造成理论可错的重要因素。可 以说,经理论检验而证明的原有理论与现实生活 的冲突促使研究者去思考、 修正和发展原有的理 论。当研究者企图寻找原有理论与社会现实冲突 的原因时,实际上又开始了一次新的理论建构进 15 科学环的断裂:科社与国际共运学科的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 程,即从已经取得的经验中重新建构与原有理论 存在某种程度不同的新理论。这种再次建构的新 理论是否正确,同样需要接受严格的理论检验。 从科社与国际共运研究的长线过程看,其理 论的建构是在某种既定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经验概 括而达到对现实进行理论解释的第一阶段,理论 检验是紧随其后并对第一阶段所得出的常识性结 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